鄭靜
摘要:在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識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在思品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究竟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呢?
關鍵詞:初中思品;小組合作學習
一、巧妙創設合作情境,緊扣合作學習的主題,建構高效合作課堂
選擇恰當的合作時機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復雜的、綜合性強的、難以判斷解決的問題需要爭辯、討論質疑的時候,或者是答案不唯一時需要合作探究時,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拋出事先精心設計好的具有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挑戰性的探究主題——合作問題,將有利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建構高效合作課堂。
在思品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導入新課時,應注重創設情境,增強情感色彩,營造合作學習的課堂情境,做到引人入勝,妙趣橫生,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和促進學生接受新內容,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把握教材特點,通過圖畫、播放歌曲或以多媒體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學習情緒迅速達到最佳狀態,并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生動形象地體會內容與內涵。
二、營造積極互信、合作互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合作了學習的興趣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兩種常見的情況:問題簡單時,學生搶著參與,以致學習秩序混亂,此時,應教育學生學會“謙讓”;當問題有難度時,即使有個別同學能回答,但受從眾心理支配,也不敢開口,此時應鼓勵學生學會“毛遂自薦”。只要做到了“謙讓”和“毛遂自薦”的矛盾統一,就能很好地協調學生合作學習關系,小組合作學習才能有序而高效地進行。
實踐證明,在積極互信、合作互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形成合作探究意識,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發揮有效合作學習的功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同桌互相說一說,可以你聽我說或者我聽你說,在互幫互助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們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提高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效
評價一定要有激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特別要重視個人評價和小組集體評價結合起來,更要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們傾聽、交流、團結協作情況。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喜歡教師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自己,不愿意老師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因此,教師應改變自己的評價觀念,樹立以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一改過去的“一元”評價為“多元”全面評價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可以把“自評、組員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重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充分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在制訂評價標準時應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果,就會有成功的情感體驗,就能夠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
四、開展有效傾聽與合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小組合作技能包括質疑、交流、傾聽、討論、整合等技能,教師在平常訓練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交流與傾聽的能力關系到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而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在開始合作時,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不能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后需作思考,敢于提出見解,提高學生處理信息、反思評價的能力。在思品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保護、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我也會平等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并對小組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鼓勵、引導、幫助,以促進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主動參與、積極發言、認真傾聽與交流等良好合作習慣的養成。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在傾聽的時候,要及時做好記錄,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想想他的解題思路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誰的解題方法更好,并注意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善于思考別人的意見,不盲從,善于提問和質疑,學會共識和存疑,在大腦里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才能把問題解決得更好。比如在教學《關愛生命》一課時,我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命的體驗:帶領學生觀察充滿生機勃勃的校園,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池塘里游動的金魚,空中飛翔的小鳥等等,讓學生合作交流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培養學生在發表意見時養成傾聽的好習慣。這樣學生在看到傾聽交流的過程中明白了“關愛生命,從我做起”的道理,既完善了知識結構,又促進了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五、貼近學生生活,準確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提高合作學習質量
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貼近學生的生活。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只有課堂教學活動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時,教學活動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的問題,應充分考慮學生群體“最近發展區”,才能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合作討論的問題應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關系,并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探究性,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發揮小組共同體的創造性,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認識。為了提高討論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后,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同時對學習的一些概念和結論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在合作討論中會產生探究,擺明觀點,說明道理。讓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即可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