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斌
摘要: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驅動下,精準扶貧的車輪跋山涉水,深入基層,聯系群眾,開啟了十三五新一輪精準扶貧大計。
我國扶貧開發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是,長期來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國農村貧困居民8249萬人(其中四川為602萬人),實際遠遠不止8000萬,這個數據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7.40萬戶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數據推算出來的。這個數據對于研究貧困居民規模、分析貧困發展趨勢不是很科學,但在具體工作中卻存在“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不確定問題。由于全省乃至全國都沒有建立統一的扶貧信息系統,因此對于具體貧困居民、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就存在許多盲點,真正的一些貧困農戶和貧困居民沒有得到幫扶。
精準扶貧的背面是粗放扶貧。長期以來,由于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后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干部“推估”(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重點縣舍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人情扶貧、關系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社會不公,甚至滋生腐敗。表面上看,粗放扶貧是工作方法存在問題,實質反映的是干部的群眾觀念和執政理念的大問題,不可小覷。
現行的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移民搬遷是較好的出路,但是,因為補助資金少,所以,享受扶貧資金補助搬出來的多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貧困的特別是最窮的農戶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貧、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項目,受益多的主要還是貧困社區中的中高收入農戶,只有較少比例貧困農戶從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對較少。
綜上所述,原有的扶貧體制機制必須修補和完善。換句話說,就是要解決錢和政策用在誰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樣等問題。扶貧必須要有“精準度”,專項扶貧更要瞄準貧困居民,特別是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務必重點用在貧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扶貧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萬不能拿扶貧的錢去搞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做形象工程不能實現扶真貧。貧困區域的發展,主要應使用財政綜合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
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點工作。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4個切實”的具體要求:一是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二是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三是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四是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他強調,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具體就是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在于幫助貧困地區人民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神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地走精準扶貧之路,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讓貧困地區人民情愿、主動、自信、堅定地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近3年來,我省按照抓培訓、促就業、保增收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助推扶貧攻堅行動。在“1+17”方案中,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牽頭制定了《甘肅省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支持計劃實施方案》。
扶貧是一項持久戰,更是一場攻堅戰。要想在全縣范圍內實現脫貧,貧困群眾必須在弱鳥先飛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勵下,開啟接受輸血、艱難換血、自我造血的奮斗歷程,通過授人以漁的智慧、技術、信心,真正讓困難群眾脫離貧困,掌握生存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了做好這一重要工作,我校專門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聘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抽調了一批業務精湛、熟悉農村工作的教師成為工作人員。
輸血先輸智。扶貧好比看醫生,對癥下藥必須精準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從智慧的源頭上擺脫貧困。教育是強國之本,更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針對貧困群眾,要根據需求,組織好相關培訓,有的放矢。二是開闊群眾視野,培育致富意識,構建致富思維,增強致富本領,構建可持續內在動力。三是成立專業培訓團隊,精準識別貧困群眾、仔細研判貧困原因、正確選擇培訓項目,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區環境資源特征的培訓專業。
換血當換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細分析,精準規劃,統籌農村資源,以黨建為龍頭,發揮黨員的優勢,帶動當地技能培訓的發展,開展農業技能和非農技能培訓,解決農民不會干的難題和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難題,實現人人有一技之長,人人有用武之處。
總之,要想真正做到精準,不能只坐在辦公室里,不能只坐在會議桌旁,不能只聽工作人員匯報,不能只等國家政策,而是要走銜串巷,走村串戶,走進牛羊圈舍,走向田間地頭,真正了解農民工疾苦,真正知道農民工所需。
注明:此論文是 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