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全面教育,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而作為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橋梁與紐帶的藝術教育更是一種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藝術教育應該承載起一種崇高的文化使命,應當是統攝人才人生之意義、道德之完善、生存之價值、心靈之歸宿的精神文本,應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精神載體。
關鍵詞:藝術教育; 素質教育; 文化使命; 未來命運
前言:“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通過藝術媒介,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和追求,調動其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受教者的信念、動機、興趣、情感、性格等心理品質得到發展,并通過形象性、情感性體驗,從中獲得美感,從而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和審美水平的提升。
一、藝術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全面提升人的審美水平
藝術教育是審美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即通過審美觀照滿足審美需要而引起的審美快樂的功能,亦即自由把握和創造形式的能力,感官與心靈對意向的感悟與品味能力。西方教育家豪斯曼指出,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聽覺、觸覺等藝術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與體驗中使主體的審美經驗與創造才能得以發展,從而達到“假物濟事”、“以物傳情”的審美境界。藝術教育在審美素質教育方面是最直接的。如法國雕塑家羅丹的傳世之作《老娼婦》塑造的是一個干癟的裸體老女人,她渾身肌肉松弛,皺紋凸現,手足像布滿筋節的枯藤,絕無傳統裸女那種豐腴艷麗的美感。這個衰老得不堪入目的“老娼婦”,其本身的確不能給人“美”的感受。但藝術家卻發現,它的藝術魅力在于看到這一丑的典型所包含的矛盾———它是因為被人摧殘、蹂躪才變成這樣丑的。看似在塑造她的丑,其實是在為她的不幸遭遇而戰栗,藝術家把生活中的丑轉換為藝術中的美,引起人們心靈上的震撼和道義上的同情,從而成為一個藝術美的典型,讓人的審美境界得到提高。藝術教育正是在遵循藝術教育規律與審美教育規律的藝術創作和審美活動中,引領受教者調整并調動全身的審美儲備,積極參與審美活動,不斷訓練高層次的審美鑒賞力,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1]。
(二)有助于塑造開放、積極的人格
藝術是美的結晶,美的體現,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映。這種形象反映不單是社會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復制,更是心靈的開放、創造、嘗試。以此為媒介進行倫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質教育,其形象性、愉悅性、感染力將大大提高受教者的開放心態和接受興趣,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改造人,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美的素質教育效果。藝術教育是將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兩種方式巧妙結合起來,通過以審美對象特有的美的情趣、情感為紐帶,使豐富的思想、倫理、智慧等內涵,與美的形成一起深深地浸入人的心靈,其感化人、陶冶人的力量,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藝術教育的過程,既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又是一個情感體驗和發展的過程。屈原的《離騷》以強烈的赤子情懷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了崇高理想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通過欣賞,學生純潔的心靈被屈原偉大崇高的精神所蕩滌,不僅對詩人肅然起敬,更在心中萌發起強烈的愛國激情,從而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
因此,藝術教育對于開放、積極的人格塑造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的培養具有強大的凈化功能[2]。
二、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
(一)現階段命運: 邊緣化和不確定性
當我們置身中國教育大發展的宏觀環境中客觀地看待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時就會發現,藝術教育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仍然是一個最薄弱的環節,處在被邊緣化的地位,其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從認識層面看,受知識為中心、繼承為主的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片面強調基礎學科的重要作用,把藝術教育排斥于育人主渠道之外,造成藝術教育“不入流”的尷尬局面,已經開展的藝術教育也主要的是針對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沒有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作用。從教育現狀來看,由于教育的不斷市場化、功利化、大眾化,使藝術教育無法確保在自身功能、本體規律上運行延伸,從而失去了其理應擔當的文化意義和責任。其后果是當前的基礎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對學生整體文化素質的培養,故急功近利的基礎教育培養模式導致高等教育中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普遍滯后,藝術知識與創新能力嚴重“貧血”,藝術審美鑒賞力淺薄低弱等。加之當前藝術教育的教學資源和內容松散粗放,缺乏整合,運行機制缺乏規范,評價標準單一,社會認同度較差,未能形成完備科學的藝術教育培養體系。所以,現階段藝術教育的上升趨勢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被忽視或被認為可有可無的現象十分普遍,亟待加以重視和扶持[3]。
2. 中期命運: 穩定上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 “要盡快改革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工作的全過程。”教育部更進一步決定,“盡快頒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條例》,使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步入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軌道,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從國外經驗看,美國在 1960 年代進行了以藝術教育為研究對象的《零點項目》案例研究,其結論是: 美國當時的科學教育是先進的,但藝術教育落后,科技人員文化藝術素質偏低是導致美國的空間
結論:當前,藝術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1 世紀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高文化、高素質、高文明、高修養的優秀人才。藝術是通過美的形象
和令人愉悅的形式,感染心靈,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藝術教育應當承載起這種崇高的文化使命———統攝人生之意義、道德之完善、生存之價值、心靈之歸宿的精神文本和精神載體。
參考文獻:
[1]陳勇.未來十年中國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發展趨勢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5(17):99+135
[2]孟凡亮.在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拓展綜合“藝教”——北京市朝陽區安慧里中心小學藝術教育發展之路[J].江西教育,2015(11):8-10
[3]李亞洲.美術教學之感悟[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06):188-190
作者簡介:高心垚(1996-)男,山東濰坊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學生,視覺傳達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