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經過兩個多月的暑假,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很多化學知識已經遺忘。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高一教師應先對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回顧和總結,然后再開始新課程的學習。如果只是為了趕進度就匆匆進行新課程,就會導致不少學生很難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
高中化學學習中知識難度增加不少,學習程度的要求也提高很懸殊,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剛步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來講,是一個新的跨躍,使一部分學生很難適應,產生畏難情緒,不是知難而進,而是知難而退!導致化學成績急劇下降,初中化學滿分40分,可以輕松考到35分以上,而到了高中100分,只是考到了40分左右,這樣的結果,就會慢慢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這些問題的出現,就需要我們換位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學學習的銜接,使學生平穩的接受高中化學的學習,增強學生對高中化學學習的信心,提高化學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每一個化學教師都必須認真沉思的問題。
一、探究初高中課程的差別
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課程性質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啟蒙性和基礎性。從教科書的設置和實際教學角度出發是要求學生掌握最簡單的初級的化學知識、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簡單的化學計算及在生產、生活以及國防科技上的某些應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相銜接的更高一層次的基礎教育課程。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是說高中化學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識記和了解的層面,還要理解為什么?挖掘其本質,逐步提高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并且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新。在這樣的差別下部分學生出現進入高中不適應學習、不會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要怎樣把這種現象的影響變小,再變小,甚至消除這種不良影響,而不是一味的求快求成卻把這種現象延遲或擴大化。
二、探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識的銜接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塊,而是相輔相成的,初中化學是高中化學學習的基礎,高中教師一定要先了解初中化學學習的基礎情況,知識點之間是否存在漏洞?要解決初高中銜接問題,就要研究教材中知識的過度和聯系。對于具體的問題設置具體詳細的方案,以便有效地進行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下面列舉一些初高中知識銜接比較密切的知識點:
(一)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進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在初中實驗中要求學生認識一些常用的化學實驗器材,如試管、酒精燈、燒杯、蒸發皿、漏斗等,并了解它們的用途,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和原理,以及一些物質(如O2和CO2)性質的檢驗,在高中課程中,第一章就安排了從實驗學化學。第一節是化學實驗基本方法。既復習了初中所學的一些實驗知識又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了難度,不但要會最基本的實驗安全操作,現象的觀察和總結,還要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條件的控制,最后還要進行邏輯推理和誤差的分析。
(二)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這部分內容歷來被認為是高中學習中的第一個難點,它被安排在高一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比安排在第一節稍微緩和了一下難度氣氛。剛開始學習時大部分學生覺得有點難以理解不好接受,因為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到,是一些粒子的集合體,是聯系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的一個橋梁。在進行物質中所含某種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原子團、電子、質子、中子等)的計算中,感覺有點亂、無從下手,但是物質的量計算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是高考的必考內容,一定要理解到位,并且會靈活運用。剛開始計算起來有難度主要是在初中學習中對粒子認識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求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原子團、電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而對物質組成中粒子的數量關系講解的較少,如果在初中這方面多加練習,再加上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的練習,將有助于物質的量的計算、理解和運用。
(三)氧化還原反應:在初中化學學習中氧化還原反應只停留在得氧和失氧的表面階段,比較片面和淺顯,而高中階段的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學習中的一個較大的難點。它不再停留在表面現象,而是從實質上分析,即從得失電子上來學習氧化還原反應,而電子的得失引起的特征變化是化合價的變化,所以判斷某一化學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就看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改變,要想快速做出判斷,就必須對化合價口訣掌握熟練,這是學好氧化還原反應的前提,理解和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基本特征,再去學習單線橋和雙線橋的表示方法就不那么難了。
(四)物質的分類:初中化學對物質進行了簡單的分類: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又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等。而對酸堿鹽的分類比較模糊,不具體,高中化學物質的分類中:不僅學習了簡單的樹狀分類方法和交叉分類方法及其應用,還學習了分散系當中的膠體及其應用;物質分類中更是明確酸堿鹽的定義及區分方法,如:酸可分為強酸,中強酸和弱酸,還可分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及多元酸。鹽可分為正鹽、酸式鹽、堿式鹽以及復鹽,其中酸式鹽又可以分為強酸酸式鹽和弱酸酸式鹽,各自的代表為硫酸氫鈉和碳酸氫鈉。這些知識面的擴展和補充,需要學生首先記憶比較多的化學式代表,并且會書寫熟練;各自的代表至少記憶兩到三個典型的,以為后面大規模做題做好鋪墊!
三、把握高效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教法銜接。
我們經常說向四十分鐘課堂要效率,要想在課堂完成教學任務,就要讓學生動起來,手動起來,腦也要動起來,讓學生親手做實驗,在實驗中設置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怎樣解決?一個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放在課堂上討論,讓同學們的疑問都提出來,老師引導,共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也調動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種師生互動模式還鍛煉并強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首腦結合能力,真正讓學生學習變成有趣的事情,進而在學習當中尋找快樂,最終圓滿完成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總之,我們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新知識,怎樣學會知識,融會貫通,真正做到授人以漁。怎樣更好地完成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這是我們每一個老師都必須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