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峰
如果說校園文化是師生成長和發展的精神家園,那么班級文化就是留給師生共同培植的“自留地”,它構成了校園文化里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
我們在德育工作的實踐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建立一種傳統的倫理的班級文化:即班級就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追求、營造的是一種家庭的和睦氣氛,努力讓“愛”走進彼此的心靈,讓“愛”連接彼此的情感,讓“愛”激發彼此的內在動力,讓“愛”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和諧發展。所以,我們常對孩子們說,我愛我家,讓愛天天住我家,充滿快樂,擁有平安,讓愛永遠住我們的家。
一、培養學生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個人最基礎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滿足之后才有更深層次就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只有使學生對班級有歸屬感,才能使班級在個體的力量之上向前發展,要產生這種歸屬感,又必須使學生對這個班級有種認同感。那么,首先就得從美化班級物質文化開始——讓大家感受到家的溫馨.
所謂班級物質文化是指通過對所在班級環境的設計、布置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相關要求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高雅、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對學生的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
班級文化如果都能體現班級的個性和精神,都能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那么班級文化也就如一位優雅的老師一樣起著無聲的教育作用。所以,每學期開學,學校都會開展以“我愛我家——慧心巧手美我家”為主題的教室環境評比活動;每個月,學校都要結合德育中心工作開展主題板報設計的比賽。
“同中求異,各具特色”的“家庭裝修”凝聚了老師的心血和學生的智慧。每個教室都具有相同的設備和裝飾,如教室正前方懸掛國旗和校風標語設置在教室中間的兩側,后面是班級風采等。而每個教室又有“自家的風格”:低年級的教室體現了輕松和快樂,如熟悉的卡通形象、可愛的動物圖片在學生身邊,中年級的教室體現了文明和求知,如家庭成員的“全家福”、“小管家”的照片、“我的得意作品”等;高年級的教室則體現了責任和創造,如“科學望遠鏡”里的小發明作品、“成長足跡壁”里的優秀成果等。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個性飛揚啊。
每個月的主題板報的設計,要么就是學生自己主編的手抄報,要么就是學生輪流做主動手的設計、布置的黑板報,如“今天我當家”的班干部工作心語、“拉家常”班務公開、“我家藝術廳”的美文欣賞等,無不讓家庭小主人們體會到自主和創造的快樂,勞動過程中的那份認真和合作讓他們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但很寶貴的東西。
當孩子們置身于自己參與設計、布置,讓自己有所收獲并展現自我風采的整潔、明亮、溫馨的教室里,難道沒有“賓至如歸、如沐春風”的感覺嗎?
其次,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班主任師德建設。以“愛”為出發點,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請相信,只有足夠的愛心,只有我們確實是出于真心的愛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不受私心的干攏,才能真正地樹立教師的威嚴,才能真正地實現和諧的師生關系。
提高班干部工作能力。知人善任,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熱情;設置各種角色,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職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個人自愿,同學推選,老師把關的原則,把工作能力強,同學威信高的好學生選上來,為同學服務;對班干部嚴格要求,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給班干部以“自主權”放心讓他們去做工作。
優化班集體活動。如成立學科興趣社團、愛心互助小組等,從文化和輿論導向上影響著學生,使學生不斷得到藝術的熏陶、哲理的啟迪、榜樣的激勵,從而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享受著集體教育的魅力。又如誦古詩、品美文,體驗著情感的愉悅;書法練習,鍛煉了學生的意志;班級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學生主持晨會、班會等,展現自我,鍛煉了膽量……一系列的班級活動,讓孩子們在成功中享受著學習的快樂!
有了關愛和互助,有了成長和收獲,有了和諧和快樂,孩子們對“家”不就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了嗎,“愛”的芬芳自然會溢滿彼此的心扉?
二、培養學生對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要使班級向前進一步發展就應該讓學生肩負起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意識。班主任作為一個家長,只是在班級生活中起一個平衡與決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適應青少年心理的發育過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養一種自立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管理班級全方位事務。同時,學生以班級為家,就可以向學生提出一種責任感,要求他們承擔一定的義務。那么,開發班級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開學初,學校各班進行設計班名和班徽、制定班級公約和班級目標、書寫班主任寄語等活動。如:班名雛鷹班、追夢班、啟航班、勵志班等;班徽有涵義豐富的五彩星、七色花、常青藤、揚帆遠航、放飛理想等;班主任的寄語,更是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們深深地關愛和滿懷的期望。
三、培養學生自我實現增強對家庭自豪感
學校在各班開展了以“爭做文明好少年”為主題的校園文明行規的學習、討論以及情景測試,以及通過校園文明行為錄制、展播,讓規范和文明的要求真正入腦、入耳、入心,化為學生自覺的、自主的行為。
“傳唱新童謠,爭做新三好”比賽,以踐行“新又如三好”為契機,著力培養學生十個良好的習慣,如,說了就要做(誠實守信);耐心聽別人講話(尊重別人);按規則行動(規范行為);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不忘責任);節約每一分錢(學會節儉);天天鍛煉身體(健康第一);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物歸原處);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勇于表達);做事有計劃(成功必備);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喜歡清潔)。學校為優秀節目、選手錄制校園專題片,并全校播放展示,孩子們看到自己創編、表演的節目得到全校師生的欣賞和贊揚,甭提有多興奮。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還有班級活動相冊、特色活動的記錄、集體舞大賽、隊列訓練等,無不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和風采,無不體現了集體的力量和魅力,無不增強了孩子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我們的管理、制度、活動賦予“家”生機與活力,賦予“家”溫馨與和諧,“愛”融入其中,“愛”流淌心中,它們構成無聲的、無形的而強大的、持久的教育元素“隨風潛入,潤物無聲”。我們的孩子們常說,讓愛住我“家”,我愛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