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卡 楊沁 白宇
摘要:“低頭族”越來越多的涌現,手機依賴問題接踵而至。本研究主要從性別、年級、學科等人口學變量來探討大學生手機依賴特點及其與無聊傾向性的關系。了解大學生手機依賴在性別、年級、學科等的差異,探討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基本特點;考察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無聊傾向性之間的關系,并考察應對方式在二者之間的作用,進一步探討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依賴;無聊傾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的發展,21世紀的手機普及率達到新高,手機以其便利、無線移動、美觀時尚等特點和不斷完善的上網、閱讀、音樂、游戲等功能收到大學生的青睞,大學生成了嘗試手機新功能的主力軍。然而,過度使用手機造就了一大批“低頭族”,手機依賴癥愈發嚴重。
一、研究現狀
一些研究者認為,手機使用者如果不恰當地使用手機,比如過度濫用等,會出現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的外在生理上的癥狀,比如四肢麻木、心臟悸動、出汗、腸胃功能失調等[1]。在現有的關于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研究中,多探討手機依賴與孤獨感、人格特質等因素的關系。黃海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精神質對手機依賴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即高精神質的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手機依賴傾向。劉紅等人通過對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的研究得出結論,經常體驗到孤獨感的個體明顯會出現較多的手機依賴行為[2]。此外,以往對無聊傾向性的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多種負性情緒與無聊傾向性有密切相關,例如絕望感、孤獨感、敵對情緒等與無聊傾向性呈顯著正相關。以上研究成果都表明,手機依賴行為多與消極情緒或消極生活體驗相關,無聊情緒與這些負性情緒具有高度相似性。
二、調查方式
本研究以大學生使用手機狀況為研究對象,以皖北地區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獲得有效問卷240份,運用SPSS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得到本次調查的相關數據。
(一)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問
根據調查結果,每天使用手機3-6小時的大學生人數最多,占總數的38.18%,其次使用手機少于3小時的學生達24%,占總樣本的5%。數據表明,一些大學生可以合理地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但是, 每天使用手機7至10個小時的大學生人數仍接近總樣本的1/3,甚至4.56%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10小時。
(二)大學生在不同情況中使用手機的頻率
選擇 “睡前”的大學生最多,為86.8%。選擇 “坐車”、“排隊”、“上廁所”、“上課”、“聚會”、“學習”依次為 73.9%、71.4%、65.6%、64.2%,58.9%、56.4%。可以看出,除考試、吃飯、起床三個時間段外,在其它各情況中頻繁使用手機的人數均超過了樣本總數的一半,而且幾乎所有人被測在睡前都會使用手機。
(三)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主要從上面提到的癥狀來衡量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數據顯示,在幾乎所有的癥狀中,選擇 “一般”及以上的人數均占樣本總數的一半左右。目前多數大學生一旦長時間不使用手機就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手機依賴癥狀較明顯。
三、成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媒介素養的缺失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與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3]。體現在手機依賴上,就是在微時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群體在心理和行為上產生了對手機持續性、機械性的需求感和依賴感,這就導致其社會活動和交往能力的減少與退化,并且導致其缺失媒介素質。在調查中34.7%的大學生表示在手機網絡上更易獲得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
(二)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批判意識較差
隨著微媒體的出現,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人際交流和娛樂可以通過手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滿足。在“您平時獲取信息的途徑有哪些”的問題中,選擇“手機”的大學生群體占89.1%。而另一項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表示“會聽信手機網絡推送的大部分消息”,大學生既是傾聽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甚至是制造者,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情況下這類群體很容易面臨自我約束能力降低的現象。
(三)手機已成為社會文化符號和社會資本載體
人類正進入消費時代,物品即為消費品。在這種情況下手機開始成為社會文化符號,為社交平臺構建載體。大學生對新興事物接受能力更強,也就更需要以此來擴大交際圈,為踏入社會做準備。手機帶來了更頻繁的交互,可能給大學生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本。
四、結論
(一)大學生面對手機依賴更易采用消極應對方式
對現實生活缺乏動力或者在學習工作中易受挫折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行為。并且,更多體驗到無聊情緒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如果較少地體驗到無聊情緒,會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傾向于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在手機使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依賴行為。
(二)消極應對方式在大學生無聊傾向性與手機依賴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因為手機的多功能性、虛擬性、互動性、便捷性和娛樂性,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也日益嚴重[4]。如何合理使用手機,避免因過度使用手機、依賴手機而影響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時的引導,以及學生本人積極的努力,通過減少無聊情緒的體驗,多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壓力,從而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三)消除手機依賴對大學生消極影響的方式應標本兼顧
作為學校方面,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風氣,開辟多種課堂加強教育引導,讓大學生學會善用新媒體。培養提升大學生的手機媒介素養更能夠緩解和抑制手機依賴現象。
(四)大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增強自我教育意識新媒體發展自我
“學為本位”,根本解決手機依賴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大學生主體的積極配合,能主動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5]。大學生要學會從網絡中篩選出對自身發展有利的知識,運用“批判性思維”增強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主動排除網絡負面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建立更多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網絡,減少在虛擬世界花費的時間。
參考文獻:
[1]呂克.王寶權.微時代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探析[ J ].2016(31):32-33
[2]黃亞秋.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調查報告[ J ].高校論壇.2016(03):49-50
[3]王繼元.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協同治理研究[ 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6):50-52
[4]徐華,吳玄娜.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 J ].管理觀察.2016(01):26-27
[5]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 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02):29-30
作者簡介:卞卡(1997.0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宿州學院在校生;統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