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
摘要:音樂教學過程中美育是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音樂欣賞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正確三觀和真善美個性、人格的建立。那么如何做好音樂美育教學工作呢?本文中我將以高中音樂教學來具體談談我的經驗,交流一下課堂教學的感受。
關鍵詞:高中音樂;素質教育;美育
音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主要通過人的聽覺器官為橋梁實現情感和的傳遞和表達。從音樂形式來說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大類,聲樂主要是依賴于人的發聲器官,如聲帶配合舌鼻等進行氣息的控制,發出不同節奏的聲音,屬于人聲演唱的范疇。并且根據音域的不同分為高、中、低音三種,根據演唱方式的不同分為美聲、民族、通俗等三個大類。而器樂則是完全依賴于樂器進行聲音的傳遞,根據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吹奏類,如笛子、嗩吶等;打擊類,如鑼、鼓等;彈撥類,如古琴、古箏;拉弦類,如二胡、小提琴等。而對于學校階段的音樂教學來說,我們主要以聲樂教學為主,因為相對于聲樂來說,器樂涉及樂器所以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而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階段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型學科,在教學時間上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安排,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需要學習的科目眾多,所以太多復雜的音樂知識也不適合學生學習。
從音樂的本質來看,音樂教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知識教學,即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結合課本內容傳輸給學生既定的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素養;另一方面,就是美育,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美育包含的方面非常廣泛,例如通過音樂欣賞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正確三觀和真善美個性、人格的建立等等。并且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我看來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相對于知識教學來說,美育工作似乎更為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音樂美育教學工作呢?本文中我將以高中音樂這門學科為例子,結合日常教學實踐來具體談談我的美育工作經驗,交流一下課堂教學的感受,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音樂課堂培養學生審美思維,豐富學生審美情趣的效果。
一、利用老師自身魅力,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營造表面來看和實際的教學活動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能夠發現,師生關系不僅決定了學生的課堂聽課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更會對學生的審美思維的塑造產生影響。因為對于學生來說,教師因為專業素養和知識素養和學生存在差距性,所以人天生崇拜強者的心理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在乎教師的尊重和認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魅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在美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自身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來說,學生基本在身心發展方面都已經成熟,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個性,所以在和教師相處過程中已經不僅僅是將教師當作強者崇拜,還會帶有一定的挑戰心理。所以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嚴謹或者經常犯錯,就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信任心理,而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思維發散性的科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角度和審美體悟,而學生在審美思維培養過程中如果走錯路或者認識上出現明顯偏差,就需要教師及時的進行糾正和引導。如果教師有權威性那么學生則會信服并且認可;反之,則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甚至導致相反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能力,提高自身的權威性,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信服、認同。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樹立平等、寬容的形象。我國的學校教育是采取班級制的教學模式,一個班級通常都是幾十個學生組成,性格各異、喜好不同、思維層次也有差異,而教師作為一門科目的教授者,所面向的是班級的全體學生,所以教師要有大愛,且平等的愛每一個學生,肯定每個學生的努力。教師實踐中發現,學生只是學習的動力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教師的肯定,尤其是以音樂為例的藝術型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和思維拓展,而教師的肯定不僅給了學生們持續想象的動力,也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因為教師包容和平等的魅力而喜歡上教師,喜歡上教師所教授的音樂學科,進而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回應教師的期待而不斷努力。
二、從課本內容出發,塑造學生的審美思維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課本內容是基礎也是教師開展任何教學工作的憑借。所以對于高中音樂的美育工作開展來說也是如此,從課本本身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塑造學生的審美思維。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以課本內容為主來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美的存在。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以往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往往只注重對于音樂相關知識的傳輸,以及對于音樂本身的教學,例如唱歌等,反而忽略了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即使是高中階段,在音樂方面除了天賦異稟具有音樂藝術天賦的學生之外,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從音樂中感受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從課本本身設置的歌曲出發,讓學生感受音樂美的存在。從課本中選擇不同類型的音樂,結合音樂背景進行主觀情感的剖析,例如《第六(悲愴)交響曲》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柴可夫斯基本人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入手:一方面,柴可夫斯基本身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音樂家,所以他的音樂擅長描繪心理活動,細膩、優美卻又真實;另一方面,《第六交響曲》創作于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血腥統治時期,所以作品中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動蕩不安。綜合兩方面音樂中體現的就是心理上的苦悶、彷徨,有一種濃濃的悲觀之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從作者個人風格和背景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本質,進而探索音樂之美。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進行音樂鑒賞。因為在我看來,藝術作為主觀的感受和表達,那么更加需要素材和思維的累積,才能達到質變的效果。所以在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針對一首歌曲給學生分析透徹,還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將不同的種類,例如高亢的、歡樂的、悲傷的、憂郁的等等風格的音樂帶給學生,讓學生在不同類型音樂的鑒賞中學會多角度的體會情感,形成立體性的審美思維。
總之,對于高中音樂這門學科,因為不受考試的限制,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相對自由,只要保證教學氛圍融洽的前提下,結合課本基礎內容基本能夠順利實現審美思維潛移默化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