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迪
摘要:交際法英語教學強調英語教學的目的性,并認為應從語言的功能或內容著手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本領,要通過反復使用來實現英語的學習。為此,交際法英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的實施應遵循以學生中心原則、任務學習原則和語義集中的原則。
關鍵詞:交際法英語教學; 原理;原則
一、交際法英語教學原理
交際法英語教學首先是有目的的教學,它主張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和用途制訂專門的教學大綱,設計專門的教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它還要求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指導,根據本班學生的起點、進步情況和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教材和教法組織每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調整教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交際法英語教學認為,過去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或者說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應用的操練,因此應從語言的功能或內容著手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外語教學要教給學生的,不外乎是“說什么”和“怎樣說”這兩個問題。
交際法英語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本領。它重視語言練習,認為只有在大量接觸和使用語言中,才能養(yǎng)成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從進行交際的角度來看,都應當是實用的。強調句單位教學,主張以句型教學加情景,來學習英語語言的用法。在掌握句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交際法英語教學認為,學習英語要靠反復使用。即外語教學應鼓勵學生多多接觸和使用外語,學生在使用外語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內容是難免的,但他們會在反復使用當中自行改正。
二、交際法英語教學原則
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可根據下面幾條原則進行:
(一) 學生中心原則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和思維的手段。語言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機械地模仿語言行為的過程,而是學習者通過廣泛的語言交流和思想交流,并從中摸索、發(fā)現和歸納出語言規(guī)律的過程,不是單純地模仿他人的語言,而是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他們的重心放在要表達的思想上,而不是放在局部的準確性上。因此,交際法英語教學既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目的、興趣,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有目的地運用語言,從學習語言的整體,逐步轉向學習語言的部分。他們應按照他們接受的語言輸入得出關于言語行為的一般規(guī)律。事實上,學生自己是語言的分析者,有許多事情他們不需教,他們能從他們閱讀和寫作的語言中得出自己的言語行為規(guī)則。
在交際語言教學中,學生的作用應當重新解釋。他們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應當是英語交際和相互作用中的主體,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不過,學生與老師協(xié)商學習活動也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使這些活動適合他們的需要。正如布林和坎德林(1980)指出的那樣,所有的學習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本人、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之間進行協(xié)商。
至于教師,他們肩負著營造課堂環(huán)境和氣氛的重要的作用,引導、組織學生進入交際活動,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指導。
(二) 任務學習原則
人們最好是通過在交際中使用語言而學會語言。在課堂上,如果教師給學生安排活動和布置任務讓他們操練,他們就會有一個實際使用語言的場合。傳統(tǒng)的語言中心法卻沒有提供這樣一種場合。相比之下,交際法教學認為交際場合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交際任務和交際活動在語言教學中不僅應有一個真正的地位,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這兩條,我們就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的目的。
在論述交際能力的時候,Widdowson (1978) 指出:“為了將語言付諸使用,這些步驟只能通過學生正式地參見活動的方法逐步實現。沒有這些步驟,就不會學到系統(tǒng)的知識。”
這樣的活動和任務包括推理、協(xié)商、問題的解決等等,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小組活動、對話活動、個人活動和分角色活動。學生應當成為語言節(jié)目中的一個角色,使自己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減少說話的顧慮。在許多情況下,為了完成演出任務和舉行交際活動需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和氣氛。因此,在這類活動中,教師必須輪流聽取學生發(fā)言情況,糾正必要的錯誤,提供必要的詞匯,啟發(fā)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對學生活動中的典型錯誤,要安排必要的講解和操練,但不必每錯必糾。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語言進行分析,對于有礙交際的和具有長久影響的錯誤,要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以適當的方式和友好的態(tài)度進行更正。
(三) 語義集中原則
學習語言主要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但是交際時語義是集中的。當人們與別人交際的時候,總是盡力去理解別人話語的含義,一般不太注意語法。因此 Willis(1980) 認為:“如果學習者真正按照交際法教學要求進行交際,交際活動就會取得預期的效果。”這與結構法形成鮮明對比,結構法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上。
語義集中原則要求交際按照談話水平進行。說話人的意思是從語言使用的整個情景當中取得的,而不是孤立地從單詞和句子中取得的。因此可以說,孤立的句子并非十分有助于理解,交際活動應該采取措施保證教與學在談話和前后關系中進行。
語義集中法要求不必過于計較說話時出現的錯誤。只要學生在交際活動中能夠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教師不要打斷他們的講話也不必糾正他們。因為錯誤是沒有掌握第二語言規(guī)則的學習者的一種有規(guī)律的偏差,是他們學習第二語言這一階段的常見現象。因此,教師應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錯誤,幫助學習者自己來認識和糾正這些錯誤。
語義集中原則并不意味著排斥在課堂上進行的句型練習,但是這種練習應當適當地少一些。Willis(1980)認為:“一種簡短的突然的練習會有助于學生樹立信心。但是如果教師使用這種練習太長,學生就會不假思索地鸚鵡學舌。”
參考文獻:
[1]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際語言教學論》,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00年10月
[2]Edited by C.J.Brumfit, K.Johnso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交際法語言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