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威
摘要:常規,顧名思義就是指日常的規則。幼兒園班級常規是指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包括生活常規、學習常規、游戲常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幼兒期是形成和培養良好素質的最佳時期,幼兒園不僅對幼兒進行教育,也在為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幼兒園的工作又是復雜、具體而細微的,常規是保證幼兒園一切活動順利開展所必需的規定,只有做到既給孩子自主活動的空間,又有一定的規范要求,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規。
關鍵詞:幼兒園;常規培養;策略
良好的常規對于班級保教秩序和幼兒的發展,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它能夠保證幼兒的安全,建立良好的班級活動秩序,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還能夠促進幼兒自律能力的發展。
一、學高為師,身正示范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就是幼兒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言教不如身教,身教更有利于幼兒遵守常規,教師的身教是一種最現實、最生動、最鮮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對幼兒可以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說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因此教師要求做到的事情,教師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首先帶頭做到,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嚴以律己,對幼兒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教師的身正示范對幼兒遵守規則起著激勵作用,有利于樹立教師在幼兒心中的威信,常規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二、正確把握“愛和嚴”的度
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嚴慈相生、剛柔相濟的,缺一不可。嚴,即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愛,即對幼兒真誠寬容的愛,失去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
幼兒期是形成和培養良好素質的最佳時期,教師應抓住時機,嚴格要求幼兒,把握幼兒發展的正確方向,對幼兒提出的規則要求,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對幼兒的態度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嚴而有度”,嚴格要求應該是合理的、善意的、可理解的和現實的。對于不遵守規則的幼兒應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以理解、寬容、善待幼兒為前提,做到嚴而有度。“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教師要關愛每一位幼兒,尊重、理解、欣賞、信任每一位幼兒。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對平時乖巧、遵守規則的幼兒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從而鞏固其良好的行為。對于調皮的幼兒,教師應及時引導、幫助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犯的過錯,老師應給予寬容,用心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真心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在被認可、被信任、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常規教育。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幼兒可以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對幼兒下“禁止令”,我們直接告訴幼兒具體如何去做、做什么。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讓幼兒親自參與常規的制定,尤其是中大班的幼兒,完全可以和他們共同探討班級生活中的安全隱患、生活中的煩惱,教師與幼兒針對班級常規中存在的問題,共同進行分析、討論,為每一個游戲角制定相應的規則,并共同制作規則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個游戲角,起到時刻提醒幼兒的作用。幼兒同時參與規則執行的評價,評價規則制定的有效性,發現在執行規則時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完善,確保幼兒在寬松、自主的班級環境中有序地進行一日活動,從而真正調動幼兒遵守規則的能動性與自主性。
四、解放兒童,注重自治
在建立良好級常規過程中注重幼兒“自治”。因此可以采用安排角色的方法幫助幼兒自覺遵守常規,實現幼兒自我管理。
(一)選舉“小組長”
每組幼兒都選舉一個小組長,由幼兒自己推選以為他們認為一些常規做得好、或者常規方面有進步的小朋友來擔任。小組長負責監督本組成員的常規,如畫畫時有沒有人講話、進餐時有沒有人掉米粒、玩玩具時有沒有人爭搶等等。“小組長”首先需要做到示范帶頭作用,更好地遵守班級常規,同時還要監督其他組員。“小組長”的設立起到了監督和自我監督的作用,這樣有效地調動了幼兒認真、主動遵守班級規則的積極性,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常規有著積極地作用。
(二)選舉“小老師”
“小老師”是一個光榮的職務,有老師的肯定與信任,是老師的小幫手。抓住幼兒的這個心理特點,我在常規教育中,充分發揮小老師的作用,開展輪流當值日生活動,讓小老師協助監督和管理班級常規。小老師就起到了小領袖的作用,如幫助老師監督小朋友洗手時有沒有人浪費水;進入午睡時時有沒有人玩鬧等等。“小老師”同樣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同樣只有遵守班級規則和有進步的幼兒才能擔任,每一位幼兒都希望自己能擔任“小老師”,因此他們會以遵守規則來爭取機會,有效地促進了良好班級常規的建立。
五、堅決執行,反復強化
確定了的規則必須堅決執行,教師盡量避免以臨時的指令代替規則,尤其避免與規則相悖的指令代替規則。在規則的執行過程中,讓幼兒體驗規則的公正和互惠,從而提高幼兒遵守規則的自覺性,避免幼兒總是用規則去要求別人,而很少要求自己。在常規的培養過程中,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時而強化,時而淡化,同班的老師、保育員之間要相互溝通,形成一致的要求,這樣的常規培養才能讓規則內化,形成教育的合力。
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是一門學問,它是一項十分細致而又具一定挑戰性的工作。做好班級常規管理需要老師既用心又用腦,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班級的常規工作始終貫穿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善于觀察,善于積累經驗,這樣才能讓班級的常規管理工作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