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新課標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小學欣賞課教學環節應是猶如一首完美交響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呈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主題鮮明的發展——情感教學、引出情感共鳴,音樂的再現——音樂與相關的文化、拓展延伸。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創設意境又稱情感喚起階段。良好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的心理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從而引起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喚起音樂審美的情感。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從意境著手,以情感為切入點。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多種感官的參與比單一的感官參與,認識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級音樂欣賞課侗族童聲大歌《小山羊》一課通過多媒體創設意境讓學生感知貴州侗族侗寨鼓樓大歌的場面片段,引入情景,形成表象;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學生仿佛置身于歌海,感受情境。在這環節我常用:
1、故事意境。故事的娛樂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能成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
2、游戲意境。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在導入部分以游戲切入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3、問題意境。向孩子們提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
4、音樂意境。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由于電教手段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具有生動性,把學生帶入特定的音樂時空,使學生入境動情,學得生動活潑,有興趣。因此,我在導入新課時,常常借助投影儀,使學生進入情境。
二、情感教學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黑格爾稱“音樂是心情的藝術”。音樂能最直接地表現和激發情感,最有力地撥動人們的心弦。人們能在聲音動中直接地、酣暢淋漓地體味出音樂家從生活體驗中獲得各種情感,這種情感隨著樂音的跌宕起伏、激蕩回旋、層層推進和反復渲染,最強烈、最細致地表達了感情。
小學音樂的情感教學模式是從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審美心理特征出發,根據新講知識的需要,以情入手,感知(情感體驗階段)——理解(情感深入階段)——深化(情感外化階段)。
首先,多次聆聽,感知音樂作品的特點。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一切音樂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留給學生一個“靜”的空間,學會安靜地聆聽,欣賞教學中的“靜聽”五做到“耳到眼到手到情到心到”。具體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有效調控法。教師通過自身對學生的信任度采用的靈活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聆聽音樂。2、榜樣引領法。在學生中將相對專心于認真的學生或有進步的學生樹立為其他學生的榜樣,以激勵個體、鼓勵群體。3、閉目靜聽法。這種方法能充分集中學生的聽覺,突出聽的重要性,同時又能保證欣賞氛圍處于十分安靜的狀態。4、動靜結合法。給學生留一個“無聲”的空間去仔細聆聽音樂。
其次,理性認識、情感深入。
通過了前面層次的熏陶,使學生情感得于升華,對音樂知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
再次,鼓勵創造表現,引起感情感升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經常激發他們體驗學習快樂的愿望”。在引出學生情感共鳴之后,可以激勵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引起感情升華。例如,在欣賞《獅王進行曲》后,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現獅子的威武兇猛,這時可以讓他跟著音樂學獅子的樣子走在其他同學中間,不僅使他更好地體驗音樂,更使其他同學更好地理解了音樂。
三、與音樂相關的文化拓展與延伸
音樂來自生活。音樂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之一,就在于音樂的特殊性。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曾經說過:“有教養的音樂家能夠從拉菲爾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啟發,同樣,美術家也可以從海頓的交響樂中受益匪淺。在一個美術家心目中,詩歌都變成了圖畫,而音樂家則善于把圖畫用聲音體現出來。”
有效的教學設計要體現在圍繞同一主題或共通的藝術要素,實現把音樂與文學、舞蹈、戲劇包括美術等藝術學科的融合。將聽覺與視覺、運動覺等聯系起來,發揮通感的作用。例如:在四年級音樂第二單元綠水江南欣賞課《西湖春曉》最后一環節教學設計:邊看西湖美景畫面邊聽賞了為蘇軾的詩《飲湖上初晴后雨》譜寫的歌曲,并朗誦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并在教學中整合。學生在強烈的主觀體驗中從表面進入底蘊,充滿人文和情感色彩,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四、有效教學設計的理念與途徑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小學的音樂課堂,應該是屬于兒童審美的課堂,保持一顆童心對美的感知和理解,也是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前提。小學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小學欣賞課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教學設計,如何牢牢抓住情感這一主線,不斷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情感強度呢?我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走進音樂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動力。在教學設計中要抓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找到教學內容與學生愛好的結合點,教學方法要有情緒趣性、教學策略要靈活性;才能喚起學生的音樂情感興趣,進一步發展成為穩定的學習態度。其次,抓住重點,使受教育者的審美情感不斷深化。在教學設計時盡可能擴大兒童的音樂視野,選擇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藝術精品。抓住“聽”這個重點,傾聽,傾聽,再傾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和判斷力,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再次,注重學生情感的外化能力。音樂教學要培養學生理解音樂作品聽內涵。學生能根據音樂的意境,通過演唱、演奏、形體動作等方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有效教學的基本條件首先在于教師對知識具有整體和深刻的理解,在這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與自己一樣的理解和共鳴。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自己要對知識進行解釋和加工,而且要引導學生進行加工。音樂教育是誘發性的,而非強制性的。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與情感的聯系,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感達到塑造學生健康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