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凌云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大學英語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培養人的素質為教育出發點。要從真正意義上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就必須將大學英語教學上升到大學英語教育的高度。大學英語教學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這種關系是由其在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大學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只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它的教育功能還應當體現在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文化素養、主體意識和情感等方面的培養。文章就大學英語教學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素質教育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似有一種傾向,即在引進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將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批駁得體無完膚,欲把大學英語教學當成純粹的語言技能訓練課。誠然,把語言技能的培養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目標未可厚非,其合理性不容懷疑,但是,同樣不應受到懷疑的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學和教育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也具有教育功能。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教學與教育及其各個分支學科的關系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大學英語教學常常游離于教育研究。我們總是能夠對“大學英語教學”津津樂道,卻很少會觸及乃至思考“大學英語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成績斐然,但其教學效果卻總難以令人滿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脫離了教育整體,未能“以人為本”,立足于培養人的素質這一教育出發點。21世紀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高要求迫使我們深入思考,轉變觀念,實施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是說,大學英語教學不只是教和學一門外語,還肩負著人的培養的重任,從而被提高到了“大學英語教育”這一高度。這一點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其重要性因大學英語教學的廣泛性而越發得到加強。
我們說大學英語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并非憑空想象,這是由它在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本文就來談談大學英語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功能和作用
首先,大學英語教學具有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其認知能力的作用。
“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夠用英語交流信息”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其根本,偏離之,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技能的培養自然離不開教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是接受性技能領先,還是產出性技能領先?是采取交際法,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應該從認知的角度把外語學習看成是一個知識體系,還是應該避免考慮語言知識,而更直覺地去吸收語言?事實上,教學有法,教學無常法。任何一種教學理論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只是各有側重而已。關鍵是引進教學理論和方法不要走極端,并且要看其是否適合我們的教學實際。大學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需求、學習環境、學習心理以及教育背景等與其他學科學習情形存在很大的差異。聽說法“教語言,別教語言知識”的口號恐怕難以適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大學英語教學不應也不可能只是語音、詞匯和句型的機械反復操練,不僅僅是行為主義的“習慣的形成”。在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情形下(實際上在任何情形下),無論采用哪種觀念、路徑和方法,其中都有個認知的問題。“沒有理由認為語言訓練就不可能同時追求一個智力目標,使學習者對該語言和文化有個概念性的掌握”。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需要學習者進行計劃、預期和規則的識別,是一個使“知覺得到發展、記憶得到訓練、思維得到深化的過程”。
有人曾說過,“智力一般可以認為是人的各種基本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等”。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的同時,也具有開發智力、提高認知能力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學生不但要獲取語言能力,也要學習有關語言和文化的知識。沒有理由說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學習就必然會枯燥乏味;相反它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語言的興趣,感知和比較英語和漢語之間的異同, 乃至探究語言中的一般規律。大學英語教學通過閱讀和聽、說、寫、譯等技能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區分語言和社會文化現象,收集、儲存、整理、提取語言和文化信息,發現、應用以及修正規則,發現、解決問題,進行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說,記憶單詞是許多學生感到煩惱的事,因為記憶外語單詞和記憶母語單詞的語言環境和心理機制不同。這時語音知識和構詞法就顯得特別重要。比較、對比和聯想也是記憶單詞常用的有效手段。這些規則、知識和方法,部分地可以通過教師的傳授來獲得,但主要還需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己去觀察、發現、整理和修正。這些心理活動必然會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學生還可以把從英語學習中得來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即所謂的遷移。把認知能力的提高作為外語教學的目標,符合教育學關于知識和認識能力關系的原理,它“將使語言課程增添一個嶄新而有價值的層面,使之得到加強而不會影響語言熟練程度的培養”。
其次,大學英語教學具有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增強其交際能力的作用。文化能力系指對一個社會的行為規范、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的了解和掌握。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會增長文化知識。近年來,由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研究的興起,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也引起了廣大大學英語工作者的關注和興趣。無論是大綱、教材,還是課堂教學,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有關外國文化的內容。英語不僅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而且有助于學習者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許多教師在授課時給學生介紹西方文化,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融入交際能力當中,相當于交際能力的得體性原則。它主要是指非言語的社會文化行為和事實。交際能力不僅有賴于語言能力,還依靠文化能力。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知識,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際很可能就會發生障礙甚至失敗。比如說如果兩個外國人同時看中了商店里僅剩的一件商品,他們可能會通過拋硬幣等直接能夠做出判斷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中國人的做法通常是會彼此謙讓一番,各自忍痛割愛成全別人。這就反映出中西文化上的差異。如果這兩個外國人中有一位是不諳西方文化的中國人,恐怕尷尬是難以避免的。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困難的事例并不鮮見,這并非語言知識的掌握就能解決的。我們應當明白,流利的英語并非交際能力的全部,純粹的技能訓練解決不了“文化休克”問題。如果我們把交際能力作為培養目的,那么就應該把大學英語置于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之中。有人甚至建議文化能力的傳授應優先于語言技能的培養,這并非沒有道理。大學英語課堂為學生了解和接納異族文化提供了一塊陣地;文化導入為大學英語教學增添了一個新的層面,充實和豐富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當然,我們強調文化素質的培養, 也應注意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畢竟大學英語教學是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 我們的側重點還應是語言形式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培養。文化知識的介紹應當是有選擇的,應當圍繞語言能力的培養。
再次,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發揮其主體作用的作用 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確有許多寶貴的東西,但其中也有許多恐怕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制約著教育的健康發展。在課堂教學的師生關系上,我們似乎過多地強調了“尊重老師”。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一下“尊重學生”呢?尊重老師,我們強調的是知識的重要性和教師作為長者的人格尊嚴,但這決不能等同于“師道尊嚴”。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都是活動的參與者,信息的交流者。從語言教學上講,師生都是主體,是傳授和認識語言的主體。“英語教學中師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事關全局的問題,是現代外語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當前轉變教學觀念的一個基本點。大學英語教學要上升到培養人的素質的高度,與素質教育的整體聯系起來,應當成為現代教育所提供的`以人為本'的大學英語教育。外語教學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我教你學”。“師道尊嚴”不應是當今外語課堂的規則。事實上,我們的學生之所以缺乏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傳統 意義上對教師的過分尊敬和依賴而引起的。我們的學生常會有老師在上、學生在下的心理,這就給課堂的師生交流帶來困難。師生關系是平等的、相輔相成的和互為依賴的。教師不是當然的指導者,而是課堂交際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也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參與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課堂教學不只是提供和接收信息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對此及時作出反應,激勵他們對語言進行觀察與思考,幫助他們發現語言規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傳授的知識要由學生加以理解、吸收能力的培養要靠學生的實踐,學生應成為真正的主動學習者。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是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學應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最終讓學生必須學會獨立行事,自主學習。
最后,大學英語教學具有培養學生積極的語言文化和語言學習情感,提高其審美能力的作用。早在20世紀初,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引起注意,教育家們開始強調情感教育的作用,但情感在外語教育中的作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得到重視。外語學習中的情感可表現為對目標語的情感,對目標語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的情感,對語言學習過程的情感。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是一個全新的符號和知識體系,與母語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伴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可能會覺得英語很有趣,也可能會感到英語很奇怪;可能會表現出喜歡的情緒,也可能表現出困惑;可能很快就會認同并接納了英語,也可能對英語表現出反感,甚至拒絕。對于英語民族的社會和文化,學習者也會表現出類似的情感。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習者樹立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接觸和認同英語民族的社會和文化,因為對于目標語所處的社會和文化持有否定的、甚至是拒絕的態度,要學好該語言恐怕是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并不是說要學習者毫無批判地接受或盲目崇拜異族語言和文化。學習英語語言技能,藉此去接觸和了解異族社會和文化,并進行交流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和特點,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既不要貶低和拒絕英語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也不要盲目崇拜。這正是大學英語教學審美功能的表現之一。由于英語使用的廣泛性及其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地位,也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需要,英語在我國享有很高的地位,英語學習受到高度重視,因而,總體上人們對于英語及英語民族和文化的態度是積極的,這就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本身的情感問題。影響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很多,比如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體驗,進入大學后的學習動機,大學英語學習感受,階段學習效果以及個人的意志品質等。比如說很多剛入學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出厭倦的情緒,意識不到英語的重要性,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厭倦和畏懼心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態度。這時老師的引導就變得尤為重要。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扎實的功底還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幫助學生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去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形成獨立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
二、結束語
素質教育就是使學生在生理、心理、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大學英語的教學時數、教學規模、投入的人力物力來看,大學英語教學肩負著素質教育的重任, 理所當然地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沿陣地。然而由于觀念的滯后,教學方法不當等因素,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尚未能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未能從培養人的素質的高度著眼,很大程度上還是為教學而教學。其結果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顯得枯燥乏味,教師感到疲憊,學生也難以得到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社會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感到不滿意。只有觀念的轉變,教學實踐的改革,才能使大學英語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應有作用得到真正發揮。
參考文獻: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胡春洞,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4]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系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