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
摘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但黃河流域水資源匱乏,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用水的不斷增加,生態環境用水被大量擠占,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本文分析了黃河流域水資源特點以及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黃河流域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水資源;利用;對策措施;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孕育了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和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黃河作為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在我國能源發展、城市化發展、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戰略格局中均具有重要地位[2]。近年來黃河天然水量有所減少,黃河流域缺水矛盾更加突出,急需研究提出相應對策措施。
1 黃河流域概況
1.1 自然概況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干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包括內流區4.2萬km2)。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
1.2 水資源概況
根據《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647.0億m3,其中河川天然徑流量為534.8億m3,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不重復計算量112.21億m3[3],具有鮮明的特點。(1)水資源貧乏。黃河流域內人均水量47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3%;耕地畝均水量220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5%。實際上考慮向流域外供水后,流域內人均和耕地畝均水量分別為375 m3和176 m3,分別占全國平均的20%和12%。
(2)徑流年內、年際變化大。干流及主要支流汛期7~10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非汛期11~6月來水不足40%。干流斷面最大年徑流量一般為最小值的3.1~3.5倍,支流一般達5~12倍。
(3)地區分布不均。黃河河川徑流大部分來自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占全河的28%,年徑流量占全河的61.7%;龍門至三門峽區間的流域面積占全河的24%,年徑流量占全河的19.4%。蘭州至河口鎮區間產流很少,河道蒸發滲漏強烈,流域面積占全河的20.6%,年徑流量僅占全河的0.3%。
(4)徑流量呈衰減態勢。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黃河徑流量呈現進一步衰減的趨勢。2001年~2010年在降水總量減少3.9%的情況下,而花園口站天然河川徑流量卻減少21.3%。
2 水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根據 2015年《黃河水資源公報》,黃河流域各類工程總供水量達到534.63億m3(含向流域外供水量119.36億m3),其中地表供水量411.36億m3左右,占總供水量的76.9%;地下水供水量的123.27 m3左右,占23.1% [4]。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1)黃河地表水過度開發
黃河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流域內人均和耕地畝均水量僅分別占全國平均的20%和12%。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部門用水量持續增加,黃河流域地表水供水量由1980年的249億m3增加到目前的411億m3左右,黃河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為77%,遠高于全國平均的19%,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過了其承載能力。
(2)近年來天然徑流量衰減
1956年~2000年系列,黃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534.8億m3,并預測2020年黃河河川徑流量將比1956年~2000年減少約15億m3,2030年將減少約20億m3。然而,據近年成果推算,1956年~2010年系列與1956年~2000年系列相比,黃河河川徑流量由534.8億m3減少為482.4億m3,減少了52.4億m3,減幅9.8%。
(3)河流生態水量被大量擠占
河道外過度引水,導致黃河下游河道頻繁斷流。1972~1999年28年間,22年出現斷流,斷流最嚴重的1997年時間長達226天。1999年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以來,在嚴格限制上中游用水的情況下,雖然黃河下游斷流現象得到遏制,但遠沒有達到功能性不斷流的要求。
3 對策措施
(1)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根據黃河流域用水特點,針對不同的用水行業,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珍惜每一滴水資源。
(2)加快建立河長制,嚴格水資源管理,落實“三條紅線”
根據國家要求,加快推進河長制,多部門協調聯動、綜合執法,嚴格水資源管理。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流域“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強化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和用水定額管理,嚴控用水效率控制指標。
(3)實行全河水資源統一調度
在黃河干流水量統一調度的基礎上,加強對主要支流水量統一調度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完善黃河水量調度管理系統,形成全河水量統一調度體系,精細調度每一方黃河水。
(4)積極推進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黃河缺水的根本措施,盡快實施南水北調西線等跨流域調水工程,補充黃河水資源總量不足,恢復和改善流域及相關地區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黃河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以及“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的實施和推進,流域缺水矛盾將進一步加劇,為應對新的發展形勢下黃河水資源面臨的挑戰,必須在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建立河長制,并積極實施跨流域調水工作,補充黃河水資源總量的不足,保障黃河流域乃至華北地區的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并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陳效國, 張會言. 黃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思路與對策[J]. 水利發展研究, 2001, 7(1): 27-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R]. 2010, 12
[3]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R]. 2010, 12
[4]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水資源公報[R].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