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培芬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沒有科技進步,就沒有農業的大豐收。要高度重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文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 原則和目標 問題和對策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今后我國農業領域必然的發展方向,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加強對農業科技成果的創新,才能確保農業生產工作得到更大的發展,并且在根本環節上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進行提升,這對于提升廣大農民的經濟效益也將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
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原則和目標
1.原則。堅持精干高效的原則,科學合理的機構設置,優化隊伍建設,合理分配相關技術推廣的資源;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支持其多元化的經營發展,履行公益職能,良好發揮積極性;堅持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鼓勵改革中進行探索和實踐;兼顧統籌,與相關政府單位改革有機銜接,合理、準確處理改革、發展的關系。
2.目標。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目標是針對發展現代農業及建設新型農村的需求,通過一系列改革:明確職能、整理體制、優化配置、創新制度等,逐漸構建起以政府農業技術的推廣機構為主體引導,農民合作組織作為基礎,農科研、教育等單位及相關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合作、功能全面、服務完備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系統。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及意義
1.農業技術推廣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
農業技術推廣,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服務等,把農業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活動。我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0%,在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基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已成為重要支撐。
2.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
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相對缺乏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的新型農民。要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體制不合理
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主要是農業服務中心)實行雙重領導,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即業務歸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人事任免和人員工資、獎金等由鄉鎮政府管理。這種管理體制一是導致業務部門難以開展業務培訓與技術指導,工作考核難以到位,職能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工作無人落實,常常造成推廣網絡“掉線”;二是鄉鎮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重視不夠,由于不能直接給鄉鎮政府財政帶來收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常常成為“副業”,導致人員在編不在崗和在崗不在位,造成農技推廣網絡“網破人散”。
2.推廣經費不足
大多數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推廣之前需進行試驗,由于資金缺乏,無力進行試種和適應性評估,難以降低農民的種植風性。基層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使基層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與服務需求脫節,難以滿足農民的技術咨詢、市場信息、農資服務、經營決策等需求,無法有效推廣新型農業技術。
3.農技推廣設備需要更新和增加
一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缺乏試驗設備,病害防治、疫情監測、污染物檢測、農藥化驗、測土施肥等工作難以進行。基層技術推廣手段滯后,存在著實驗無基地,服務無設備,檢測無儀器,培訓無經費現象,往往依靠“一張嘴、兩條腿,與農戶面對面、手把手”,憑借眼看、鼻聞、口嘗、手摸等傳統經驗。缺少必要的通訊、網絡、交通等工具,為緩解經費緊張和提高農技人員基本生活水平,有些農技推廣部門轉而從事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經營創收,個別農技推廣站成為經濟實體,削弱了農業技術推廣的職能。
4.農技人員急需補充
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有的是自收自支,有的是差額撥款,有的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多年來的“只出不進”和很少吸收大中專畢業生,加之一些大學生不愿到基層農技站工作,造成隊伍青黃不接和年齡老化現象較為突出。有的地方雖然多年沒有安排專業人員進入,卻安置不少轉業軍人等非專業人員,使得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下降,難以開展工作。
5.農村留守勞動力接受新技術能力弱
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兒童,接受新技術能力弱,影響農業技術的推廣。
四、開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對策
1.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基礎地位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重要性的宣傳。要使更多的人明白,我國目前仍然是一個工業尚不發達、對農業依賴程度仍然很強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耕地與資源都十分緊缺的超級人口大國,農產品供應絕不能過分依賴于他人。在我國,農業目前仍然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業仍然處于“基礎”與“領先”地位,糧食仍然是“基礎”中的“基礎”。作為基層,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與科學的發展觀,始終將地方農業生產、國家糧食安危、人民群眾生活放在心上,進而切實提高對農業、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關注程度。
2.建設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網絡,夯實基礎。現在全國范圍內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推廣機構為主的專業推廣機構,與群眾性科技團體相結合的推廣服務體系。為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重要補充的民問科技性服務組織必須加快發展。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六有”建設標準,建立起省、地、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村級技術服務組織,并按照“強化縣級、充實鄉級、發展村級”的總體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連、設置合理、運轉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從而保證能將農業新技術、新機器及時地引進、示范、推廣,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3.加強培訓學習,更新思想觀念,提高隊伍建設。在生產力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決定一項事業成功與否的要害所在。21世紀是知識時代,需要大批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復合型、適用型、創造型人才。農業新技術能否順利普及推廣,與是否擁有相應的技術人才密切相關。現代化的技術,必須有把握現代化知識的人來推廣,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必須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放在首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要堅持政治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相結合,業務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相結合。
人類社會已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環境,使農技推廣事業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