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欣
【摘要】借助新媒體平臺對大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對并努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 優秀傳統文化 對策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要求高校要不斷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大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建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新媒體有機融合,已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借助新媒體平臺對大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對并努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主要在濰坊部分院校進行,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為94.5其中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問卷率為85.7%。
1.大學生使用新媒體情況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n,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機網民規模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通過手機QQ、微信、微博、學校學習平臺等新媒體進行交流與學習,與新媒體打交道已經成為大學生每天的“必修課”,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學習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表現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課本上的以及與在平時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傳統文化比較了解,但對優秀傳統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學卻少之又少;對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節日表現出了強烈的熱愛之情;在選擇學習傳統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學選擇手機、32.7的同學選擇了電腦、9.7%的同學選擇了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
二、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著自信危機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華傳統文化到近現代遇到了嚴峻挑戰,出現自信危機。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西方文化價值觀搶占了傳統文化的戰略制高點;網絡化、立體化、碎片化的現代新媒體傳播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整體性、連續性。由此導致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確的態度。
2.新媒體影響了大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
建立在智能手機為載體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契合了大學生的多樣化、復雜化、個性化的特點。面對新媒體展示出的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甚至在魚龍混珠、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選擇困惑癥,易導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
商業化、物欲化觀念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象牙塔”,在金錢、權力、人際關系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導致政治冷漠與投機、缺乏藝術情趣、道德素質低下等現象泛濫。部分大學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視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成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極大隱患。
4.新媒體的發展沖擊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新媒體的發展,致使部分教師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出現淡化;二是新媒體的發展對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老教師,在新媒體學習方面顯得較為吃力;三是新媒體的發展使教師的主體地位受到挑戰,影響了教師工作積極性。
三、新媒體環境視域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對策
1.創新新媒體形式,提高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
一是創新網絡媒體。通過新媒體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字化存儲方式并通過網絡呈現出來。如國家圖書館實施的“中國基本古籍庫”項目,就是把紙質媒介存儲轉化為數字,建立數字化數據庫,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二是創新手機媒體。高校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開發,利用微信平臺、APP軟件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創新數字電視媒體。“百家講壇”、“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滿足了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需求。相關部門應以文化節目為突破,創造出更好更多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
2.加強平臺建設,豐富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途徑
一是充分發揮有關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網站的積極作用。我國已經建設了很多關于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網站,如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中國典籍網、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要重視主題網站的輿論引導,引導大學生學習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二是創建適應高校特點的校園媒體平臺。高校要立足于校園文化,將經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學生的客戶端,學生也可以將這些傳統文化轉發到朋友圈,實現高校與大學生的良阻三互動。
3.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模式,提高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一是凈化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環境。政府、社會要加強媒體的監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學生自覺形成正確的媒體意識,接受社會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識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空轉換。三是加強大學生自身媒介素養教育。當前由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長期缺失,導致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更多的出于自發狀態,需要高校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具體的實踐鍛煉,培養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保證大學生擁有應對媒介類型多樣性、媒介信息內容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燚寧,李其軍.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葉廣西教育,2015(35).
[2]李雙斌.互聯網+生態圈下的科技媒體融合與變革[J].科技傳播,2015(11).
[3]崔軍藝.影響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因素及對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