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雄 黃子源


【摘 要】本文運用場域理論,從工作、生活、社交、文化四個方面分析研究越籍勞工社會適應的現(xiàn)狀、策略、障礙,認為中越兩國民族血脈相通、文化同源、長期友好往來是越籍勞工淺度適應易的有利條件,文化資本短缺是中度適應慢的主要原因,而性別文化、陳規(guī)陋習及思想偏見則是深度適應難的障礙。
【關鍵詞】越南勞工;移民場域;社會適應;實證研究
【作 者】李亞雄,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子源,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430079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3-0060-010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綜述
自從十多年前珠江三角洲一些企業(yè)出現(xiàn)招工難以來,我國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至今已成為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瓶頸。而周邊的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則出現(xiàn)了大量的勞動力過剩,人力資本國際的遷移流動、余缺調劑就成了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必然結果。在國際勞工移民的熱潮中,越南勞工憑借中越兩國山水相依友好鄰邦的便利,捷足先登成批涌入中國,他們在補充我國勞動力不足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觀念沖突、人際交往困難等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有礙于移民場域中各方權利的實現(xiàn)。因此,加強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對移民社會適應的研究,國外的經典理論是“過程論”,如美國社會學家戈德沙伊德(Goldscheider·G,1983)認為,“移民的適應可以界定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移民對變化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作出反應”(朱力,2002)[1 ]。Lysgaand(1955)指出,移民的適應過程呈現(xiàn)U型曲線(U-Curve of Cultural Adjustment),從移入前期的輕松到適應期的困難,最終的相對容易,表明社會適應是一個多層次的過程。[2 ]J.Stewart Black、Gregory K.Stephens(1989)把移民社會適應操作分為一般適應、交往適應和工作適應三個維度,用主觀評價量表來分析美國外派人員的適應現(xiàn)狀,該成果為后來的移民社會適應研究提供了量化的工具,得到了廣泛的認可。[3 ]529-544至于移民的社會適應路徑,傳統(tǒng)理論認為主要有兩種:一是同化,典型代表是斯托·珀森斯(Persons,1987)。在他看來,美國社會有足夠的能力同化各個少數(shù)民族,移民想扭轉工具化認知的刻板印象,得到社會的認可,同化是唯一的出路。[4 ]二是多元并存。美國學者霍勒斯·卡倫(Horace M.Kallen,1924)認為,移民在進入移入地之前已經在本土社會有很深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他們是很難完全被同化的,會按照各自獨特的文化方式逐漸適應移入地的社會文化,因此,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有助于理解“異”文化的社會氛圍,緩和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矛盾。[5 ]
國內對勞工移民的研究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移民的動因、流動模式、管理機制、影響及對策等方面,對越籍勞工的研究尤其如此。如秦紅增(2013)通過對D市越籍散工的實證分析,認為除經濟博弈因素外,基于中越兩國長期友好往來形成的文化相融是越籍散工大量涌入的根本原因。[6 ]韋福安(2014)在越南砍蔗女工跨國流動研究中指出,砍蔗女工跨國流動的外因是經濟需求互補,內因是族群文化認同帶來的安全感,是中國—東盟合作給了她們更多“從容”跨國流動機會并呈“換代遷移”趨勢。[7 ]陸玲(2008)則從冷戰(zhàn)后越南人遷移云南的方式、分布及就業(yè)狀況入手,研究移民對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8 ]陳勁波(2014)通過對廣西D市某家具廠越籍散工社會支持網絡的時空剖析,得出越籍散工形成于空間的勞動分工、中國及東南亞各國要真正走向海洋國家應培養(yǎng)起文化相融能力的結論。[9 ]總之,學界目前還缺少對越籍勞工社會適應方面的專題研究,因此,筆者擬對此進行探索性研究。
二、分析視角及樣本
(一)分析視角
本文的分析視角是場域理論。場域是布迪厄進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和基本分析單位,是他用來聯(lián)結宏觀社會和微觀個體的中介,因此,他的場域理論具有“中層視角”的特征。在布迪厄看來,現(xiàn)代社會大世界是由許多社會小世界構成,這些社會小世界就是各種不同的場域,[10 ]但場域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由各種客觀的關系交織而成的社會空間。場域的原動力是資本,資本的實質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可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象征資本,各種資本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場域的固有屬性是慣習,慣習就是知覺、評價和行動的分類圖示構成的性情傾向系統(tǒng),是一種社會化了的主觀性,[10 ]170-171是那些外在的社會規(guī)則、價值在行動者身上的內化形式。場域、慣習和資本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概念,場域塑造著慣習,使慣習按場域的規(guī)則行動,慣習也建構著場域,使場域成為一個值得行動者去奮斗的世界;[10 ]173場域的結構由資本的類型及數(shù)量決定,資本既是場域中競爭的目標又是競爭的手段,[10 ]136資本與個體的慣習相整合,影響著慣習的形成,慣習的形成又會增加資本的積累。按照場域分析視角,勞工移民就是一個大場域,由生產、生活、交際、文化等諸多子場域構成,這些場域各具不同的邏輯、規(guī)則和常規(guī),[10 ]142而進入場域的勞工也具有不同的資本慣習,因此,不同勞工進入同一場域或同一勞工進入不同場域,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適應性,所以,本文運用場域理論來分析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問題。
(二)調研樣本
本文所述越籍勞工,僅指流入中國大陸部分,包括合法和非法入境、常年工和臨時工、食宿居留和當天往返的越南勞工。這些勞工以越族為主,包括岱依族、泰族、赫蒙族、瑤族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主要集中在廣西的防城港、東興、崇左、憑祥、百色和云南的文山、河口以及廣東的東莞、佛山等市縣區(qū)域,流入內地的不多。由于B市是我國唯一沿海沿邊的國家重點開發(fā)開放試驗區(qū),試驗區(qū)內雜居有京族、壯族、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是越南勞工流入我國的主要通道及相關信息集散地,且流入B市的越籍勞工就業(yè)崗位多種,生活方式多樣,社會適應狀況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筆者在B市選取了使用越籍勞工的5間工廠(工場)、6間店鋪、8個攤點以及21名散工共計91名人員(其中越籍77%,華籍23%)進行田野調查。所訪談的70名越籍勞工,從文化結構看,小學畢業(yè)占19%,初中畢業(yè)60%,高中畢業(yè)17%,高中以上4%,就業(yè)前經過勞動技術培訓的只有17%;從年齡來看,20-35歲占47%,36-50歲占43%,其他年齡段占10%;從性別來看,女性占71%,男性占29%。重點調研的企業(yè)是金誠食品加工廠,①該廠現(xiàn)有員工700多人,其中越籍勞工300人,是B市使用越籍勞工最多的企業(yè),工作性質是手工勞動,實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中越勞工同工同酬。
三、社會適應現(xiàn)狀及特點
由于越籍勞工的工種和生活方式不同,所處的具體場域也就不同,如工廠大型集體勞動、店場小型集體勞動、散工個體勞動就是三種不同的工作場域,聚居生活和散居生活也是兩種不同生活場域,相應的具體社交和文化場域也有差異。在這些不同場域形塑下,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性呈多樣化特征。因此,本文運用場域理論從工作、生活、社交、文化四個方面描述和分析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性。
(一)工作適應
B市的日用品土特產品販售、農副水產品加工、紅木加工銷售及貨物裝卸搬運是越籍勞工進入最多的行業(yè),為了解他們對這些工作的適應狀況,筆者到食品加工廠、紅木加工場、特產商店、碼頭、販攤訪談了30多名相關人員,取得了真實材料。
1.工種及其環(huán)境適應性
個案1:2017年4月25日,筆者詢問金誠食品廠的10個越籍勞工是怎樣進廠的,據(jù)他們回答,3人通過招工,7人是親友介紹。筆者問:“你們現(xiàn)在的工作難不難做?喜歡做嗎?”5個女工相繼回答“喜歡”,其中3人說以前做過覺得不難做,另2人說沒做過,邊學邊干。3個男工的回答是“不喜歡,能賺錢就做”。
女工阮氏嬌用較流利的漢語說:“我嫁到B市7年了,已經習慣這里,廠里許多人都是我介紹的。”說完轉向身邊的一個男工:“阿明因受不了魚腥味而辭工,找不到合適工作又回來了,廠長說回頭浪子,就破例把他換到干貨車間了。”( 金誠食品廠工人訪談,2017-04-25)
在其他工廠了解到的情況基本相同:多數(shù)越籍勞工進廠是通過親友熟人介紹,做什么工,工錢多少,如何吃住,事前大致知道。據(jù)工廠管理層反映,部分勞工理解能力差,手腳慢,生產效率低,或因家里事多經常請假;還有些年輕人,因廠里通信不方便,管理嚴格受不了,因而時不時會有人辭工,年流動率約10%-15%左右。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取得使用外勞資格的廠店勞保環(huán)保條件一般都比較好,并為勞工購買工傷保險,但小型工場、私企的勞動條件則較差,特別是紅木加工廠,噪音大粉塵污染嚴重,在里面做工實在難受。
個案2:黎氏春,女,越族,越南北江人,32歲,生有兩個小孩,紅木打磨工。
問:工場這么污臟嘈雜你們受得了嗎?
答:剛開始不好受,現(xiàn)在習慣多了,忍一下就好啦,要賺錢養(yǎng)家呵。(打磨工黎氏春訪談,2017-04-27)
個案3:在B市北侖河河堤上坐著一排日用品女攤販,衣服五顏六色,頭戴圓錐形竹葉斗笠,腳前擺放一個藍色小貨袋箱,她們基本上都能用漢語對話。筆者利用選購小商品機會詢問她們是怎樣過來擺攤的,是不是有固定攤位,平時生意怎樣等情況。據(jù)她們回答,都是憑邊境出入證朝來晚回的,大多在B市有熟人或親友;在這里擺攤短則半年,長的有三、四年了;平常一般是在河堤上擺賣,有時也會在附近邊走邊賣,但城管隊時不時會來規(guī)范擺賣;因為交易場里的攤位租不起,只好在外日曬雨淋了;擺攤一天一般能賺50-80元,旺季有時可賺100多元。(河堤女攤販訪談,2017-04-27)
2.收入滿意度
根據(jù)筆者調查,B市越籍勞工月平均勞動收入約2100-2600元,與他們在國內的800-1100元比,約高2.5倍。
個案4:筆者在B市北侖河碼頭訪談了3位越籍搬運工,阮文雄的回答較有代表性:“搬運工雖然費力但容易干,一天能掙五、六十元錢。但我們不喜歡B市,以前解放軍就從這里過去打擊我們,不過,現(xiàn)在這里的人們對我們都很友好。”(碼頭搬運工訪談,2017-04-28)
阮氏香,女,越南廣寧人,23歲,未婚,越南拖鞋店售貨員。筆者問她在這里賣鞋與在家鄉(xiāng)有什么不同,她說,干同樣的活,家鄉(xiāng)的老板每月才給1000元,還經常被責罵,這里拿2800元還不用受氣,感受不同。(售貨員阮氏香訪談,2017-04-28)
在收入支付方式和內容上,零散工及店鋪工多接受計時工資日清月結,工廠工多采用計件工資按月領取。由于打工收入比越南高得多,除了日常衣食住行開支,女工們把錢存起來,定期到街上貨幣業(yè)務中心兌換匯回家鄉(xiāng),也有不少人直接把錢交給親友或“蛇頭”帶給家人,而男工還會花費相當部分收入在喝酒、賭牌、游逛等享受上。總的來說,越籍勞工在經濟收入方面滿意度高,適應狀況良好。
(二)生活適應
1.食宿方式
越籍勞工食宿方式主要有集中和分散兩種,工作具有集中性連續(xù)性要求的廠店多采用集中食宿,因工留宿的勞工一般都是由資方包吃包住,食宿條件一般都不錯,如旺達食品公司就為來自越南廣寧的阮氏真安排了“夫妻房”。分散食宿的越籍勞工則自主安排。
個案5:2017年4月29日,筆者到興海冷凍加工場訪談時,老板陸某(壯族)一家三口和3個越籍工人(均為岱依族)以及一個本地工人正在吃午飯,臺上擺滿蔬菜瓜豆、魚肉湯酒和一瓶越南魚露,素葷搭配兼顧了中越口味,菜香酒濃歡聲笑語,每個人臉上都顯露出自在和滿足。(老板陸某訪談,2017-04-29)
2.業(yè)余生活
個案6:2017年8月17日傍晚,筆者和翻譯到美食城吃飯,看到鄰臺3女2男是說越語的,就主動和他們聊天。正在點菜的大姐叫阮氏珍,越族,咖啡館領班,其余都是她介紹過來打工的,分別叫阿蓉、阿梅和輝哥、阿強。為了表示友好,筆者做東請客,我們邊吃飯邊聊天。
筆者問他們平時放工后或到節(jié)假日一般干什么,有無參加漢語學習班或技術培訓班。據(jù)珍姐說,他們平時是聊天、看電視、打牌、走棋、喝咖啡或逛街等,到了節(jié)假日除了小商販和店鋪工人加班做生意,大多工人回老家,也有些人在這里看熱鬧,如端午節(jié)看龍舟比賽、元宵節(jié)看中越足球比賽。他們幾個都未參加過這些培訓班,覺得難學,也沒錢。(咖啡館領班阮氏珍訪談,2017-08-17)
“你們能看懂中文電影電視節(jié)目,能上中文網嗎?”“多數(shù)看不懂,主要是看武打片、戰(zhàn)爭片、娛樂搞笑片等,誰能看懂了就說一下,年青人大多上我們國內網站看節(jié)目。這樣久了就感到生活單調、乏味,大家都挺想家的。”(飯店日雜工阿強訪談,2017-08-17)
(三)社會交往適應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工作和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到越籍勞工社會交往的廣度、深度和頻度。大集體工、小集體工、個體散工的社會交往各有其特點:
1.大集體工指工廠大型集體勞動工人。據(jù)金誠食品廠工會主席反映,該廠越籍勞工主要來自越南廣寧、北江、諒山等省,為方便管理,單獨安排飯?zhí)煤退奚幔瑒趧右矄为毞职嘟M進行,不與中國工人混雜。這樣,他們就處在一種較為閉塞的環(huán)境之中,除了休息時間偶爾出去逛逛街或找親友串串門外,缺少與當?shù)鼐用瘛⑷巳航煌臋C會,因而以親緣、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初級關系仍然是他們建構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因素,再構社會關系網絡的能力較低,社會適應性整體上不強。
2.小集體工指商場、飯店、賓館、茶莊等服務業(yè)小型集體勞動工人,他們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二、三十人,大多能使用漢語進行一般交談,對B市較熟悉或有親戚朋友,日常頻繁互動的主要是顧客和同事,經常保持聯(lián)系的是親戚及與生意有關的朋友。
個案7:范氏麗,女,22歲,越南廣寧人,越南特產商場服務員,漢語說得較流利。據(jù)她說,她有兩個堂姐嫁到B市,還有幾個老鄉(xiāng)在這邊打工,剛過來前兩年有事無事經常去找他們,現(xiàn)在熟悉了壞境,加上業(yè)務忙就少聯(lián)系了,平時有空就和當?shù)氐耐掳⒕铡⑿±蛞约搬t(yī)院的英姐一起玩,她們是她的閨蜜。(服務員范氏麗訪談,2016-08-03)
可以看出,服務業(yè)小型集體工對老鄉(xiāng)、親戚的依賴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少,以業(yè)緣為主的次級關系逐漸成為他們再構社會網絡的主要內容,但受店場工作約束,與異質群體互動的廣度深度畢竟有限。
3.個體散工指無相對固定的工作內容或場所、時間、雇主或勞動無統(tǒng)一組織的勞工,包括小商販(攤販、流動商販)、裝卸搬運工、保姆、各種臨時工等四類個體散工。小商販的互動面廣,多是異質關系,如顧客、城市服務及管理人員等,但整天忙于生意,發(fā)展關系網絡需假以時日;保姆與雇主大多是親友熟人關系,日常互動面雖窄,但按顧主要求提供服務的過程,也就是文化習俗認同適應的過程。筆者曾訪談過在兩個家庭共做了8年多保姆的洪氏貞,但在聊到社交情況時,她反復說的只有這句話:主人都對我很好的,給錢多,我與鄰居及小孩的老師都成了好朋友,在這里很適應很滿意了。顯然她是顧慮到雇主及親友的私密不愿多說,但看得出來她對這邊的情況相當熟悉。
(四)文化習俗適應
1.知識技能習得
從所調查越籍勞工看,絕大部分不會讀寫漢字,大部分商販、保姆則能說較流利的漢語,店鋪及娛樂場所的服務員70-80%可用漢語進行一般性對話,工廠只有20-30%人會說簡單漢語,而裝卸搬運工、工場小工或臨工70-80%不會漢語。總之,能聽或能說漢語的越籍勞工,女性比男性多,中年(主要是邊民)比青年多,常需與顧客打交道的勞工比只需與雇主打交道的勞工多,但他們幾乎都不是通過初始社會化而習得,而是在長期往來交流中逐步學會的。至于勞動技能,主要也是靠個人實踐積累或崗位培訓、以老帶新來學會。
個案8:越南小吃攤女攤主林氏,中年,具體年齡、籍貫不詳。筆者在吃小吃時見她的漢語說得不錯,就問她是怎么學會的?
答:我以前常過來走親戚,還在飯店里打過工,聽得多說得多慢慢就會了。
問:你這酸甜粉挺好吃,手藝是家傳的嗎?
答:不是的,我以前在這邊的飯店里給師傅做幫手,看多做多了學會的。現(xiàn)在我邊做邊教女兒,希望她學會,她初中畢業(yè)了找不到工作。(小吃攤主林氏訪談,2016-08-01)
2.規(guī)則制度認同
一是對廠規(guī)店規(guī)認同。如表1所示,27名越籍勞工對生產規(guī)程和計酬辦法基本贊同以上的比例較高,說明對工種適應性較強和對經濟收入滿意度高;對工假作息制度贊同的比例不高,說明對管理不夠適應,主要是女工家庭事務多請假多廠方店方有時不準假,還有部分年輕工人因為工廠管理嚴格受不了,所以持有不同意見。
二是對城市管理規(guī)定認同。如表2所示,對入境居留時間規(guī)定,2016年8月份調查30人有67%不贊同,2017年8月份調查30人,贊同和基本贊同率達到73%,因為地方政府已將居留時間有效期由原來的30天改為6個月至1年,減少了勞工頻繁簽證和往來時間,有利于穩(wěn)定勞資關系;對禁止“五亂”規(guī)定,雖然多數(shù)勞工口頭表示贊同,但亂擺亂停亂扔亂貼亂象仍屢禁不止,據(jù)相關管理人員反映,越籍勞工大多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和公共衛(wèi)生,環(huán)保意識差。
3.習俗適應
中越兩國有許多相同的風俗,如過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但詢問30名越籍勞工,只有2人大致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紀念意義,他們過節(jié)是出于習慣行為,對節(jié)日文化的認同只是形式上的。筆者在訪談時發(fā)現(xiàn),越籍勞工吃飯時喜歡席地而坐,特別是節(jié)日加菜或幾個人要喝酒時,就拿上墊子,在宿舍或天臺、球場、草坪上,把酒菜一放,將雙腳相盤,圍坐著吃起來,不習慣像中國人一樣坐凳圍臺吃飯。
(五)社會適應特點
綜合上述田野調查情況,如果用“強”“弱”兩個質性概念來分別描述越籍勞工社會適應的速度快慢、難易程度、范圍寬窄、程度深淺的大致狀況,可以歸納出社會適應性的一些特點:在民族相同場域比在民族不同場域強;邊民比內地人員強;女工比男工強;商販比店鋪工強,店鋪工又比工廠工強;生活的適應性比工作的適應性強,工作的適應性比社交、文化的適應性強;適應的功利性強而文化性、歷史性及現(xiàn)代性弱。這是從總體上來概括的,具體到每個勞工會有差異甚至可能會有相反的情況。
對于越籍勞工這種適應性,筆者先從場域位置關系形塑角度進行分析。“因為場域是各種位置之間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形構”[11 ]39,“從場域角度思考就是從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12 ]140-14,關系思維就是要求對場域各種關系特別是主要關系的屬性、功能、調適、維持、轉化等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分析研究,揭示這些關系對行動者的行動目標、過程及結果的影響。在廠場店鋪的場域里,資方憑借著資本實力占據(jù)主導地位,掌握著勞工的聘用、辭退、報酬及廠規(guī)店規(guī)的話語權,勞工則處于服從、被支配地位,自主性少,社會適應性受到制約因素多;小商販除了接受市場常規(guī)監(jiān)督外,日常行動由自己做主,能動性強,靈活性大,因此他們多數(shù)人的適應性比廠場店鋪勞工強。一般說來,行動者在他們自主性強的場域(如生活場域)比在他們自主性弱亦即他主性強(他人支配)的場域(如生產場域)更容易適應和融入。邊民的適應性之所以比內地人員強,是因為他們的邊貿互市活動得到“元場域”即國家權力場有關政策的支持,互親互訪又有歷史傳統(tǒng)關系的傳承,長期頻繁往來形成了類似“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7 ]培養(yǎng)了邊民與當?shù)鼐用裨S多同質性慣習,當這些關系、慣習“遭遇了產生它的那個社會世界時,正像是‘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它感覺不到社會的阻力與重負,理所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屬于自己的世界”[10 ]172。所以,邊民一般都比其他人員更容易適應當?shù)厣鐣遥麄儺斨胁簧偃耍捎趽碛刑貏e的社會資源,在親友老鄉(xiāng)那里成了移民發(fā)財?shù)摹邦I路人”,在雇主那里成了招工可靠的“介紹人”,是勞動力市場便捷可行的“橋梁”。這種社會適應狀況、角色形成、身份位置,就是移民場域各種關系相互形塑和影響的過程和結果。相互形塑又有多種方式,場域內部關系的形塑往往采取直接作用的方式,如金誠食品廠資方對回廠工作的阿明破例調換工種,共同建構著互利的人事管理規(guī)則;而場域涉外關系的形塑,一般不采取直接作用方式,“而是預先經過場域結構的一次形塑,才對場內行動者產生影響” [10 ]144,如地方政府通過修改勞工居留時間這一制度中介,及時協(xié)調了勞工移民場域權利關系,有利于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和融入。
四、社會適應策略及途徑
因為每個場域都有一整套相對獨立的邏輯結構、行為規(guī)范,這些邏輯規(guī)則構成了對行動者開展行動的制約條件和要求,每個入場者必須了解認同、遵照踐行,而習得并踐行又需要具備相應的資本,因此,移民行動者首先應清楚自己的實力,大致估測自己入場資格,合理確定移民目標,進而選擇切實的社會適應策略和途徑。移民行動者正是通過“利用這些策略來保證或改善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并強加一種對他們自身的產物最為有利的等級化原則”[10 ]159。以下逐一對越籍勞工所采用的社會適應策略進行分析:
(一)分隔策略
這是一種封閉式有限性適應策略,以賺錢為目的、對移民環(huán)境陌生、語言交流困難、缺乏異質性(或有一定同質性)社會關系的勞工多采用。由于他們缺乏人力資本,所以在移入地的競爭力較弱,只能進入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從事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不需要經常溝通交流的工作。如前文提及的農產品水產品加工、裝卸搬運、木工粗活等,生產過程簡單而且相對獨立,日常互動主要在地緣、親緣關系范圍,有事一般在族群、熟人圈商量解決,幾乎不需要與外界交往,無形中與當?shù)鼐用瘛⒊鞘猩钚纬闪朔指簟_@種路徑依賴性,一方面使越籍勞工感到省事便利、安全放心,另一方面,又阻礙了他們對當?shù)厣鐣慕佑|了解和融入。他們主要通過崗位培訓、以老帶新、試工等途徑來適應工廠、工場工作。
(二)整合策略
這是一種多向開放式有選擇性適應策略,以多賺錢為目的、對移民環(huán)境有一定了解和安全感、有一定職業(yè)和社交能力的勞工多采用。他們大多是邊民或街民市民,女性居多,思想開放活躍,交際能力較強,擁有一定的以“熟話”(能聽或能說較多漢語)為特征的文化資本和以“熟人”(在當?shù)赜杏H友)為特征的社會資本,競爭能力比工廠勞工強,所以他們一般不愿意到工廠里打工,而喜歡做能賺更多錢的工作。這些人年紀30大幾40出頭的一般是邊境小商販,二、三十歲的則到各種店鋪或娛樂場所做服務員。他們知道熟悉移入地對今后人生的意義,所以往往從一開始就注意到自己跟當?shù)厝说纳钣^念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主動去學習模仿、實踐鍛煉。但她們家庭觀念重,日常除與客人、雇主及有關人員互動外,與家人家鄉(xiāng)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而且因為以前簽證時間短,往返頻繁,未能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漢語及了解中國文化,雖然在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方面好像對中國社會顯示出某種成功的“理解”,但其本質是基于自身對中國文化簡單化的理解。因此,不同于傳統(tǒng)西方移民“同化”或“多元并存”理論的解釋,越籍商販及店鋪勞工的適應策略和融入類型是整合性的,既不愿意被移入地主流社會隔離或排斥,也不選擇全盤同化;既主動保持距離,又策略性地貼近和有選擇性地融入;雖然經常往返中越之間成了“雙棲人”,但是在住所或家中還是講母語,盡量保持著移出地的語言與習俗。
(三)融入策略
這是一種敞開式融入性適應策略,采用這種策略的,大多是以人生向往為目的、以打工為跳板、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在B市有一定社會關系的勞工。在筆者訪談50多名越籍女工中有6名已嫁入B市,占比12%,其中經由親戚好友牽線搭橋4人,2人是工作中相識。據(jù)她們說,之所以嫁過來,主要是中國經濟發(fā)達,生活條件好,男女更平等。
個案9:阮氏霞,32歲,越族,越南河內人,紅木商店老板助理。通過與她多次聊天得知,她嫁過來已10多年,介紹了幾個姐妹嫁過來,先后帶了40多人來做工,現(xiàn)在妹妹在酒店當領班,弟弟在家具廠跟師傅學紅木雕刻,兒子已讀三年級,兩年前買了新房,平時在家里主要講漢語,以帶動小孩的學習,大家對在中國的生活基本習慣了。家鄉(xiāng)人夸贊他們?yōu)槟苋舜罂睿看位厝ザ加朽l(xiāng)親奔走相告,熱情迎送。據(jù)了解,象阮氏霞這樣通過聯(lián)婚拖家?guī)Э谝泼馚市的有不少人。他們動用一切資源,努力從工作、生活、文化教育到人生安排全方位融入當?shù)厣鐣m應新的生存和發(fā)展模式,成為族群鄉(xiāng)親眼中成功的“移民典范”。(老板助理阮氏霞訪談,2017-08-17)
由上述可見,越籍勞工根據(jù)個人所擁有資本和移入地社會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社會適應策略,是基于利益的考慮。利益是引導策略的展開指向,選擇策略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大經濟、文化、社會和象征利益、資本。正如布迪厄所言,“策略即是人類行為的利益定向,與獲取最大物質和象征利益”密切相關。[13 ]236工廠勞工利用集中食宿、以老帶新的做法,繞開了與外界互動的困難,采取有限適應策略,掙到了比國內打工更多的收入;商販店鋪勞工利用語言交流和人際關系資本的比較優(yōu)勢,圍繞日常生意和生活,有選擇性地學習當?shù)厝说淖龇ǎ谫嵉奖纫话泱w力工人更多收入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文化和社會權益;而那些有長遠打算的越南青年,通過拜師學藝習得一技之長,擁有了難得的文化資本;未婚女工則通過結婚成家嵌入當?shù)厣鐣纳屏俗约杭凹胰司秤觯玫郊亦l(xiāng)親友羨慕崇拜,獲得“經濟和象征利潤最大化”。由于策略是慣習在實踐中的操作能力,是慣習的具體行動圖式,因此,不同策略的有效實施,不僅反映出慣習發(fā)揮了相應的效能,同時也說明越籍勞工的慣習也發(fā)生著相應的改變亦即社會適應性的變化。但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因為“慣習是由積累和沉積在行動者身上的一系列歷史經驗所構成,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行動者進入新場域初期,仍受原有人生經歷影響,依賴原有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借助原有各類資本來開始新實踐,構建新慣習,適應新場域,爭取更多資本。[14 ]
五、社會適應障礙分析
(一)性別文化、陳規(guī)陋習及思想偏見的影響
如前文所述,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性從整體上看,男工比女工差,大多女工也難深度融入,這是因為越南長期遭受父權制“男尊女卑”的影響,加上近代不斷戰(zhàn)爭造成男少女多,所以,女人外出做工賺錢養(yǎng)家糊口,男人在家飲茶閑聊就成了社會的習俗和不成文規(guī)則;女人服侍男人吃飯,不能和男人同桌吃飯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有的用工單位反映,越南女工雖比男工吃苦耐勞,但常因思家顧家工作不夠專心,情緒不穩(wěn)定,請假缺勤多;男工則拖拉散漫,工作效率低。社會性別陳規(guī)陋習的影響增加了越籍勞工社會適應上的困難。另外,越南官方過去對中越邊界爭端的曲解性宣教,使其國民對中國產生偏見,心存芥蒂,因此許多越籍男工除了打工賺錢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以外,很少主動去認同接受中國文化規(guī)范。這些意識觀念、習俗慣性,是長期錯誤的性別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結果,這種結果也就是“負面慣習”,而慣習一旦形成,不管“正”“負”,它都是持久的可轉移的稟性系統(tǒng),它通過將過去的各種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時刻都作為各種知覺、評判和行動的母體發(fā)揮其作用,[10 ]19即使這些稟性面臨新的場域需要改變,但它深深扎根在人們的身上,并傾向于抗拒變化。[15 ]36可見,影響越籍勞工深度適應的是性別文化、陳規(guī)陋習和思想偏見,而這些觀念慣習又是他們母國社會化建構的結果。
(二)文化資本短缺
文化資本,被視為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符號資本,[16 ]53可表現(xiàn)為身體化、具體化、制度化三種形式。身體化文化資本主要指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渠道學習、教育、實踐而內化于個體行動者身上的文化知識、職業(yè)技能、社會經驗、生活習慣等資源。這些資源的數(shù)量、結構及質量狀況,反映著擁有者的行動能力和習性,對于勞工移民來說,主要體現(xiàn)為他們的人力資本競爭力。人力資本越雄厚競爭力就越強,社會適應的速度越快、范圍越廣、程度越深,反之則相反。從越籍勞工擁有資本結構來看,移民前和移民初期,多數(shù)人不擁有社會資本,擁有一定社會關系的主要也只是起到工作介紹作用;擁有經濟資本的人也不多,而擁有的文化資本則相當短缺。正如前文所述,遷移流入B市的越籍勞工,初中及以下畢業(yè)的近80%,經過職業(yè)培訓的也只有17%。文化技術水平低,人力資本競爭力不強,只能進入低技術、低聲望、低報酬的職業(yè),即便如此,資方或雇主也覺得他們的理解力差、工作效率低。這種層次定位,就是越籍勞工在移民場域里與他們所擁有的資本相稱的“特定位置”。[10 ]134如此薄弱的資本底子和低層級的特定位置,限制了越籍勞工社會適應的速度和深度。這種由于文化資本短缺造成的社會適應障礙,歸因解析并非西方學者所說的來自精英教育制度的不平等,而是越南近代遭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削,國貧民窮以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足的后果。
(三)關系網絡同質性與依賴性
B市越籍勞工的社交范圍主要是親戚老鄉(xiāng)、同事朋友、雇主及翻譯,像店員范氏麗這樣交往有不少當?shù)嘏笥训膭诠げ欢啵赇伔諉T及商販與顧客的互動也是即時性的,大多越籍勞工經常聯(lián)系、感情較深的還是越南同胞。由于同胞的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相似或相同,易溝通易產生共鳴,因此能夠得到感情安慰和認知支持。這種同質性關系網絡,就是格蘭諾維特所說的“強關系”,強關系在那些共享相似的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當中形成,也即有名的同質原則或似我假設。因為強關系中的互動者具有相似的觀念習性,經常聯(lián)系溝通會強化原本認知的觀點、慣習而降低、阻礙了與其他觀點、慣習的融合;強關系又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凝聚力,容易派生出保守性、依賴性,有事就去尋求同胞中的親友同事商量、幫助,妨礙行動者去拓展新的異質性關系,結識新群體,形成新網絡。造成這些社會適應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語言不通暢和不能讀寫漢字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越南自從70多年前廢除漢字使用和漢語教育以后,幾乎是割斷了用漢語傳承兩千多年的歷史,現(xiàn)代越南青壯年幾乎沒有漢語閱讀和書寫能力,難以從中文媒體中直接獲取漢文化和相關信息,也不能利用具有提供新信息刷新舊認知功能的中文網絡中的“弱關系”。而能說部分漢語的大多是邊民,他們也是靠機械記憶,在經驗范圍內循環(huán),缺乏深進和擴展的語言思維能力。由于語言文字既是交際工具,也是一種集體的習俗,[17 ]36-39漢語溝通和漢文學習能力不強,自然就難以拓展?jié)h語語境的人際關系網絡。
六、結論與討論
中越兩國同屬于漢文化圈,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同為儒釋道,許多民族跨境而據(jù),血脈相連,語言相通,族民邊民長期互市互工互親互訪,形成了許多相同或相似的風俗習慣和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這些都是越南勞工移民中國的有利因素和資本積累。有人據(jù)此而認為,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無大障礙且容易深入,對此,筆者不能茍同。根據(jù)田野調查材料,越籍勞工在B市確實比較容易適應,但易適應的是簡便的內容和層次:溫飽水平的食宿條件,簡易操作的體力勞動,有限的活動區(qū)域,地緣親緣的社交圈子,經濟實惠的文體娛樂,理應接受的常識常規(guī)。從勞工群體構成的不同角度看,社會適應狀態(tài)復雜多樣:在民族相同的場域里生產生活的民族勞工最易適應也能較深融入,因為有民族語境和習慣傳統(tǒng),而在民族不同場域里的適應和融入就相對困難;經常往來的邊民勞工進入的是“熟人社會”,自然容易適應;年輕勞工接受新事物快,但往往不愿被適應,故易流動;小商販頻繁出入邊境和迎送顧客,但來往匆匆停留下來體驗當?shù)厣鐣牟欢啵欢S勞工封閉分隔的作息模式,在避開資本不足困難的同時往往也被擱在移民場域淺水灘;散漫慣了的男工愿意被適應也是為了多賺錢;吃苦耐勞的婦女思鄉(xiāng)顧家也難深度融入;社會適應比較成功的案例是那些嫁入中國的女工、已出師的學徒和做了多年的保姆。
可見,越籍勞工是一個復雜群體,不同身份、學歷、性別、年齡、民族的勞工社會適應的速度、難度、廣度、深度各有不同,差異大,多樣化,多層次性。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慣習和資本,根據(jù)移民場域不同規(guī)則要求,采用不同適應策略和途徑,是為了達成不同的移民目標,而不同的移民目標在實現(xiàn)過程中,都需要利用一切有利的資源條件,也會遇到不同或相同的困難或障礙。對越籍勞工來說,主要有利條件是中越兩民族血統(tǒng)相同、文化共同、國土接壤、長期往來形成的慣習和友好關系,[18 ]以及兩國權力場對勞工移民的政策支持。而主要的障礙,一是文化資本短缺,特別是不能直接讀寫中文歷史資料和現(xiàn)代網絡信息,使社會適應缺乏歷史性和現(xiàn)代性;二是性別文化、陳規(guī)陋習及思想偏見的影響;三是普遍缺少異質性關系網絡,社會資本不足。在這些有利和有礙因素共同形塑下,越籍勞工的社會適應狀態(tài)大致可以簡述為:在民族相同場域最易適應也能較深融入;女工適應性比男工強;生活適應比工作適應快,工作適應比社交適應易,文化適應比工作適應難;外層淺度適應易,里層中度適應慢,核心層深度適應難。①
參考文獻:
[1] 朱力.論農民工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3).
[2] Lysgaand 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10(7).
[3] J.Stewart Black,Gregory K.Stephens.The influence of the spouse on American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intent to stay in Pacific Rim overseas assign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15)4.
[4] S.Persons.Ethnic Studies at Chicago:1905-1945[J].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987,75(2).
[5] Horace Kallen,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Boni and Liveright,1924.
[6] 秦紅增,陳勁波,韋艷丹.文化相融與合作共享——基于中國廣西D市越南籍散工的討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7] 韋福安.越南砍蔗女工的跨國流動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8] 陸玲.冷戰(zhàn)以來云南邊疆地區(qū)的越南移民[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8.
[9] 陳勁波,郭帥旗.中越邊境越南籍散工社會支持網絡的討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10] [法]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11] L.D.T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 Sociological Theory,1989,7(1).
[12] [法]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 [法]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14] Phillp Kelly,Tom Lusis.Migra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Habitus: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the Philippin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6,38(5).
[15] [法]菲利普·柯爾庫夫. 新社會學[M].錢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6] 方維規(guī).愛蘭諾思傳奇——布迪厄“文化資本”和“象征資本”概念的極佳注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7] [瑞]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
[18] [越]胡志明.致華僑兄弟書[M].黃錚,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