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瑛
(山西省大同市礦區中醫醫院,山西 大同 0370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為增生性膝關節炎,是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膝部疼痛,活動后呈現進行性疼痛加重,嚴重者可出現骨擦音,并伴有腰部僵硬或畸形。西醫一般采用抗腫消炎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的關節癥狀,減少疼痛,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的臨床運用非常廣泛,既發揮了中醫的優勢,又吸取了西醫的精髓,達到了優勢互補的目的,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敷聯合西藥關節腔注射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2016年大同市礦區中醫醫院收治的160例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齡61~87歲;病程1~2年。對照組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齡60~89歲;病程1.5~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診治指南》(2007年版)的臨床診斷標準[1]且年齡≥60歲;通過主治醫師對患者體格檢查主要以關節活動伸屈以及是否腫脹有摩擦聲等進行檢查,再結合患者影像學報告,判斷患者是否有骨性關節炎。
1.3 納入標準 X線顯示骨端周圍形成骨刺并有骨質增生的現象,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腫脹并伴有壓痛感,晨僵為30 min左右;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法完全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伴有急性半月板損傷、慢性半月板損傷者;伴有嚴重心、肝、脾、肺、腎功能異常者;精神異常、神志不清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運動康復訓練,每日2次,連續治療3個月[2]。
2.1 對照組 采用關節腔藥物注射。患者取仰臥位,對膝關節的皮膚用碘伏進行消毒,對骨關節的局部進行麻醉,在髕骨外上間隙進行穿刺,抽取骨關節腔的積液并保留穿刺針,然后向骨關節腔注入2 mL玻璃酸鈉注射液,最后用無菌紗布包裹覆蓋。每周注射1次,注射藥物2 d后要讓患者減少關節活動,連續治療3個月。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內服和外敷。①中藥內服藥物以祛風濕、止痛、補肝腎為主,藥物組成:蒼術15 g,黃柏15 g,土茯苓15 g,澤瀉15 g,澤蘭15 g,桑寄生30 g,杜仲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②中藥外敷藥物:沒藥15 g,牛膝15 g,乳香15 g,紅花20 g,杜仲20 g,伸筋草20 g,草烏20 g,川烏20 g,木瓜20 g,烏梢蛇25 g,肉桂20 g,附片20 g,土鱉蟲20 g。把中藥碾成粉末,用白酒和溫開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者的關節疼痛部位,并用繃帶進行固定包扎,每日換藥1次,連續治療3個月。并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對患者的疼痛部位進行按摩,還要對患者的關節活動部位做屈伸運動。
3.1 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JOA評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VAS評分(分數越高,疼痛越明顯)及臨床療效。顯效:疼痛癥狀消失,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能夠進行正常的活動;有效:膝關節基本功能得到恢復,生活能夠自理;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感沒有明顯的變化,且呈現加重趨勢[3]。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630 8,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JOA評分、V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JOA評分、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性疾病,以膝關節軟骨變形和軟骨下組織增生骨化為主,主要癥狀表現為骨關節疼痛非常嚴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患者終生殘疾。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率逐漸升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為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和繼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兩種。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病因不明確,一般發生在年齡較大的人群,這部分人群主要表現為內分泌代謝失調,免疫功能下降等[4],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還并不明確。原發性骨性關節炎發生的病因為引起骨性關節炎的骨膜、關節囊、肌肉改變、軟組織退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軟骨細胞代謝異常,軟骨基質降解產生了骨破壞,新的軟骨細胞合成增加,生成新的基質,但不能適應正常的生物力學要求,新合成的軟骨很快被降解或破壞,從而導致原發性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關鍵除了緩解關節疼痛癥狀外,更重要的是能夠修復關節的結構,改善關節的功能。目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多是以緩解疼痛為主,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受損的骨組織[5]。對于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變形患者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早期不宜采取手術治療的方法,因為過早進行手術并不能夠阻止病情的發展。
綜上所述,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采用西醫治療的方法基礎上結合中醫內服和外敷進行治療,中藥內服藥物可祛風濕、止痛、補肝腎,外敷藥物可理氣活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強筋健骨,能夠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少激素的使用總量,減少患者的疼痛,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