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平,孫志軍
(1.山東省榮成市龍須島衛生院,山東,威海 264321;2.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山東,威海 264300)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壓力增大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等綜合因素,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升高。近年來,中醫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應用中醫藥治療長期伴隨癥狀已得到廣泛認可[1]。化療后出現的骨髓抑制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停止化療。筆者對化療后出現骨髓抑制的患者采用八珍湯加減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榮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腫瘤患者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37~73歲,平均53歲。均經病理學檢驗確診為惡性腫瘤者,病種分布:肺癌14例,胃癌12例,大腸癌11例,宮頸癌6例。43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治療組22例,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經病理學檢驗確診為惡性腫瘤者;②Kamofsley評分在60分以上者;③化療前心、肝、腎、骨髓功能正常者;④化療后出現骨髓抑制者。
2.1 對照組 在本周期化療結束后48 h口服以下藥物:利可君(江蘇吉貝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444)每次20 mg,每日3次;鯊肝醇(廣州康和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865)每次50 mg,每日3次。7 d為1個療程,共服用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八珍湯加減治療。組成:黨參片30 g,太子參20 g,白術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熟地黃20 g,當歸20 g,川芎10 g,白芍10 g,大棗20 g,生姜3片。辨證加減:胃陰不足加用麥冬、五味子;痰飲內阻加用陳皮;肝氣郁滯加用木香、厚樸;氣血虧虛加用枸杞子、阿膠;食欲不振加用陳曲、炒麥芽、雞內金。上方水煎300 mL,每日1劑,早晚分服,于本周期化療結束后48 h服用。7 d為1個療程,共服用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嘔吐分為0~Ⅳ級。0級為血紅蛋白≥110 g/L,白細胞≥4.0×109/L,粒細胞≥2.0×109/L,血小板≥100×109/L;Ⅰ級為血紅蛋白95~109 g/L,白細胞(3.0~3.9)×109/L,粒細胞(1.5~1.9)×109/L,血小板(75~99)×109/L;Ⅱ級為血紅蛋白80~94 g/L,白細胞(2.0~2.9)×109/L,粒細胞(1.0~1.4)×109/L,血小板(50~74)×109/L;Ⅲ級為血紅蛋白65~79 g/L,白細胞(1.0~1.9)×109/L,粒細胞(0.5~0.9)×109/L,血小板(25~49)×109/L;Ⅳ級為血紅蛋白<65 g/L,白細胞<1.0×109/L,粒細胞<0.5×109/L,血小板<25×109/L[2]。兩組均在化療前及化療結束7、14 d化驗全血分析,以觀察骨髓抑制情況,如果無需處理,可以繼續下一周期化療視為有效。如白細胞<3.0×109/L,同時配合粒細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如血小板<75×109/L,同時配合注射用重組人白介素-11,視為無效。
3.2 結果 治療組Ⅱ~Ⅳ級骨髓抑制發生率為40.91%,對照組發生率為66.67%,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后骨髓抑制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主要是由正氣虛損、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致使邪氣留滯、氣滯血瘀、痰毒凝聚、瘀結蘊郁而成[3]。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來,各種抗癌作用強、效果好的化療藥物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但化療藥物對于正常組織、胃腸功能、造血系統均有明顯影響,骨髓抑制是化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時患者難以忍受可能中斷化療。中醫認為,化療藥物可導致體內陰陽失和、氣血俱虛、臟腑虧虛,故癥見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及精神萎靡等。應用八珍湯加減治療,取其調補脾胃、補益氣血之功,以補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中黨參、太子參、熟地黃益氣養血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當歸、白芍養血合營,均為臣藥;川芎為佐藥,活血行氣,使熟地黃、當歸、白芍補而不滯;炙甘草為使,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使氣血旺盛,陰陽調和,故癥狀改善。本組觀察結果表明,應用八珍湯加減可以降低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的發生率,幫助患者完成必要的術后輔助化療,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