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張勁松,于 欣
(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北京 100020)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在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的皮膚出現簇集樣丘疹、水皰的一類疾病,會產生明顯的神經痛[1],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筆者近年來在臨床上采用自擬養血通絡湯加減配合西藥、針灸、放血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3例患者均來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朝陽區中醫醫院門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8例和對照組35例。治療組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齡(57.42±11.63)歲;平均病程(4.15±1.23)d。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齡(54.23±10.25)歲;平均病程(3.98±0.79)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
2.1 對照組 采用西藥、針灸、放血拔罐綜合治療。①西藥治療:給予泛昔洛韋片(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370,0.125 g/片)口服,每次0.25 g,每日3次;甲鈷胺膠囊(山東魯抗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24,0.5 mg/粒)口服,每次500 μg,每日3次。②針刺取穴:選取與受累神經節段相對應的雙側夾脊穴,并根據經絡及臟腑辨證,選取相應的臟腑背俞穴。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暴露皮損處,選用0.30 mm×40 mm毫針,夾脊穴及背俞穴針尖刺向脊柱方向,與皮膚呈70°角左右;然后沿皮損外圍進行圍刺,與皮膚呈10°角左右,胸、背、腹部的皮損,針尖背向脊柱方向,上下肢的皮損,針尖刺向遠心端方向。針灸治療每周5次。③放血拔罐:選取受累神經節段同側的夾脊穴、皰疹集中處及皰疹消失處放血。常規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在每處叩刺3~5下,然后迅速在放血處拔火罐,并留罐5~10 min,使血液充分流出。放血治療每周3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養血通絡湯。組成:當歸15 g,川芎12 g,赤芍12 g,生地黃10 g,瓜絡10 g,柴胡12 g,白芷12 g,川牛膝12 g,甘草片10 g。肝膽濕熱者加黃芩片10 g;肝郁氣滯者加川楝子10 g,枳實10 g;脾經濕熱加茯苓10 g,澤瀉10 g。每日1劑,水煎400 mL,早晚分2次口服。
兩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在每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皮疹消退,病損區疼痛、麻木等感覺異常完全消失;顯效:皮疹消退,病損區疼痛、麻木等感覺異常基本消失;好轉:皮疹基本消退,病損區疼痛、麻木等感覺異常偶有發作;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善[3]。疼痛程度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評定。“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在治療前、治療第7日及第14日分別進行疼痛程度評分[4]。

3.3 結果
(1)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35例,顯效、好轉、無效各1例,總有效率為97.37%,對照組痊愈30例,顯效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8.57%,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疼痛程度比較 在治療7、14 d時治療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帶狀皰疹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多是由肝脾內蘊濕熱,復感邪毒而發病,濕熱毒邪蘊結肝脾經,郁蒸于肌膚皮部,故見紅疹、水痘;熱盛濕蘊,阻遏經絡,故見灼痛。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典型臨床癥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研究表明[5-7],針灸配合西藥、放血拔罐在改善疼痛方面優于常規西藥治療。
放血治療在改善疼痛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作用,放血必須及時、充分,放血量過大會伐傷患者氣血,不利于疾病的治愈,故本研究采用養血通絡湯加減配合針灸、放血拔罐治療,以養血通絡湯減少放血對機體氣血的影響。方中當歸補血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止痛,兩藥共為君藥,共奏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功;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共為臣藥;瓜絡祛風通絡、解毒,柴胡疏肝解郁,白芷燥濕止痛,川牛膝可活血通經、引火下行,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肝膽濕熱者加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脾經濕熱者加茯苓、澤瀉利水滲濕;肝郁氣滯者加川楝子行氣止痛,枳實破氣寬胸。
本研究結果顯示,養血通絡湯加減配合西藥、針灸、放血拔罐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總有效率高,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減輕痛苦,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