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雄俊,張永利,聶琬琬,耿利敏,郝 國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 454800)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日益增多,加之人們飲食結構、作息習慣的改變,我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升高又使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誘發腦卒中高發病證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因此,進一步探究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治療方法十分必要[1]。本文對血管介入療法在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方面的臨床療效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溫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80例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患者,均經影像學及臨床診斷確診為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所有患者均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證實為重度顱內前循環狹窄,狹窄程度均在70%以上。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3~82歲,平均(65.3±3.1)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1~81歲,平均(64.6±3.4)歲。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無力、意識障礙、言語障礙等臨床癥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他汀類藥物進行緩解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前者100 mg/d,后者以75 mg/d為宜。聯合用藥3個月后,單獨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以100 mg/d為宜。
2.2 觀察組 給予血管介入治療。患者介入治療前3~4 d應給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聯合用藥治療,進行前期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然后對患者實施全麻,并于介入術中進行持續肝素化操作,保證每位患者凝血活酶時間不低于250 s,以250~300 s為宜。再取患者右側股動脈處實施穿刺,穿刺完成后立即置于8F的動脈鞘,依據患者具體病情的不同選取支架類型與所需球囊情況。血管介入完成后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應在患者出院后繼續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進行術后維持治療,用藥時間不得小于3個月,若患者恢復良好則可改為阿斯達林或氯吡格雷維持治療[2]。
3.1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30 d、1年以及 2年3個時間點的死亡情況、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以及30 d后責任血管一側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進行對比分析。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成功率高達97.5%(39/40)。治療30 d后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缺血性血管(責任血管一側)事件的發生率為10%(4/40),對照組缺血性血管發生率為32.5%(13/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 治療30 d后隨訪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54,P<0.05)。見表1。

表1 兩組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遠期療效差異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2年的死亡率、并發癥率及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見、多發的原因,臨床治療較為棘手。中重度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常會誘發重度顱內前循環狹窄,進而直接引發缺血性卒中[3]。臨床上將顱內前循環狹窄度在70%~99%的患者統稱為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長期以來,對于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的治療多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盡管具有控制、緩解病情的效果,但長期用藥不僅會引發各類并發癥,而且患者會產生明顯的抗藥性,臨床效果一般。血管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外科介入術式,能夠直達病灶,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發病部位,臨床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不僅手術成功率高,且缺血性血管事件發生率低,并發癥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重度顱內前循環動脈狹窄患者實施血管介入療法成功率及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