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榮,雷宇鋒,劉變英
(山西省煤炭中心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及生活環境的變化,上消化道早期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上消化道早期癌屬于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多發癌癥,癌變組織僅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而不論是否有周圍淋巴結轉移。上消化道早期癌極易出現癌前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1]。因此,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對于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尤為重要。筆者分析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山西省煤炭中心醫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53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發生位置主要分布于胃體、食管、胃底、胃竇及賁門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26例與觀察組27例。對照組男12例,女14例;年齡35~82歲,平均(56.23±8.59)歲。觀察組男13例,女14例;年齡35~83歲,平均(56.20±8.9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經過病理學檢查及內鏡檢查、B超內鏡及CT診斷等確診為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且患者不存在嚴重認知障礙及溝通障礙。
1.3 排除標準 存在嚴重手術禁忌證及凝血障礙者;嚴重精神障礙者;不同意本次觀察者;妊娠或哺乳期者。
2.1 對照組 實施內鏡黏膜切除手術治療。采用套帽輔助進行內鏡黏膜切除手術,首先在內鏡前安置一個透明套帽,將圈套器放置好后,將透明套帽放置在患者病變一側進行持續吸引操作。當套帽中吸入標記點組織后,將圈套器收緊,推離組織,然后通電切除。
2.2 觀察組 實施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首先對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染色,病變位置位于食管處的患者實施碘染色,病變位置位于胃部的患者實施美蘭染色,病變位置位于賁門的患者實施美蘭加碘的雙重染色,隆起病灶的邊緣采用氬離子凝固術進行標記。然后采用HOOK刀沿標記部位切開黏膜及黏膜下層組織,使病灶完全顯露后,沿著病灶的邊緣實施剝離操作。待剝離快完成時,采用圈套器將病灶根部完全切割,對手術創面上的小血管采用熱活檢鉗電凝預防術后出血。手術過程中若出現嚴重的術中穿孔及嚴重創面時,應用金屬鈦夾進行關閉處理。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半年內復發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完整切除情況、生活質量評分、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生活質量評分選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3.3 結果
(1)術后半年內復發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完整切除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半年內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完整切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術后半年內復發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完整切除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生活質量評分、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上消化道疾病與脾胃相關。消化系統疾病會通過經絡在頰部黏膜中出現各種特異指征,上消化道疾病可見非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及固有層輕度水腫,細胞間隙明顯增大,血管淋巴回流障礙,中醫認為,這是由于脾胃氣陽不足導致的[2]。
內鏡黏膜切除手術是臨床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的手術治療方式之一,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康復,而且切除病變后,極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臨床數據顯示,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對于腫瘤的抑制效果更好,該方法能有效切除>2 cm的病灶,有效控制術后復發,因一次性完整切除病變位置能有效清除殘留部分,可避免復發[3]。在治療過程中結合色素放大鏡及超聲內鏡能有效確認病變范圍,通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將黏膜下的脂肪瘤、間質瘤及平滑肌瘤等病灶完整剝離[4]。本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完整切除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患者術后半年內復發率較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患者預后及康復,并且具有費用較低、術后恢復較快及損傷較小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