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云,指導老師:李志紅
(1.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人民醫院,浙江 舟山 202450;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
胃黏膜糜爛是胃鏡下常見的一種胃黏膜病理性損傷。隨著電子胃鏡檢查方法的普及,胃黏膜糜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從目前研究文獻來看,中醫辨證治療有肯定的療效,但辨證分型多為個人經驗分型,難以形成一個統一標準用于指導臨床。胃小凹是胃腺開口處,在胃鏡下放大能夠肉眼直接觀察到其形態,根據Sakaki分型標準,將其分為A、B、C、D、E、F型6種形態[1]。本研究將中醫辨證分型與胃鏡下胃小凹的形態表現相結合,以期尋找該類疾病較為客觀且直觀的辨證分型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胃鏡室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黏膜糜爛,并符合以下納入標準的12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70例;年齡18~75歲,平均51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7 d,平均214 d。發病原因與情志、飲食、飲酒、吸煙及長期口服非甾體類藥物等因素有關,其中以飲食、飲酒因素最為突出。
1.2 納入標準 胃鏡下具有胃黏膜糜爛表現;患者知情同意,能配合研究觀察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研究方法 選用日本株式會社生產的 OLYMPUS-H260-Z型內窺鏡。收集入選患者胃鏡下胃小凹的形態[2],對每例患者進行四診采集并確定中醫辨證分型。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因子分析及對照觀察的臨床研究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胃黏膜糜爛患者胃小凹形態與中醫證型之間的相關性。
3.1 胃小凹形態 120例胃黏膜糜爛患者中,將在內鏡下觀察到的胃小凹形態按照Sakaki分型標準[1]分型,患者分布:A型58例,占48.33%;B型24例,占20.00%;C型 13例,占10.83%;D型25例,占20.83%。
3.2 中醫辨證分型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編寫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 天津)》[3]、《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等。由本院3位固定的具有中醫專業臨床經驗的副高級職稱以上的醫師進行統一辨證分型,分型標準如下。
(1)實熱證 主癥:①胃脘灼痛,痛勢急迫;②口苦咽干,嘈雜反酸;③脈弦滑數。次癥:①呃逆,噯氣;②煩躁易怒;③惡心嘔吐,大便黏滯;④口苦口臭,渴喜涼飲;⑤舌質紅,苔黃。
(2)氣郁證 主癥:①胃脘部脹痛或疼痛竄及兩脅;②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③脈弦。次癥:①噯氣頻繁,胸悶喜太息;②咽部梗阻感(無器質性改變);③胃脘痞滿,不思飲食;④精神抑郁;⑤舌淡紅,苔薄白。
(3)氣虛證 主癥:①反酸或泛吐清水;②呃逆,噯氣;③神疲乏力。次癥:①胃脘隱痛或脹滿;②食欲不振;③大便溏??;④舌淡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4)瘀血阻絡證 主癥:①胃脘痛有定處、拒按;②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點瘀斑。次癥:①胃痛日久不愈;②大便色黑;③面色晦暗;④脈弦澀。
(5)寒熱錯雜證 主癥:①腹脹;②口瘡;③便溏。次癥:①口干口苦;②口中異味;③反酸;④畏寒肢冷;⑤食欲減退。
(6)胃陰不足證 主癥:①胃脘隱痛;②胃脘灼痛;③舌紅少津無苔,或剝苔,或有裂紋。次癥:①嘈雜似饑,饑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結;④脈細數或弦細。
以上各證辨證要求均為:①主癥中任意兩項加次癥中任意1項;②主癥第1項加次癥中任意兩項;③符合以上任1條即可診斷。
按胃小凹分型患者例數由多到少分布如下:A型>D型>B型>C型;沒有收集到E、F型的患者,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4]??梢灶A見胃鏡下觀察胃小凹形態可以作為胃黏膜糜爛辨證分型的一個客觀指標。見表1。

表1 中醫辨證分型與胃小凹形態分型的關系(例)
本次研究結果將相關證型合并后得到6種證型,分別是:實熱證、寒熱錯雜證、氣郁證、氣虛陽虛證、瘀血阻絡證和胃陰不足證。通過因子分析統計可以概括為:本病病位主要是肝(膽)、脾胃。肝膽病變表現為肝膽氣滯、郁熱。脾胃病變表現為脾胃實熱、濕熱、氣虛、陽虛、寒熱錯雜等。結合本研究中的發病因素,以情志失調、生活不規律、飲食辛辣油膩為多。急躁、抑郁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傷肝則氣滯熱郁,傷脾則生濕蘊痰化熱,日久傷及陽氣。氣郁日久則致瘀血,肝經郁熱日久則傷陰;飲食勞倦則傷肝氣,氣機升降失常,以致脾虛,生痰濕蘊熱或寒熱錯雜。
現代多數醫家[5-7]認為,胃黏膜糜爛的病性屬實,病機主要是脾胃濕熱、肝胃不和等。但本次研究發現,本病常因實熱、濕熱、氣滯、痰阻等實邪發病,病初常不受患者重視,以致邪氣長期滯留,日久損傷正氣,胃絡失養,故病性既有實,又有虛,常出現虛實夾雜的情況。故在治療本病時,不僅只著眼于祛邪,也要適當地扶助正氣,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