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劍
【摘要】:瀘水市是以一個以農村農業為主的縣分,整個市林地面積大,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產業發具有很大潛力,是未來瀘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特別是林權制度改革后人民群眾成為林木林地的主人,林業生產的經營者。但是我市廣大人民群眾林業經管理體經營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目前林業管理體制落后,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這些現象嚴重制約了我縣林業產業的發展。只有從根本上調動和保護林農經營林業的積極性才能全面促進瀘水縣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瀘水林業; 林業生產; 積極性
1、影響瀘水林農經營林業積極性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客觀和主觀兩個面。
1.1客觀原因
1.1.1瀘水林業管理機制以權力機制為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我縣林業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其管理機制主要是行政性權力機制,這也是我國林業管理的普遍機制。單純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強化行政管理手段無疑是必需的。然而,管理不僅僅不行政管理,即或是行政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必須運用市場機制,運用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宏觀經濟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基礎性作用。這一性質決定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林業經濟管理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一方面,由于市場起基礎性作用,人們的林業經濟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市場的色彩,要服從市場規律的要求,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行為的主要目標,這就對強化宏觀林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場效應的影響使得林業經濟管理手段變得更為重要。而一些過去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由于市場的作用而顯得無能為力。這一變化表明以行政管理手段為主的林業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更應注重市場利益和競爭機制的運用。
1.1.2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要從事林業生基本上在十年以后才能初見成效。而農業生產只需一年或半年就能收益。我縣林農生活困難,經濟條件不足,為了最大程度地解決溫包問題只從事見效快的農業生產而沒有更多精力來發展林業生產。
1.1.3地理條件限制,我市處于怒江峽谷縱深地區,地理位置山高坡陡,發展林業生產一是投資大,二是施工困難,給林業生產客觀上帶來條件制約。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大部分林農都居住在半山腰一帶,海拔高,小源不足等條件嚴重制約了林業的生產。絕大部分林農只能在房前屋后發展一小部分經濟林木,不能從事大規模的林業產業發展。
1.2主觀原因
1.2.1我市人民群眾文化程度低,林業生產技術落后。我市林生產者基本以農業生產人群為主,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吸收和借鑒先進技術能力較弱,再加上出外學習機會較少,導致林業生產對人民群眾人民經濟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認識不足,從而也就形成了對林業生產沒有積極性。
1.2.2傳統觀念影響,長期以來我市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廣大群眾普遍認為只有發展好農業生產才是硬道理,沒有用長遠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發展。而我市耕地面積較少,林業用地面積相對較大,占到我縣土地面積的70%以上,以后群眾增收,經濟發展更大程度將會依賴于林業生產。
2、目前瀘水縣農業生產已基本飽和,農業生產已沒有更大的開發和發展空間。今后瀘水市要全面提高經濟發展就只有從林業上想辦法,充分發掘林業潛力,依靠林業來全面提升全市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推動廣大林農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本人認為什么要推動廣大林農的積極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利益推動
2.1.1補助,補助是指國家或地方財政對生產經營者的無償的資金扶持,是財政的一種職能,也是財政通過支出政策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補助可以增加生產經營者的收益,從而促使生產者的邊際成本曲線下移,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生產者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支配下必然增加產量。對于具有外部效益的生產活動中,生產者只愿意根據私人邊際成本(MPC)與私人邊際效益(MPB)相等的原則提供一定數量(Q0)的產品,由于外在效益(MEB)的存在, Q0水平不能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這時財政給予生產者一定數額的補貼,促使私人 邊際成本曲線下移,均衡產量由Q0增加到Q1,社會福利增加。在森林生態經濟活動中,對森林采取保護性經營一般具有外在效益。因此,在財政許可的情況下給予扶持是非常必要的。在調整林區產業結構過程中,生產經營者由于資本,技術及管理經驗的缺乏,生產成本一向較社會平均水平為高,收益水平就比較低,因此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進行補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2.1.2合理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補償機制能使生態效益能夠足額地得到補償,由于補償收入與市場疲軟與否關聯程度不大,而且可能會得到超額利潤。從一開始就推向市場,加上國家的政策,財政支持,林業建設不僅能建設好,而且投資者的收益也能得到保證。利益機制主要目的是激活微觀林業主體,調動最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為了使林區培育森林有內在的動力,必須采取如下基本決策:⑴增加對林區的投入,為建立激勵機制奠定基礎;⑵;建立科學的收入分配制度,從經濟上穩定和激勵工作人員;(3)提供發展機會;(4)適當合理地應用精神激勵,強化管理激勵機制。當然僅有這各內在的動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強大的外部力量來推動,但必須要在有了內在動力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施之以外部動力,才可發揮應有的作用。
2.2改變投資模式
2.2.1理順投資渠道,改善林業投資環境
林業建設與經營,只有當林業的初級產品與加工、銷售、科技、教育等連接為一個整體時,才能夠提高效益。在我國林農經營的細小規模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都難以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林場的規模只能逐步地擴大。公司從3~5個林農形成的小規模林場開始起步,雖然效益相對較小,但風險也小.這樣,一方面公司和市場之間有一個比較充足的磨合的時間,公司能夠較好地掌握市場信息和市場波動的規律:另一方面公司和林農彼此對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一些思考,并在機制上對如何提高效率、保障雙方的利益等問題提出可行的方案。此外,公司還可以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去認識林業建設的外部環境、政策環境等問題。公司始終應該把林場的效益放在首位,使參加林場的林農能夠真正獲得經濟利益,調動其它林農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逐漸形成自我積累和滾動發展的機制。
2.2.2林業資本運營的籌資模式,社會資本運營作為現代企業的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標的經營管理方式,是深化國有林業企業改革和從整體上搞活林業經濟的重要思路,林業資本運營作為林業企業經營的高級形式,有利于盤活國有林業資產存量,有利于國有林業企業的擴張。林業資本運營的發展必將推動現代林業企業制度的建立,推動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可以預見,林業資本運營將成為林業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針對林業產業籌資的難點和問題,林業企業要把所擁有的一切有形資產與無形的存量資產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最大限度地實現價值增值,就必須解放思想,深化林業企業改革,使林業企業由政府及林業管理部門附屬物的地位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同時作為資本運營主體的國有林業企業,就必須合理制定籌資策略,選擇適宜的融資模式,實現籌融資渠道的多元化。
2.2.3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以保障各方收益的獲取
收益分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補償機制能使生態效益能夠足額地得到補償,由于補償收入與市場疲軟與否關聯程度不大,而且可能會得到超額利潤。從一開始就推向市場,加上國家的政策,財政支持,林業建設不僅能建設好,而且投資者的收益也能得到保證。
3、提高生產者素質
3.1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將林業現有體制,林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林業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深入廣泛地宣傳到林業生產的最基層當中,讓林業生產者充分認識林業生以群眾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動其林業生產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大培訓力度,使林業生產者充分掌握林業生產技術,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從而促進其林業生產的積極性。
3.2組織學習考察,由政府或林業管理機構分批分次地組織林業生產者去林業生產先進的地區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讓他們充分體會林業生產對生態和諧,經濟發展,人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推動林業生產者對林業生產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分析,瀘水縣的林業生產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林業生產者的林業生產積極性也是可以從根本上推動起來的。只要從根本上把林業生產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瀘水的林業就可以產生跨越式的發展。從而推動瀘水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森林生態經濟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