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青
【文章摘要】:紀念性景觀是一個歷久而彌新的命題。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紀念需求的不斷演變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和語境。紀念性景觀作為人類精神的載體,反映了社會的群體記憶、國家的歷史進程、人們對待歷史人物、事件的態度和對未來生活的信念,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其通過各種設計手法,將情感傳遞給參觀者,達到傳承和回憶的目的。蘆山縣“4.20”強烈地震震中紀念廣場方案全國競標設計雖早已結束,但我們對方案的深入思索以及對城市空間中紀念性景觀設計手法的思考卻未曾停止,反而歷久彌新,愈發深刻。本文愿以粗淺的思索為契機,拋磚引玉,呼喚現代城市空間中更多紀念性景觀設計創意的涌現。(本設計獲全國競標第二名)
【關鍵詞】: 紀念性景觀;特征提取;主題表達;空間組織;藝術手法運用
1. 紀念性景觀
《現代漢語詞典》中“紀念”一詞的解釋是:用事物或行動對人或事表示懷念。紀念性景觀就是為了標志某一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物質性或者抽象性的景觀,是有思考、情感、精神和社會功能的記憶空間場所。紀念性景觀具有明確的紀念目的,它可以引發人類的感情或者聯想,是人們表達情感的物化方式,也是傳遞精神的物質載體。
紀念性景觀按照建造初衷和紀念對象一般分為人物型、事件型和混合型三類。本文以蘆山縣“4.20”強烈地震震中紀念廣場(以下簡稱為“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為例,主要針對事件型紀念性景觀設計進行探索。
2.紀念性景觀場地特征的提取
2.1場地中的植物
植物,對于環境來說有著生態與觀賞作用。在紀念性景觀中,植物還具有象征作用,是紀念主題的輔助內容。大多數紀念場地選址都會有保留植物,在設計中需要將它們進行統一考慮。在青海原子城紀念園中,朱玉帆老師為了保留有四、五十年樹齡的一片青楊,將經典的中軸式紀念格局改為鐘擺式紀念格局,增強了參觀路徑的敘事性,延續了場地的人文精神。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從場地現狀出發,我們完整的保留了災后“幸存”的農田和山坡植被,將其作為這場浩劫的真實見證者,同時也蘊含著蘆山人民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從災難中恢復的希望。
2.2場地中的地形
地形,對于紀念性景觀尤為重要,可以界定空間,營造不同的視覺體驗。同時,需要設計師用獨特的方式來把它引入設計中,成為講述紀念事件的一個元素。美國空軍紀念園選址于五角大樓旁的小山丘上,由于地形特殊,設計師并沒有將場地設計成一塊向心式空間,而是將場地做成一個開敞的觀景場所。巨大的構筑物成為新的城市地標,同時這也成為一處著名的觀景平臺。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充分利用背景山坡的豎向變化及三維展示空間,將196個鏡面在山坡上似碎片般發散開來,形成撲面而來的震撼效果,強化了直街甬道的對景觀效果。
2.3場地中的構筑物及遺跡
場地中的構筑物及遺跡大多與紀念事件直接相關,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在美國911國家紀念園的設計中,設計師對于場地中這次災難的世貿大廈雙子樓的基礎進行了改造,用深陷地下的空洞和跌水表達出對逝者的哀悼與懷念。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將場地保留的木結構牌坊作為景區廣場的入口標識,見證了新生命的萌發和新生活的開始。
2.4場地的區域功能
充分考慮場地周邊地塊的環境特點和使用功能,將場地放在整個區域中統一考慮。華人設計師林瓔在美國越戰紀念碑的設計中, 用“V”字形的兩道黑色花崗巖石墻兩角分別指向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既與己建成的二者形成聯系,又不破壞它們之間己有的聯系。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既要滿足紀念廣場功能還要滿足龍門溶洞及圍塔景區入口集散功能,所以將主體紀念廣場設置在直街甬道對景位置,將景區入口廣場設置在西北角。漫長的時光燈帶一頭連接著空靈的鏡水面、柱陣,一頭連接著景區入口廣場的希望之石,串聯了空間,也具有強烈的人流引導作用。
2.5場地的文化符號
任何場地都不可能脫離區域文化而單獨存在,文化符號是場地的環境特征,是區別于其他區域場所的基礎。將區域文化符號運用于場地設計中,有利于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紀念性景觀。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留出空間設置了民俗廣場,促使民俗傳統活動得以傳承和再現。另外,通過廣場上民族圖騰圖案的鋪裝,表達祈福紀念的情感。
3.紀念性景觀的主題表達
3.1敘事手法
敘事手法是向參觀者展示歷史事件的發生經過,包括闡明時間、地點、人物。敘事手法分為具體還原和抽象還原兩種。
3.1.1具體還原
具體還原指用直接的元素真實的還原事件背景,使參觀者進入紀念場所后直接產生與場所故事的對話。例如汶川地震紀念園中,遺留的鐘樓時鐘永遠定格在了“14:28”;美國911國家紀念園將死難者的名字刻在瀑布四周的女兒墻上,供人們緬懷等等。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將4.20烏木柱陣及8:02不銹鋼字安靜的放置于巨大的鏡水面中,與天光云影為伴,同時將196個似地震碎片般發散的鏡面上鐫刻了遇難者的姓名,供人們撫摸與憑吊。這些都直接講述了災難發生的經過,令人產生無法磨滅的深刻記憶。
3.1.2抽象還原
抽象還原指用抽象的元素間接反應事件背景,參觀者經過觀察后體會出設計的意圖。例如在德國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設計上,設計師沒有用雕塑或文字來直接描述事件,而是用2700個混凝土構筑物規整布局于廣場之上。這些高度起伏不等的構筑物就像整齊疊落的無名墓碑,在城市的廣場中形成一種攝人心魄的無言的紀念。
3.2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用真實的景觀象征概念的精神,體現景觀的美學價值,引發參觀者共鳴。象征手法又可分為數目象征、形象象征和方向象征三種。
3.2.1數目象征
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196塊鐫刻著受害者名字的鏡面不銹鋼象征著196名已逝的生命,夜晚內部透出柔和溫暖的燈光,熒光點點,深情的悼念遇難者。
3.2.2形象象征
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發散的碎片和裂痕似的園路記錄了災難發生時天崩地裂、毀滅性的一幕。
3.2.3方向象征
在美國五角大樓紀念園設計中,其整體的傾斜的方向象征航班遇難時的飛行航線。
3.3隱喻手法
隱喻是通過挖掘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用常見的一種物體以代替另一種,從而暗示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燈帶隱喻歷史長河,在4.20烏木柱陣處戛然中斷,隱喻地震帶給蘆山人民的巨大創傷,同時也將這傷痛化做歷史長河的一部分,將生者與逝者都帶入歷史的煙波浩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之中。
3.4再現手法
再現手法是通過對歷史場景的模擬, 讓參觀者了解事件的過程。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人物雕塑群,逼真再現了當年的戰爭場景,令人悲憤交加。
4.紀念性景觀的空間組織
4.1紀念性景觀的空間序列
4.1.1軸線式空間序列
軸線式空間序列是紀念性景觀中的傳統空間組織方式,具有較強的秩序性與方向性,在表達連續性的空間場所時具有很好的效果。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也采用了軸線式空間序列。先抑后揚,軸線穿起祭奠廣場、民俗廣場和景區入口廣場三個空間,連續表達了紀念事件。
4.1.2向心式空間序列
向心式空間序列也是一種常見的紀念性景觀空間組織方式,常用于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心物的場地,因而會產生一種朝向中心的吸引力。在美國華盛頓紀念碑景觀改造中,設計師用兩個橢圓形組織園路,而它們又由一個更大的橢圓圍合,劃定出紀念碑中心區域的范圍,形成向心的觀賞視線。
4.1.3分散式空間序列
相對于前兩類空間序列,分散式空間序列會表現的更加靈活,形成豐富的場所轉換體驗。在美國911國家紀念園中,設計師沒有在場地中設置直接指向紀念主題的軸線,而是用統一、均質的空間來突顯中心的主題構筑物,營造了一種沉思而不壓抑的環境。
4.2紀念性景觀的空間布局
4.2.1紀念空間的主從與重點
紀念性景觀設計遵循重點突出的原則。重要節點起到支撐作用,次要節點起到補充作用。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祭奠廣場是重點空間,尺度最大,是整個紀念廣場的主體部分。民俗廣場和景區入口廣場為次要空間,起到功能補充、空間過渡、氛圍遞進和烘托主體的作用。
4.2.2紀念空間的比例與尺度
紀念空間的比例和尺度的不同,能夠達到一種強調節奏和韻律的效果。和諧的比例與合適的尺度更好的烘托了紀念主題,渲染了紀念氛圍。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祭奠廣場通過高大尺度的雕塑、山景、水體的運用,突顯了頑強不息、眾志成城的抗震精神。而民俗廣場和景區入口廣場則通過植物引導參觀路線,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親切宜人的休憩環境。
4.2.3紀念空間的連接與對比
為了突出紀念空間各自的特點把具有顯著差異的兩個空間相鄰布局,如大小對比、明暗對比等,起到很好的心理暗示、引發共鳴的作用。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人們穿過狹長的甬道進入開闊的祭奠廣場時,形成鮮明的空間對比,營造欲揚先抑的體驗。
4.2.4紀念空間的滲透與層次
紀念性景觀中常運用滲透增加場景深邃的效果,景觀層次越多,空間深遠的效果越明顯。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民俗廣場、景區入口廣場與祭奠廣場之間通過增加樹陣和綠化的層次,使得整個紀念廣場達到深遠不可限制的視覺效果。
4.2.5紀念空間的引導與暗示
紀念性空間的組織應當對游覽線路具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把握空間的主從關系,形成主次游覽線路的對比,營造引人入勝的景觀氛圍。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用時光燈帶和樹陣所形成的細長空間引導人流,令人產生希望與期待的情緒,從而達到含蓄而深邃的效果。
5.紀念性景觀的藝術手法運用
5.1極簡藝術
極簡藝術是一種以簡單的幾何形體的重復、變化為藝術語言的設計手法。具有非比喻、無主題、簡潔的特征。其設計元素抽象、客觀、極度簡化,通過運用很少的元素來控制大尺度的空間,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影響力。例如前面提到的德國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美國越戰紀念碑都運用了極簡藝術。
美國9.11國家紀念園是極簡藝術景觀大師彼得·沃克的經典之作。設計采用簡約的形式、元素和材料,在原建筑基址的位置上建造了兩個由瀑布環繞的虛池,瀑布的轟鳴聲升華了到訪者的情緒;簡潔規則的樹陣、廣場、草坪和坐凳滿足了各種紀念活動的需求。通過極簡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得設計內斂有力,極具震撼效果(圖1.1)。
圖1.1 美國9.11國家紀念園 圖1.2 美國五角大樓紀念園
美國五角大樓紀念園也運用了極簡藝術手法,184個特制長椅代表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長椅翹起的一側銘刻著遇難者的姓名,不同的方向分別代表了飛機上和五角大樓內的遇難者。傾斜的場地代表了飛機的航線。重復、簡潔的極簡藝術設計語言強化了理念,人性化的尺度也使得逝者與生者的對話充滿了溫情(圖1.2)。
在中國五·一二地震紀念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撫平創傷”作品中,運用極簡藝術手法,使用地震回收再生材料,設計了代表遇難人數的6萬多個下沉地洞。利用收集的雨水,形成薄薄的鏡水面。水反射了初陽、殘石、殤口……具有悼念和緬懷的作用。整個設計簡約有力,很好的抒發了紀念情感(圖1.3)。
圖1.3 中國五·一二地震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一名
在“4.20”紀念廣場方案設計中,我們運用極簡藝術手法布局廣場、水體、柱陣、鏡陣和樹陣,形成簡約有力的構圖,開闊深遠的空間,夸張震撼的視角,渲染了整體的紀念氛圍。
5.2地景藝術
地景藝術又稱大地藝術,是藝術創作與自然的結合,是以土地為藝術載體,以自然材料為元素,借由抽象的手法創造出和諧空間的藝術景觀。地景藝術繼承了極簡藝術表達形式上的抽象化、簡約化和秩序化,并且具有后者沒有的浪漫主義色彩,更注重自然和情感的體驗。
在中國五·一二地震紀念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二名“生命線”中,設計師在地貌上還原了大地震所摧毀的昔日山水,190公里長的紅色柱列由地震中遺留的廢墟材料制成,代表了遇難者永遠守護著這方土地和親人,表達了三條匯集在汶川的生命通道。每一年杜鵑花的盛開都是對“5.12”的深切紀念。當風吹過柱端的風扇,杜鵑花種子隨風灑落到周圍土地上,演替為野生自播繁殖模式,象征著生命輪回,永不止息(圖1.4)。
圖1.4 中國五·一二地震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二名
在中國五·一二地震紀念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三名“對·話”中,設計師用震后無序的廣場肌理演繹了地震撕裂的大地和依稀可見的原有城市肌理,令人產生不穩定和壓抑的感受。錯落的空間,無序的體量,單一的色調,迷離的方向,讓人與場地直面對話,同時深切的緬懷了遇難者(圖1.5)。
圖1.5 中國五·一二地震概念設計國際競賽第三名
5.3感官體驗
通過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不同感知方式,為事件型紀念空間的體驗開拓新的途徑和領域。視覺方面,可以通過借景、對景、漏景、夾景、透景等手法,將天光云影、山巒疊嶂、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豐富情感的體驗。聽覺方面,可以通過水聲、風聲、金屬碰撞聲、發聲裝置的聲音等,升華紀念的意境。觸覺方面,可以通過質感變化、溫度變化、現代感應裝置等營造微妙的感受。嗅覺和味覺方面,可以通過植物的芳香治愈療法,促進情緒的康復。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置公祭日、民俗節等參與性活動,傳承歷史事件,樹立人生信念,達到紀念目的。
6.案例分析——蘆山縣“4.20”強烈地震震中紀念廣場方案設計
6.1項目概況
龍門鄉位于四川省中部,雅安市蘆山縣以北,地處神秘的北緯30°線上,距雅安市50公里、距成都180公里,處于成都2小時經濟圈內和川西旅游環線上,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區內不僅有亞洲最大白堊紀礫巖溶洞之稱的龍門洞,還有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圍塔漏斗,是震前蘆山縣發展相對成熟的旅游區。
本案位于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西北面緊靠海拔百米的山丘,西南側與街道相連。場地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5米,呈半圓形,現狀為民俗節慶廣場。2013 年 4 月 20 日 08 時 02 分,四川雅安市發生7.0 級強烈地震,震中位于蘆山縣龍門鄉,該廣場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雅安地震災區考察的地方,也是李克強總理第一時間乘坐直升機赴災區視察降落的地方。蘆山縣人民政府在龍門鄉青龍場村建設震中紀念廣場,以緬懷逝者,發展經濟,促進地方文化,造福民眾。
圖1.6 主題構思 圖1.7 總平面圖
6.2設計原則
(1)綜合性原則:綜合兼顧紀念、旅游、民俗活動、日常休閑功能;
(2)地方性原則:使用地方材料,展現地方風光,適應民俗活動,順應場地地勢;
(3)文化性原則:承載和宣揚地方文化;
(4)經濟性原則:宜簡單忌奢華。
6.3設計構思與主題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平均到每一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地震帶來離別、毀滅和傷痛,地震本身沒有任何值得紀念的意義,只有留下的與離去的“人”,從頭到尾只有這些“人”才是值得被記住的。人們面對災難的堅強與勇氣,人們重建家園的信念與偉大才是最值得被紀念的,它體現著“人”作為大自然中最堅定的信念存在,煥發著全人類對生命最執著的追求。
以“凝望——生命的禮贊”為設計主題,將紀念廣場設計為一個時空交匯的聚點,形成逝者與生者的對話,讓逝者在這里留下不朽的名,讓生者在這里延續永久的愛。每年4.20春天回來的時候,讓那突然的告別只為再次回到這里互相凝望(圖1.6)……
6.4總體布局
“4.20”紀念廣場占地4萬多平米,總體呈“兩軸、三廣場、六節點”的布局。兩軸指直街甬道至凝視緬懷這一縱軸和時光燈帶至景區入口這一橫軸;三廣場分別指祭奠廣場、民俗廣場和景區入口廣場;六節點則指4.20烏木柱陣、凝視緬懷銘牌、遠山亭、靜默林蔭、希望之石、生機蓬勃六節點(圖1.7、圖1.8)。
6.5分區介紹
6.5.1直街甬道
沿保留建筑的軸線,鋪設500米長的直街甬道,為各個方向前來悼念的人指明方向,也拉開了紀念的序幕。
6.5.2祭奠廣場
占地約9660平米,進入曠野風語,抬眼凝望,前方40*60米的鏡水面中,利用群化原則,整齊排放著196根10米高的蘆山烏木(金屬仿制)柱陣,在三維空間中局部加寬處理,利用視線重疊原理,在正對直街甬道的立面顯示出“4.20”的字樣,莊嚴有力,震撼深刻,是整個紀念廣場的點睛之筆(圖1.9、圖1.12)。196個鏡面體向兩側似地震碎片般的發散開來,又似頑強的爬藤植物倔強的生長著,蔓延到整個山體,甚至更遠(圖1.10)。
時空交匯,一場逝者與生者的對話在這4.20和天光云影的映射交錯之中展開。微風掠過水面,拾級而上,逝者不朽的名字永久鐫刻在鏡面體上,像凝望天空的眼睛,閃爍著對故鄉無限的眷戀。設計平實無華,卻讓生命凝固在這空間之中(圖1.13)。
從山頂回望,鑲嵌在地面鋪裝中的時光軸線燈帶貫穿了三個廣場,恍如一條時間的河,靜靜的流淌過我們的昨日、今日與明日。它那飽經世事的安詳,撫慰著人們最深切的創痛,帶來希望與生機,也傳遞了仁愛和勇氣。
圖1.8 總體鳥瞰圖 圖1.9祭奠廣場透視圖
圖1.10 祭奠廣場鳥瞰圖 圖1.11 景區入口廣場
圖1.12 4.20雕塑 圖1.13 銘牌
6.5.3民俗廣場
占地約2500平米,為蘆山民俗活動提供觀演場地,位于在整個紀念廣場的東南側,成為延續傳統文化、找尋記憶之地。
6.5.4景區入口廣場
占地約960平米,遷移來的牌坊將作為整個景區的入口標識,兩側設置景區售票部及少量停車場。主入口對景為“希望之石”,也是時光軸線的終點,寓意美好未來的希望如磐石般堅固(圖1.11)。
6.6種植與鋪裝設計
6.6.1種植設計
整個廣場綠化種植延續了極簡藝術手法,主要選用規則的木棉樹陣。木棉樹每年春季一樹絢麗的橙紅,都表達了對“4.20”逝者深深的悼念之情。同時,高大挺拔的樹形也具有引導視線,突出紀念主體的作用。局部點綴鄉土植物黃葛樹,風雨流轉間的繁花嫩葉帶來了生命的希望。周邊綠地遍植油菜花形成“治愈系”大地景觀,春季漫山遍野的金黃,訴說著生命的燦爛。
6.6.2鋪裝設計
整個廣場鋪裝采用黑、白、灰色系本土石材,莊重沉穩,樸素大方。局部雕刻民族圖騰圖案,寄托祈福情感,呼應紀念主題。
7.結語
歷史總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如果沒有了那些記憶和懷念,文脈就會斷裂,文化必會缺失。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漸漸失去精神的給養。如何重新思索物質與情感的平衡,以理性與感性之心開辟城市空間中心靈的棲息地是我們每一位設計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鑒于所學知識的局限,本文難免分析不夠透徹有失偏頗。以此文呼喚更多紀念性景觀設計創意,使得人性得以張揚和表達,使之在空間、環境、自然、人性之間達到最充分的融合。
【參考文獻】:
[01] 劉濱誼,姜珊.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03):22-30.
[02] 徐宗武,李華東.美國911國家紀念園[J].建筑學報,2012,(02):100-107.
[03] 芮滿.淺析紀念性景觀中水景的移情價值[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09,(02):82-83.
[04] 章健玲.“反思缺失” 911紀念園[J].風景園林,2011,(05):70-75.
[05] 戴婕娉.彼得·沃克的紀念性園路研究[D].中南林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