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夏鳴 袁杰 陳少川
摘 要 文章系統闡述了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的改建過程,重點研討在利用原有館舍空間的前提下,適應當代高校教育發展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針對性地調整服務空間,配置相關設施,系統更新并整合了圖書館的功能,形成了服務當代校園文化建設的優質能力,推動了高校圖書館和校園文化的進步。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整體改建 空間再造 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82
Reconstructing Space: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dinary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an Opportunity
——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 Library
JIANG Xiaming, YUAN Jie, CHEN Shaochuan
(Shanghai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library of Sanda University, focusing on the use of the original premises space,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djusting the service space, configuring the related facilities, upd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library, and forming a suit. The quality of modern campus culture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overall renovation; space reengineering; resource allocation
圖書館改建歷來是高校圖書館界棘手的問題,涉及館舍空間的重新規劃,文獻配置的重新布局,管理服務的技術提升等多個領域。對于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而言,更多了民辦高校改建經費來源及科學使用等課題(上海杉達學院分為上海浦東新區金海路校區和浙江嘉善校區,后文統一簡稱“金海校區”“嘉善校區”)。2013年杉達學院圖書館有幸獲得上海市教委下撥的圖書館改造專項資金,對金海校區圖書館和嘉善校區圖書館分別依次進行了系統改造。在改建過程中,學校圖書館努力實踐當代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新穎理念,有效融入當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使得改建后的圖書館空間得到了高效的利用,為學校圖書館今后的創新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1 改建契機與空間再造
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于2002年建成并對學校師生開放。建筑為六層,建筑面積約11000平方米。十多年來承載著服務學生信息獲取、專業求知的主要職責,也支撐著教師科研教學、培育大學文化等各種服務需求。近年來,隨著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增長,紙本文獻與電子文獻的需求量增加,圖書館原有的設施、管理等服務功能已難以滿足學校師生的現有需求,傳統服務理念、服務層次等與用戶需求之間的距離明顯擴大。
分析原先的圖書館基礎布局,一樓為密集書庫,二樓為開架書庫和讀者閱覽區,三樓為電子閱覽室,四樓為期刊閱覽室、五樓為基藏書庫,這一依托于文獻載體區分而各自獨立的館舍布局模式,導致文獻資源的集藏與利用產生了相當的距離,館舍空間利用效果不理想。建筑內外裝修也呈現出破敗狀態,內部的閱覽座位,閱讀照明,網絡覆蓋,文獻信息服務的技術裝備和能力,乃至消防安全等設施等,相對落后于本市高校圖書館平均水平,用戶對圖書館服務改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13年,學校向市教委申報了圖書館改建項目,經市教委研究并同意從民辦高校重點建設資金款項中列出??钣糜趫D書館改建,杉達學院圖書館改建工程由此正式進入議程。
1.1 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基本思路
金海校區圖書館改建的基本目標是要求成為一所適合當代高校用戶所有需求的復合型圖書館。改建重心在于圖書館空間再造,以服務當代圖書館用戶需求為起點,從圖書館空間的重新規劃布局起步,合理安排不同載體文獻的系統集藏與用戶利用,實現圖書館文化內涵建設的進步,同時對建筑外觀、內部裝飾等細節進行精心周密的安排,使改建后的圖書館逐漸成為現代化教學科研基地,文獻資源豐富的自主學習基地,更應該是高校師生基礎文化素養提升的基礎空間之一。
要求通過系統改建,讓傳統圖書館功能實現向信息共享空間的轉化,充分應用當代信息管理技術,完善和協調文獻信息等各種載體的資源配置,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知識服務支撐平臺,使圖書館成為師生學術傳授與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梢詺w納為四個轉變:從傳統管理向現代化管理轉變,從藏閱一體向藏閱分離轉變,從單向提供服務向信息共享空間轉變,從單一圖書館建筑向校園文化標志轉變。[1]
1.2 整合文獻與服務資源,打造信息共享空間
2013年起,杉達學院對對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多個發展較好的高校圖書館進行了系統調研,充分汲取現代化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思想。同時邀請學校各專業教學和科研等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參加圖書館改建討論。多次邀集校外專家、同行實地指導改建工作,并召集了多個主題的項目論證會,逐條論證圖書館空間的基本格局安排,館藏與網絡文獻信息資源的保存或呈現模式,用戶實際體驗等關鍵問題。反復討論空間再造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于設計方案逐一審核。最終的改建方案是傳統服務與創新服務相結合,對圖書館空間做了系統調整,形成各自獨立的藏書空間和閱覽空間,開辟的全新的用戶交流空間。
1.3 探索圖書館文化的內涵建設
當代高校圖書館的改建,不僅僅是簡單的館舍空間改造,還需要對圖書館的文化內涵建設提出更高的標準。讓信息共享空間更能彰顯現代化技術所帶來的服務成效。
在杉達學院圖書館的改建目標設計中,需要探索多種不同載體文獻的存放方式,各種不同內容的數據庫等資源的配置方式。這些內容需要通過建立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平臺,引進與學校教學密切相關專業學術視頻,教學課程在線點播等各種新型服務資源,營造一個完善的、全方位立體化的自主學習環境。
2 空間再造的實踐途徑
落實圖書館空間再造設想的實踐,需要圖書館員切實遵守以人為本、方便師生、科學布局、合理配置等基本原則開展。在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圖書館對原建筑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破拆,僅保留了建筑結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為圖書館改建的重新布局與空間再造設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
2.1 科學安排,擴大密集型藏書庫規模
首先,根據原先基礎建筑的承重設計,改建后的圖書館空間將一樓主要用作安放密集書架的基礎儲存書庫,在原先的兩個密集型書架基礎上,新增了一個能存放12萬冊圖書的密集型書架。
密集存放的是圖書館內流通率相對較低,但又是教學科研等圖書館用戶不可或缺的圖書、報刊等系統性館藏文獻資料,在經過系統整理和安排,設計中的密集型書庫中將可以藏書50萬冊,成為杉達學院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的堅實基礎之一。
2.2 適應用戶需求,開辟多功能信息共享空間
其次,將圖書館的二、三層全部改建為圍繞特定文獻資源服務主題的信息共享空間,其面積達到3200m2,是一個既能開放,又有各種區隔的圖書館用戶活動空間。
在建筑的二、三層設置了服務各類不同需求的讀者座位980個,配置300多臺桌面計算機終端。不同服務空間運用高低不等的書架,以及部分玻璃實體墻面對各功能區域進行分割,各活動區域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連通,徹底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建筑模式,形成了通透敞亮的空間,有效改善了讀者在圖書館的體驗。
2.3 傳統書刊配置電子信息支撐,形成復合型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的四、五樓,設置為基本書庫和常規閱覽區,按照傳統圖書館管理規范的標準,在書架上陳列了各學科常用圖書50萬冊,供學校師生自行選擇。在兩個樓層的窗戶或自然光比較充足的地方,相應地安排了讀者閱覽座位,同時配置了計算機桌面終端120臺。讀者可以在書刊閱讀時,通過計算機獲得圖書館更多的網絡信息、文獻資源等電子類文化服務。
2.4 擴大服務視野,提供更多的文化空間
在改建過程中,杉達學院圖書館注意適應當代文化服務發展的潮流,努力擴大文化視野,在圖書館創造了眾多新穎的文化活動空間。圖書館在共享空間中用三層高的書架,區隔出若干個影音文化活動空間,提供影音類文獻的觀賞服務,初步配置了7500余張DVD光盤,文獻內容包括自助學習、教學參考、古典文學、影視作品等。這樣的分隔方式,讓整個樓層保持了通透感,不影響整體視野,避免讀者、館員和其他用戶對環境產生壓抑感。
2.5 家具配置與內部裝飾
改建后的圖書館建筑外立面大幅度增加了落地窗的使用,不僅是為了提高自然光的利用率,更大程度上是增加了人與自然的融合,通過寬敞的玻璃,校園內花草樹木也因此成為圖書館讀者用戶身邊的自然景觀。
圖書館在改建中通過不同顏色的墻面涂料,區分不同的功能空間,由此達到劃分館舍空間的目的。同時,低矮的書架隔斷也有效消除了傳統圖書館高大書架造成的視覺空間壓抑等負面效果。[2]
此外,內部裝飾強化突出簡約現代的風格。為了達到空間再造的經濟性與實用性兼顧的目標,選擇家具時沒有大量添置新家具,而是對原有的閱覽桌椅進行了修補和噴漆,翻新加工后的閱覽桌椅統一為象牙白色,在落地窗下光線充足的室內,形成了一個簡約而明亮的閱覽環境,為圖書館老用戶保留了熟悉的閱讀環境,成為當代校園文化的積淀方式之一。
為適應當代學生的各種需求,圖書館還專門定制了一批家具,主要是利用墻面轉角、立柱或窗戶下方,配置了各種形式的沙發或桌椅,滿足不同學生舒適閱讀、休閑閱讀等需求。[3]
2.6 資源建設與技術更新
對于館藏資源建設而言,尤其是電子資源這部分,在此次圖書館改建項目初期就有新的考量,通過購買科技期刊、學術期刊、博碩論文等主題的全文電子數據庫作為紙本文獻的補充。出于對館舍整體設計和管理的考慮,此次改造對圖書館的管理系統,門禁系統,存儲服務器等設備進行一次性更換,配備了RFID圖書定位系統,新增了四臺自助復印機。在安全技防設備的選擇上,嚴格按照相應標準在建筑物內配置煙霧報警器、噴淋設施、消防阻隔設施,留出安全通道等。特別新增的新風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室內的空氣質量,大量的綠色植物放置,無論在視覺或是環境上都使得圖書館的整體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3 空間再造的效益
杉達學院金海校區圖書館改建工作始終以空間再造為指導思想,從初步設想開始就對今后圖書館的管理、服務、創新等各領域的未來進行了系統的科學預判,以確保數字時代的信息管理模式下順利取代傳統管理手段,空間再造的實踐也表明了這一探索的科學性。
3.1 當代技術與傳統理念結合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圖書館改建后的建筑面積沒有擴大,但實際使用面積增加了800m2,讀者人數也不斷增加,大幅度超出了改建前的數字,反映出學校師生對圖書館改建的滿意態度。
RFID技術的應用是空間再造的重要技術支撐。此舉不僅實現了館藏文獻資源的精確指向,讀者或相關用戶能通過這一技術完成需求文獻的可視化檢索。通過RFID技術功能的深度開發,應對本校教學與管理的特定需求,結合傳統圖書館的“三線典藏”工作原理,改建后的圖書館對所有館藏資源進行了文獻三級管理,在圖書藏、借、閱一體化等基礎功能科學延續的前提下,逐漸向藏閱分離的當代管理模式過渡,逐步鞏固與完善新穎空間的多元化用戶服務功能。
在圖書館紙本文獻的開放陳列領域,圖書館也在空間再造過程中進行了系統的調整,實踐了新型的文獻三級管理的模式。當年新書優先配置于二、三樓不同主題的信息共享空間,最近十年出版的圖書則集中于四、五樓開放式書庫,書齡10年及以上的書刊則安排存放于密集型書庫,圖書館員接到讀者閱讀需求后,代為提取借閱。[4
越來越多的學生讀者在開始愛上圖書館信息空間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對圖書館集藏的各種文獻資源也增加了關注,使他們對高校圖書館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3.2 “空間再造”引領校園文化的提升
相關數據表明,師生對圖書館新建的服務空間有很大的認同度,新建空間的內部環境、文獻資源、技術設備、用戶服務等各方面的進步,讓流行的嵌入式教學探索獲得了施展的空間,時尚的主題信息空間為當下的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了舞臺,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讀書活動。[5]
高校圖書館閱覽座位不足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而杉達學院圖書館在改建過程中給予了高度關注,深入挖掘館舍建筑的空間剩余。在科學排列閱覽桌椅的基礎配置之外,開發利用落地玻璃旁的飄窗、陽臺等空間,安排了各種腳凳和海綿坐墊,提供了更多適合不同類型讀者閱覽、交流的座位,既提升了閱覽座位的數量,也在無形中擴充了空間座位的內涵能量。
4 結語
圖書館的空間再造無異于一項重建工程。重建意味著圖書館人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跟上技術的進步,確立全新的發展理念。杉達學院圖書館以共享、交流、協作、創新為基礎理念起步的空間再造,在提升傳統圖書館服務能級的同時,也成功地為高校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了資源與設施支撐。
依托金海校區圖書館改建的成功經驗,杉達學院于2014年在嘉善校區圖書館連續組織了二、三期改建工作,并提出了“源于金海、高于金?!钡目臻g再造新高度。在堅持實用、適用、經濟、環保等基本實踐原則的同時,結合當地校園特色,突出圖書館環境園林化的主題,為共享空間設置景觀天井和露天陽臺,讓圖書館讀者在使用圖書館時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全新服務理念指導下改建的圖書館,給讀者和館員都會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抽象的信息共享空間,在實踐中呈現為自主學習的空間、相互交流的空間、研究合作的空間和休閑娛樂的空間,讓圖書館真正成為高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使每一位學子獲得了更多的歸屬感,也自然地增加了他們在圖書館的獲得感。
本文系根據長三角高校圖書館科研項目“以舊館改造為契機,再展示空間改造的魅力——記上海杉達學院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目標、實施過程、成果及體會”結題報告改寫而成
參考文獻
[1] 申江.整舊如新 融新于舊——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改造設計.建筑學報,2003(5):48-50.
[2] 白琳琳.低碳視闞下高校圖書館建設——以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圖書館改造升級為例.科教文匯,2016(下):119-120.
[3] 吳杰.建筑之“間”——同濟大學圖書館改建實錄.時代建筑,2004(2):114-119.
[4] 裘劍敏.信息共享空間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分館改建探索——以同濟大學環境學院圖書館為例.圖書館建設,2010(8):98-100.
[5] 趙志華,孫孝詩.圖書館建筑的人文風采——從審美視角析青島市圖書館的擴建與改建.圖書館建設,2005(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