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占才
【摘要】:目前,國家進入新的建設時期,國家對于生態建設的希望,寄托在林業部門的肩上。青海地處我國西北,是三大江河的發源地。因此,要大力發展生態林業,不辜負國家的重托。本文對新形勢下青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思路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青海生態林業; 可持續發展策略
【引言】:當前國家進入了一輪新的發展歷史階段。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中,生態建設,被放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生態建設,就是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著想,為國家的前途著想。但是現實非常嚴峻,我國的林業建設工作,在世界來講,還是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在世界上倒數??纯次覈指采w率在世界的排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讓我們好好反思好好把握我國未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青海是我國“三江之源”的省份,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因此,青海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發祥地之省份,更應該更有責任把生態建設好,把三江之源建設好,才能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和永久的期盼。同時,全國各族人民,也應該支持青海人民把生態改造好。
寫作本文時,心里沉甸甸的,感到作為一個生態建設的學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感到中華民族目前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因此,時不我待,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和氣魄,團結青海和全國人民,把青海三江源的生態改造好,也把青海人民的生活搞好,把青海人民的經濟搞好,獲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1、青海省生態林業資源發展現狀
在生態建設中,林業生態的建設處于主導的地位。目前青海的林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生態惡化的情形,依然非常嚴峻!青藏高原號稱地球第三級,以其廣袤的地域和高峻的地勢,打亂了大氣環流形勢,但也孕育了獨特的生物區系和植被類型,是特殊的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解放前,青海地方統治者在我省東部主要林區進行了掠奪性的砍伐,其中祁連山黑河兩岸,東部地區的黃河干流兩岸尤為嚴重,使大量原始森林淪為采伐跡地。解放后百廢待興,50年代的年采伐量達37.43萬m3, 解放后共生產木材約346萬m3, 消耗森林資源600多萬m3,支援了其他省份經濟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部森林法誕生了,從此植樹造林,保衛建設國家,成為我國解放以后的重要任務。青海省人民不負眾望,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開展植樹造林的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解放前相比,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不顧生態砍伐了許多森林。青海省亦是如此。直到1998年1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知》發布之前仍在遭到砍伐之中。目前青海生態建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下面分別敘述如下。
1.1土地沙化傾向不斷擴大
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積由解放初期的533萬hm2,擴展到現在的1200萬hm2,目前仍以每年13萬hm2的速度擴大。在每一年春季的新聞報道中,關于京城等地黃沙彌漫的天氣報道中,如果沙化成了常態化,就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沙化天氣帶來了國家生態的災難,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2水土流失不斷加重,影響到國家生態安全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黃河流域坡耕地年輸沙量達5 300-5500萬t,占江河源區年輸沙量的53%, 長江流域坡耕地年輸沙量達500萬t, 占5%。這么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國家生態的嚴重局面和嚴峻形勢。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1000-11 200萬hm2,這個數據逐年也在不斷的變化,如果不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并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1.3草場嚴重退化 盲目開墾,草植被
青海草原實際總面積3 600萬hm2, 不到全省總面積的50%, 可利用草場面積3 100萬hm2,占草原總面積的80%左右。與十年前相比,草原退化現象至今仍然不能禁止。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日益干旱,加之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青海自然生態環境的逆向變化趨勢逐步加劇,目前青海中度以上草場退化面積800萬hm2。
2、新形勢下青海省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思路
為了更好的促進青海生態林業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制定青海省中長期的生態遠景規劃,該遠景規劃納入國家戰略,實行國家、省、州(縣市區)三級管理的模式,在10-30年內,使得青海森林生態綠化成林率達到50%。同時,擴大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劃定面積為61萬平方公里(含天地河洛之數)。實施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江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以及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同時建立國家西北林業草原生態保護研究中心(也包括新疆西藏陜西)?;舅悸肥?,將青海省的林業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聯系起來,共同打造一個集生態、經濟、文化以及旅游相結合的國家戰略發展平臺。
3、新形勢下青海省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大力發展林業生態經濟
加大林業建設的力度,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以及補植補造等措施,不斷提高森林植被的占有率和綠化率,逐步提高森林質量以及森林數量,特別是在質量上下工夫。在提高森立覆蓋率的同時,發展林下經濟,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3.2加大防治風沙力度
風沙治理,是青海的一大心病。需要結合中央的戰略部署,需要中央拿出大量資金和財政支持。要求專款專用,不得擅自挪用公款以及貪污浪費等。成立專業的風沙治理公司,保證治理效果。
3.3建立世界級生態自然保護區
在目前三江源區域建立的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基礎上,成立專門機構,目的在于恢復生態原貌,打造世界級別的生態保護機構和生態“保護神”。
結語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青海作為我國三江發源之地,其生態地位和戰旅位置至關重要。從森林生態、沙化治理一直到草原植被的恢復,整個生態的恢復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各級政府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把生態文明建設好。
【參考文獻】:
[1] 孫德福,青海省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 2002.Sept. 27(3): 22~ 26
[2] 馬青江,周衛芬.青海省林業生態建設途徑與對策.[J]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J]中南林業規劃,20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