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濤 王德海
【摘要】:由于沙區惡劣的環境問題,導致沙區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影響了我國榆林地區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沙區的發展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國家也提高了對沙地整治的重視程度,本文將對榆林沙區樟子松造林技術進行探究,以期能夠提升樟子松的成活率,改善榆林沙區的生態環境,促進榆林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榆林沙區;樟子松;造林技術;探究
【引言】:榆林沙區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部邊緣,由于該地區具有降水量稀少、蒸發量大等氣候特點,使得該地區的荒漠化情況嚴重,水土流失情況不容樂觀,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基于此,一定要加強對樟子松造林技術的重視程度,進而提升植物存活率,改善當地自然環境,緩解土地荒漠化的情況。
1、樟子松簡介
樟子松屬常綠喬木,一般高15至25米,最高可達30米。樟子松的樹冠呈橢圓形或圓錐形,且樹木的樹皮厚,樹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規則的脫落,上部樹皮及枝皮黃色至褐黃色,內側金黃色,在成熟后會裂成薄片脫落。樟子松在發育期的樹冠形狀呈尖塔形,而發育成熟后則呈現圓頂或平頂,且樹冠稀疏。對于一年生的樟子松來說,枝條成淡黃褐色。樟子松的耐寒能力極強,一般能夠忍受零下40至零下5攝氏度的低溫,同時,對土壤水分需求不大,因此,非常適合在榆林沙區內種植。
樟子松的樹形及樹干較為美觀,還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也能在城市綠化中作為主要樹種進行種植,可以降低綠化的養護費用。同時,樟子松具有較強的抗旱、耐瘠薄及抗風等特性,能夠作為防護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樹種,送在沙地造林成活后,能夠隨著林木生長,枯枝落葉增多,減少風蝕,并且具有防風阻沙改變環境的作用,進而能夠有效改善榆林沙區自然環境的現狀。此外,由于樟子松的生長速度較快,因此,能夠較為快速地成長樹林,進而達到綠化的效果,加快造林綠化的速度,進而有效改善榆林沙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對土地進行改造和開發,為榆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證。
2、關于榆林沙區樟子松造林技術探究
2.1對種植地進行合理選擇
對種植地進行合理選擇是提高樟子松存活率的根本保證。在種植前,應對榆林沙區的環境進行仔細的勘察,由于榆林沙區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在進行種植地選擇時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樟子松的生長特性,進而保證樟子松的成活率。由于樟子松的根系較為脆弱,對水的抗性較差,積水的環境會導致樟子松爛根,嚴重時還會出現死亡,進而極大地增加了造林的成本投入,不利于該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基于此,在選擇種植地時,需對土壤環境進行檢測,盡量選擇在土壤環境呈中性或微酸性且質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土低中,同時,種植地需要避免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度較大的地塊,如遇到特殊情況無法避免在土地黏度大的地方種植,則需要對土壤進行摻沙改良,以此來保證土地處理的均勻和平整,保證樟子松的健康生長。
2.2整地
整地指的是在植物播種或移栽前進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總稱,主要包括整滅茬、翻耕、深松耕、平地及作畦等。整地主要是為了給植物生長創造更為良好的土壤環境,并對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等進行保留,進而提升土壤肥力,為林木的撥正與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整地是造林前的重要準備工作,同時也是造林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針對榆林沙區的實際情況,施工人員可以采用柳條籠護苗技術進行整地。該技術主要是用3年生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并在栽后及時套籠。編籠材料為沙柳或檉柳枝條,籠呈上小下大圓筒形,上口直徑30cm,下口直徑50cm,高60cm。套籠后能夠有效起到防風、防沙的作用,進而極大地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同時,利用該技術還能更好的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質,為實現榆林沙區的經濟效益奠定堅實的基礎。
2.3對育苗技術進行選擇
2.3.1大苗培育
大苗培育是樟子松主要的育苗技術。大苗培育主要是利用樹苗進行直接培育的方法,使用營養袋進行大苗培育,便于進行運輸,也可以有效縮短苗木的成材時間,便于苗木的迅速成長和發育,提高造林速度。這樣不僅能夠減少自然、氣候條件對植物成活率的影響,同時還能夠提高對土地的利用率,實現其經濟效益。
2.3.2種子育苗
種子育苗同樣也是主要的樟子松育苗技術。首先,在播種前,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種子進行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包括雪藏法和沙藏法。雪藏法是將種子與雪結合,放置在背陰處,在播種前7天左右取出,放置在向陽處,等種子發芽后進行播種,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種子的存活率,但是據有一定的局限性。
沙藏法又叫低溫層積處理,在低溫沙藏條件下,將種子暫時進入被迫休眠狀態,并保證種子內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和氧氣,以此來維持其微弱的生命活動,沙藏法能夠有效提高種皮的通透性,并在最佳種植季節將種子用始溫為45攝氏度的溫水浸種22小時,再用0.5%高錳酸鉀浸種30min后,撈出洗凈,混以2倍于種子量的細濕沙,置于背陰處,待種子發芽后即可播種。在榆林沙區一般選用該方法進行種子的育苗。
2.4造林技術
針對榆林沙區的實際情況,一般應用以下兩種造林技術:
其一,沙地造林法。沙地造林法主要適用于沙地和沙丘等水分蒸發較少,且在干旱季節干土層的厚度不會超過30cm的地區。可將樟子松直接種植在制定區域,并對土壤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如果水分過多,還需要適當添加減水劑。
其二,催芽造林技術。芽萌動作為樟子松造林成活關鍵,只有芽萌動后才能促進種子的快速生長,進而提升植物的耐寒、抗寒能力。一般來說,在春季造林前將苗木成捆假植到背風向陽處,并視天氣狀況進行噴水,直至芽萌動之后再造林。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樟子松的健康生長,加快造林速度,緩解榆林沙區的現狀。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榆林沙區進行樟子松培育,一定要提高對榆林沙區氣候條件的考慮,對樹種的種植地區進行合理選擇,對樟子松進行相應的保護措施,進而提升樟子松的存活率,保證樟子松的健康生長,有效改善榆林沙區的自然環境,并建立具備較高防護功能的生態經濟防護林,并促進榆林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彥飛.榆林沙區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術分析[J].現代園藝,2014,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