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尚
【摘要】:仔細觀察剛竹毒蛾生活習性,通過預測發生期;從而更好的防治和抑制剛竹毒蛾對毛竹的危害,達到有蟲不成災的效果。
【關鍵詞】:剛竹毒蛾;生活習性;發生期
岳西縣毛竹面積4227 hm2 ,剛竹毒蛾發生面積達2100 hm2, 危害面積達 1500 hm2, 經濟損失嚴重。因此, 剛竹毒蛾是制約當前竹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通過六年來對剛竹毒蛾的生活習性觀察對剛竹毒蛾發生期預測進行了較系統的探究,現總結如下:
1、 觀察地點與方法
觀察地點分別在大面積造林的菖蒲鎮,零星不成片店前鎮。在不同地方各設置20 m x20m的標準地4個。調查查采用對角線法每株分不同方位取枝,調查葉片數、蟲斑葉片數,分不同時間和不同蟲態調查。
2、 剛竹毒蛾生物學特性
剛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為鱗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idae);生物學是研究剛竹毒蛾的個體發育史,包括從生殖、胚胎發育、胚后發育、直至成 蟲各時期的生命特征。同時還要討論剛竹毒蛾在一年中的發生過程,即它們的年生活史和發生世 昆蟲的生殖方式雌雄個體經交尾、受精,進行繁育后代。
2.1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 12~16mm, 翅展約 36mm。 體灰白色, 復眼黑色, 下唇區淡黃色, 觸角櫛齒狀, 灰黑色, 脛板和剛毛簇淡黃色。 前翅淡黃色, 前緣基半部邊緣黑褐色, 橫脈紋為一黃褐色斑, 翅后緣接近中央有一橙紅色斑, 緣毛淺黃色, 后翅淡白色, 半透明。 雄蛾與雌蛾相似, 但體色較深, 翅展約 32 mm。 觸角羽毛狀, 前翅淺黃色, 前緣基部邊緣黃褐色, 內緣近中央有一橙黃色斑, 后翅淡黃色, 后緣色較深, 前后翅反面淡黃色。足淺黃色, 后足脛節有 1 對距。卵:鼓形, 高 0.8mm, 淺黃色, 頂部稍平, 中間略凹, 頂緣有一淺褐不均勻環紋。幼蟲:老熟幼蟲體長 22mm, 淺灰色。 前胸 2 側中央各生 1 束向前伸的灰黑色羽狀毛; 第 1~4 腹節背面, 中央各生 1 束棕色刷狀毛; 第 8 腹節背面, 中央著生 1 束紅棕的長毛。 蛹:紡錘形, 體長 9~14mm, 黃棕或紅棕色, 體各節被黃白色毛, 臀棘上有小鉤 30 余根。2.5 繭長橢圓形, 長 15~20mm, 絲質薄, 土黃色, 其上有毒毛。
2.2生活史 生活史以野外定期定點觀察為主, 以面上調查為輔。每隔 5 d 觀察 1 次 , 觀察各蟲態和種群變化情況。以觀察各世代發生情況。 剛竹毒蛾 1 年發生 3 代, 蟲態不整齊。以卵和初孵幼蟲越冬。2 月中旬越冬卵開始陸續孵化 , 2 月中旬卵孵化完畢 , 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取食。3 月上旬至 4 月下旬幼蟲大量取食。幼 蟲 5 月中旬至 5 月下旬化蛹結繭 , 5 月下旬為化蛹盛期。成蟲于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羽化產卵, 6 月上旬 為產 卵盛期。卵于 6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孵化 , 6 月上旬為孵化盛期。6 月上旬至 7 月下旬出現第 1代幼蟲并大量取食 , 7 月下旬 老熟幼蟲開始化蛹結繭, 7 月下旬為化蛹盛期。 8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出現羽化成蟲 , 8 月中旬為 羽化盛期。8 月上旬至 8 月下旬成蟲產卵, 8 月 中旬為產卵盛期。8 月下旬至 10月下旬為第 2 代幼蟲期 , 9 月幼蟲大量取食危害猖厥,10 月 中 旬出現老熟幼蟲并開始化蛹結繭 ,10 月下旬為 化蛹盛期。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出現成蟲 ,11 月中旬為羽化盛期。11 月上旬成蟲陸續羽化 產卵 ,11月中旬為產卵盛期。l2 月上旬出現第 3 代幼蟲, 此時的幼蟲和未孵化的卵開始越冬。
2.3生活習性
剛竹毒蛾生活習性 以室內室外養蟲為主, 以野外觀察為輔 。室外在竹子上套鐵砂籠 l0 籠養蟲, 觀察各蟲態歷期 , 幼蟲齡期變化。室內 l0 個養蟲箱養 老熟幼 蟲 500 頭, 觀察化 蛹結 繭 、 羽化 、 交配、 產卵情況。野外在 自然環境 條 件下觀察剛竹毒蛾幼蟲取食、 成蟲活動習性 。 成蟲羽化多在清晨或黃昏, 羽化率 : 第 l 代 94. 7%, 第 2 代 95. 3%, 第 3 代 89. 4%。初羽化 的成蟲, 靜伏于繭周圍, 約 0. 5 h 后開始爬行 , 2 ~3 h 后 向四周飛翔。成蟲具 有較強 的趨 光 性,雌蟲強于雄蟲。 白天停息于竹林枝葉叢中或屋檐墻壁上 , 受 驚后能短距離飛行,夜晚飛行活動交尾時間多在清晨, 雌蟲交尾后 5~12h 開始產卵,雌雄比 l : 0. 9。雌蟲產卵后, 3 ~7 d 死亡, 卵產于竹冠中、 下層竹葉的背面或竹稈上,卵塊單行或雙行縱列,每行有卵 6~15粒, 多者達 40 余粒, 排列緊密, 雌蟲產卵量 22 ~185 粒, 平均 95 粒。
3、 發生期預測
3.1確定盛發期
將各蟲態的出現劃分為始見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終見期,各階段所占百分比分別為1%、16%、48%、100%,把始盛期至盛末期確定為盛發期。
3.2累計發育進度預測
依據調查,掌握發育進度,結合當地氣象資料及歷期推算,在某一蟲態出現前間隔4天,破蛹調查一次,從化蛹始見期調查至化蛹終見期,在累計發育進度中找出并確定該蟲態的始盛、高峰、盛末三個時期,加上以后蟲態尚需發育歷期進行以后各蟲態推算,
最后驗證預測的可靠性。以2008年4月16日至6月16日調查為例。
發育指數=標準-前累計發育數/標準蟲態蟲口比例x標準蟲態歷期+尚需發育蟲態歷期,
從歷年資料計算統計可知,化蛹始盛期至孵化始盛期為48天,化蛹高峰期至孵化高峰期46天,化蛹盛末期至孵化盛末期為44天;代入公式:始盛期=16-9.2214.75 +48=48----6/7日
高峰期=48-33.6413.82 +46=47----6/16日
盛末期=84-64.0525.36 +44=45----6/28日
驗證:2008年6月6日為孵化始盛期誤差一天,6月13日為孵化高峰期誤差三天,6月29日為孵化盛末期誤差一天。
結論
綜上所述,充分了解剛竹毒蛾生物學特性,才能準確預測發生期,才能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根據竹林間調查,剛竹毒蛾發生與溫、 濕度關系明顯, 而與坡位、 坡向無明顯的直接關系, 陰坡與陽坡發生同樣嚴重, 該蟲喜溫暖高濕的生長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連德.森林昆蟲學[M].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3 (2)
[2]:李興天 剛竹毒蛾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綜合防治措施[期刊論文]-現代園藝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