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周杰
【摘要】:我們國家水土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不管是山區省分還是平原省分,幾乎各個地方都存在著或重或輕的水土流失情況,這一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地方經濟與生態發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推動社會經濟建設,實現山川綠化有效途徑。防護林工程建設是非常有效的水土保持辦法,對于增加坡地植被覆蓋,緩解雨水沖刷造成的土壤流失,降低地表徑流數量等都具有經濟實用的效果,對此項內容進行相關研究是具有十分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水土保持;防護林;建設方法
在最近十余年間,因為正常的生態植被遭到破壞,更是出現了幾起表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產生了令人驚恐的沙塵天氣,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更加明確發展中國家的環保職責,提醒我們要竭盡所能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進一步惡化。而水土保持的綜合性很強,必須同生物舉措、工程舉措互相結合,方能達到預期成效。
1.林業在水土保持中所起到的作用
1.1改善地表徑流、保持水源活力。相關研究資料足以證明,在草原地區或者植被覆蓋的農耕區,水土流失總量不高;在林業地區,水土流失的總量則更少。這是因為森林下方的層積物、地被物等吸收水份的能力遠較農田與草地為高。有資料顯示,單位面積內雨水涵養量在開闊草原區為12公分,在林間地區為37公分,而在林業地區則可以高達120公分。在超過30度的坡地上植被5年以年以上洋槐林,相較植被農耕作物的效果,其地表徑流量可以有效降低25%,沖刷面積減少可以高達80%以上。
1.2固結當地土壤條件。雖然牧草的根系數量不比林木少,但是其集中范圍僅僅限于土壤表層,為數眾多的根系極容易被激流所帶走,起不到應有的水土保持效果。灌木和喬木同牧草比起來,主根更長、側根更廣,對于土壤的固結效果更明顯。
1.3對于當地氣候可以起到優化促進作用。林地區域范圍內的蒸發量較無林地更大,如此一來,就能夠增加本地區及附近地區的空氣濕度,起到調節氣溫的效果,對于鄰近地區的作物生長可以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
2.林業技術建設水土保持中的基本方法
2.1造林方法。造林方法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其一為播種造林,把林木秧苗直接種植于造林區域內,如進行縫插、穴播、條播、塊播等;其二是植苗法,即以根系相對完整的樹木作為造林基本材料;其三是把樹木的營養器官形成造林材料,如枝、干、根等進行適當運用予以造林;其四是分蘗法造林,這在很多沙棘種植的情況下被得到采用。此外還有插根法與插條法等,它們的造林方法相似,一般在春季或者秋季都可以進行。
2.2林業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優勢。相關資料研究得出,一平方千米森林可以有效涵養水份一千立方米,同時,灌木及喬木根系深長,同其他種類的土壤表層草本植物來說,其在保證土壤固結上的效果非常明顯。再者,因為林木水分蒸騰面積大、作用持續時間長,需要其地表蒸發量受到林木遮蔽而發生一定負面影響,但是同其他植被形式的地域相比,水分絕對蒸發量依然較高,這樣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周邊地區空氣濕度提高,對于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促進農作物生長的優勢意義十分明顯。
2.3林業同工程舉措的結合。水土保持工作綜合性很強,一定要讓林業技術同相應的工程舉措發生聯系,才能達到相應完善的預期效果。一般而言,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劃分為三大門類,包括農耕舉措、水利舉措、生物工程舉措。林業技術只是生物工程舉措中的一部分,它所應用到的封山育林等辦法,可以增加邊坡地帶的植被保護力度,避免土壤因受到雨水沖刷而流失,降低地表徑流數量,使土壤遭受侵蝕的可能性減至最低。可以說,林業技術是一項經濟科學、長遠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但是此方案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一定要同其他生物工程舉措,同農耕舉措、水利工程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在總體設計規劃時有計劃有分工地實施,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3.水土保持中防護林的建設措施
3.1分水嶺成林
土壤出現侵蝕的一項主要原因是地表徑流,而地表徑流的起點則是分水嶺,所以,若想使水土流失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降低土壤侵蝕的面積與數量,就應該從分水嶺處著手。分水嶺的特點是外形突出、內外溫差大、風力強等。合適的分水嶺防風林,能夠降低氣候所造成的環境變更影響,讓當地的生態環境更加適應農作物生長。在分水嶺位置營造成林時,需要以對農作物生長有利為目標,按照分水嶺的位置與情況合理配置。比如分水嶺如果是嶺脊狹小的情況,可以在嶺脊處營造同其寬度一致的防護林,而對于嶺脊寬闊的分水嶺來說,可以適當營造稀疏通風的防護林以避免風寒同霜凍給農田造成的負面影響,把水土流失的發生機率降至最小。
3.2調節水流成林
耕地內存在坡度,易造成地表徑流,坡度越高,地表徑流會越大,可以同斜坡保持同一曲率營造調節水流林,避免出現坡地上側水源對于土壤所造成的沖擊,并且同時起到涵養地下水的作用,確保地下能夠吸收更多的雨水,事實證明,只有科學的結構同合理的寬度,才能將林業建設的優勢體現出來,通常而言,調節水流成林的吸水能力為林木寬度的二至三倍,比較適合在牧區推廣普及。但是調節水流成林寬度亦不應過大,以八米左右為適宜,過大則影響農業生產。為了將這種林帶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要盡量選擇主根長、側根闊的灌木喬木品種。
3.3溝側防侵蝕成林
溝側防侵蝕成林可以在離溝岸十五米的位置營造,寬度可以同調節水流成林保持同樣標準,結構上則要更為緊密,它的功能是可以阻截地表徑流所帶來的淤滯泥沙,避免出現溝壑的擴大化。
①溝端造林:可以防止水流侵蝕對溝端的深入影響。可以普遍性地采取灌木營造林抑或是復合型喬灌木營造林。基于緩解地表徑流在流速上的壓力方面的考慮,在造林時最好可以直接插條與移植大苗,并使林帶同水流方向垂直。
②溝下造林:可以對泥沙進行有效阻截,避免出現河道淤塞,但需要注意,此種造林方法不適用于流量過大地區。成林時,可以在溝下間隔三十米距離便種植一排,單排七行。溝下造林的合適樹木品種為柳樹。
③護堤造林:可以緩解流速,避免堤壩受到過大沖擊。成林寬度以十米左右為宜,可在堤壩向水面二米外營造。
總結:
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性很強,不但要在林業舉措上下功夫,要采取各部門的綜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開發、科學規劃,全面治理,繼而從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系統平衡,以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少華.生態修復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途徑[J].山西林業,2010,(05).
[2]胡世明.水土流失治理效率的DEA評價[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