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強

【摘要】:為進一步鞏固石質山綠化成果,提升石質山場綠化、美化、彩化檔次,淮北市開展了以石質山森林多目標經營為主的石質山綠化工程。本文根據兩年多來石質山森林多目標經營實施效果,從石質山綠化提升技術為切入點,著重介紹石質山場森林多目標經營技術,以期為立地條件類似的地區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石質山;森林多目標經營;綠化提升
1、基本情況
淮北市森林資源總量少,森林覆被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全市分布有1.3萬hm2石質山地,立地條件極差。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區人口不斷增加,人們對加強生態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結合城市的東擴南移,綠化石質山已成為淮北市人民的熱切期盼和共同愿望。為此,淮北市委、市政府以加快推進城市轉型為主線,以建設綠色淮北、生態淮北為目標,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大力實施石質山綠化工程,堅持不懈抓造林。2002年以來,淮北市市委、市政府堅持一屆接著一屆干,繪就藍圖畫到底,始終把石質山綠化作為造林重點工程來抓,十多年來累計在石質山上造林和補植0.87萬hm2,栽植各類苗木1100多萬株,實現全面消滅荒山,讓“石頭山上造林”從不可能成為現實,把荒瘠的皖北“煤城”變成了“美城”,創造了石質山地造林奇跡,為全省石灰巖山造林綠化積累了成功經驗。目前,淮北市林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將石質山地造林作為增綠增效拓展發展的新空間、新陣地和造林攻堅工程。2016年,淮北市結合城市建設發展需求,提出依托“一湖、一路、兩村”(化家湖、合徐高速、榴園村和南山村)的基礎設施和森林資源,建設美觀、高效、多功能的森林景觀,大力開展森林多目標經營。
2、森林多目標經營的目標、方針、原則
2.1森林多目標經營目標
2.1.1打造物種豐富、錯落有致、色彩斑斕、花香鳥鳴的森林景觀。
2.1.2森林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
2.1.3珍貴樹種使用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
2.1.4針闊混交林和闊葉面積比例高于85%。
2.1.5提高森林經營安全指數。
2.2森林多目標經營方針
2.2.1以培育森林資源為基礎,以森林多功能近自然經營為主要技術途徑,大力營造混交林,優先發展鄉土樹種和珍貴高價值樹種。
2.2.2遵循生態學原理,以生態保護為中心,綜合考慮生態景觀層次的經營設計,提高森林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土壤發育等生態服務功能。
2.2.3依托“一湖、一路、兩村(華家湖、合徐高速、榴園村和南山村)”的自然資源,努力構建“山水相依、村路相通、風景秀美”的多功能森林,為開發景觀美化、森林游憩、科教文化的整體價值服務。
2.3森林多功能經營原則
2.3.1提升景觀基質建設層。
2.3.2加大生物多樣性培育層。
2.3.3特殊斑塊和廊道建設層。
2.3.4重點區域人工集約建設層。
3、森林多目標經營類型設計
針對經營區森林建設的功能需求和特點并充分考慮該地區森林發展的限制性環節,該區域森林不同目標經營類型設計通過混交或增加伴生樹種的途徑來開發利用2個或多個樹種間的“互生-共生關系”來改善和維持林分的肥力、生長力和穩定性;選擇深根性、耐貧瘠對石灰巖立地條件適應性強的樹種,選擇彩葉樹種,通過構建喬、灌、草多層結構,配合不同強度的森林作業法來滿足森林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本要求。
3.1經營類型
3.1.1常綠(石楠等)-闊葉(櫟類)-其它速闊(黃櫨等)混交經營類型
經營目標和主要技術指標:常綠與闊葉為主要的混交樹種,混交比例為常綠:闊葉:其它闊葉為4:3:3。在常綠樹種密度較低的地段采用空地插花或群團狀補植。
3.1.2常綠(石楠等)-彩葉樹種(紅櫨、黃櫨等)-山杏等景觀+水源涵養林經營類型
經營目標和主要技術指標:在常綠樹種非常稀疏地段,存在較大空地,栽植紅櫨或者黃櫨(秋紅)+山杏(春白)造景,同時引種連翹、荊條等有花灌木提升森林整體景觀美化效果。對于石礫含量高的少數地段,可選用絡石覆蓋。
3.1.3常綠(側柏、石楠等)-闊葉混交林提質增效經營型
該類型主要應用于背坡面和遠離核心地段的區域。目標是對于立地條件較差、株數密度較低的側柏純林,通過混交補植刺槐、山合歡、麻櫟等闊葉鄉土樹種,將側柏林逐步導向針闊混交林,通過逐步調整櫟類的組成比例將林分最終導向為以櫟類為主的針闊混交林。
主要技術指標:混交比例,常綠:櫟類:闊葉(黃連木、山合歡等)為2:4:4。
3.1.4花帶經營型
在石質山場重要地段及石質山場沿山步道兩側設計帶狀花境,用花灌木及彩葉樹種布置,形成色彩奪目的花帶景觀。
主要技術指標:混交比例,彩葉樹種:花灌木為3:7。
3.2樹種選擇
實施山場為石灰質山地,土層脊薄,巖石裸露面積大,立地條件較差。造林樹種應優先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勢旺、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耐瘠薄、抗干旱的優良樹種。結合實施山場的實際,主要選擇以下主要造林樹種:
序號 樹種 苗高(cm) 徑粗(cm) 其它
1 石楠 200~250 胸徑﹥5 土球﹥30cm
2 黃連木 截干250 胸徑﹥4 干直
3 青檀 ﹥250 胸徑﹥4 干直
4 栓皮櫟 ﹥250 胸徑﹥4 干直
5 五角楓 ﹥250 胸徑﹥4 干直
6 黃櫨、紅櫨 ﹥180 地徑3.0~4.0 干直
7 烏桕 ﹥250 胸徑﹥4 干直
8 楸樹 ﹥250 胸徑﹥4 干直
9 核桃 ﹥200 胸徑﹥3.0 干直
10 絡石 3~5個分枝
其他 麻櫟、紫薇、女貞、石榴、杏、竹子、扶芳藤、薔薇、連翹等
3.3造林整地
樹穴規格為60cm×60cm×60cm;100cm×100cm×100cm;兩種規格;土石分離,魚鱗坑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內低,長徑沿山體等高線方向展開;采用以上方式整地后,回填熟土。
3.4造林密度
平均每畝挖穴約15個。具體栽植株數,視樹穴、樹種和立地條件不同來確定。
3.5技術措施
3.5.1苗木要求:造林用苗在起苗、包裝、運輸、貯藏等技術環節必須符合GB6000—1999標準要求。苗木要無病蟲害,規格達到Ⅰ級苗木標準,常綠喬木樹種均應帶土球,草繩或塑料袋包裝。
3.5.2樹種混交:根據造林小班樹種間進行點、線、塊狀不規則混交。
3.5.3栽植要求:要求專業隊栽植,運苗上山時要注意保護土球,栽植前要去除土球外不易分解的包裝物;容器苗栽植時要去掉苗木根系不易穿透或不易分解的容器。栽植深度要適宜,帶土球苗木要覆土至土球以上5cm~10cm,裸根苗要覆土至原土痕以上5cm~8cm; 分層踏實填土,保持樹干直立。
3.5.4澆水要求:苗木栽植后2~3天內應及時澆足澆透定根水。
3.5.5培大土堆:樹苗澆足澆透定根水1天后,在其周圍60~100 cm2范圍內覆土培大土堆,土堆要大而圓實,高出樹穴下口約20cm。
3.5.6覆蓋薄膜:大土堆培好后,立即采用既可滿足多次揭膜澆水需要,又可在雨季到來前自然風化的厚度為4絲聚乙烯薄膜覆蓋。依土堆大小將薄膜裁剪成方形,并從一邊的中間垂直剪至中心,備用。覆蓋薄膜時應預留進水口,以利貯集雨水。進水口應放在樹穴的來水方向,接口處兩邊薄膜交叉重疊,用10cm左右大小的石塊壓住,邊緣全部用土壓實,使薄膜覆蓋平整,覆膜面積與樹穴面積一致。以后每次澆水時,先拿開壓薄膜接口處石塊,再揭開薄膜澆水,待水滲透后重新將薄膜覆蓋好、壓實。
3.5.7撫育要求:造林苗木成活后當年10月上旬或翌年春季進行松土、除草,松土要在幼樹周圍80~100 cm 2范圍內進行,里淺外深,不要傷及幼樹根系;人工去除雜草及土壤深度20cm以內的石塊,栽植當年暴風雨過后,要及時扶正、壓實幼樹。
總體要求:苗木隨起隨栽,栽植、澆水、培大土堆、覆蓋薄膜實行流水作業,一次性完成。
4、時間安排
一般在每年的6—9月完成對綠化山場的踏查、實施方案、作業設計的編制;10—11月完成工程的招投標工作;12月—翌年1月下旬施工中標單位進場進行挖穴、回填土施工。2—3月施工單位進行起運苗木、運苗上山、栽植、澆水、培大土堆、覆薄膜、修魚鱗坑等工作,并及時澆水保苗。4—6月施工單位組織專業隊進行澆水;7—8月進行雨季補植,確保造林成活率達到設計要求;9月對當年新造林進行撫育、割草,加強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