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狀狀
【摘要】:杏樹與多數果樹相比,具有根系深廣,耐瘠薄,結果早,易豐產,田間管理技術相對較為簡單等優良特性,是很好的生態、經濟兼用樹種。為了科學選擇治理我市中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的生態經濟兼有樹種,培育中南部新的經濟林產業,促進中南部農民增收,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關鍵詞】:神木市;杏樹產業;發展建議
1.調研收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調研,我們一致認為,杏樹產業發展良好,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發展杏樹產業的發展,對加快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寧夏、甘肅、新疆以及榆林榆陽區在發展杏樹產業上積累的豐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1.1管理精細,規模發展
調研的三個省份杏樹發展管理都比較精細,均是按照果園管理模式對杏樹園進行管理,且都是集中連片,小的幾十畝,大的300畝—500畝。主推品種一般選擇在耕地上進行發展,野山杏主要用在荒山、荒坡、荒洼地、坡耕地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
1.2適地適樹,示范引領
調研地區林業部門都有專門的林果產業發展技術推廣中心,有自建的品種試驗示范園,對全國各地的優質品種進行了收集栽培試驗,最終選出適宜本地氣候、抗寒、抗凍、抗旱能力強的品種進行推廣發展。
1.3以銷導產,產銷結合
調研地區普遍將杏產業與旅游業、農家樂、采摘體驗等多種產業相結合,并通過電子商務、微商、航空、物流、快遞等多種營銷方式,拓展銷售渠道。
2.我市發展杏樹產業的現狀及建議
氣候條件適宜、土地資源豐富、周邊市場空間大等,是我市發展杏樹產業最大的優勢。經過調研,初步認為我市發展杏產業應以仁用杏為主,以鮮食品種為輔。
2.1杏樹產業現狀
神木市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累計發展杏樹 3萬畝,品種均為大扁杏。雖然杏樹長勢較好,但由于規?;潭鹊?,杏樹收益幾乎為零,加之近年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使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杏樹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無人采收的狀態。
2.2杏樹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2.1氣候適宜。神木市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而干冷,夏短而多暴雨。年均日照時數2876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65%,年太陽總輻射量141.8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8.5℃,1月平均氣溫-9.9℃,7月平均氣溫23.9℃,極端最高氣溫38.9℃,極端最低氣溫-28.1℃。氣溫平均日較差約13.7℃?!?℃積溫3859.1℃,≥10℃積溫3391.9℃。平均初霜日10月3日,晚霜日4月15日,無霜期平均169天。年均降水量440.8毫米,80%保證率的降水量321.4毫米以上,屬杏樹適生、優生區。
2.2.2發展潛力大。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市先后下發了關于統籌資金支持干雜果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把杏等干雜果納入建設范圍,并設置現代林業生產發展、財政扶持等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杏等干雜果樹種的種苗培育基地建設,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龍頭企業種植加工等環節,可有力調動神木市發展杏產業的積極性。
2.2.3消費需求量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杏營養保健作用認識的深入,杏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杏價格逐年上漲。市場調查顯示,優質杏的價格由 2002年2元/kg上漲至 2016年10元/kg;杏仁由2002年的20元/kg上漲至2015年的60-80 元/kg。
2.2.4群眾增收需求迫切。神木市中南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差,與北部煤炭資源富集區相比,缺乏礦產資源,經濟發展落后,是全市貧困人口的聚集區,群眾迫切渴望脫貧。只有充分發掘中南部地區土地資源、水資源、農業資源等優勢,通過選擇適宜杏品種,堅持杏基地的規模擴張與質量效益提高的發展方針,做大做強杏產業基地,形成以經濟林為龍頭驅動的主導產業基本格局,實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培養中南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目的,從根本上改變中南部的貧窮落后面貌,使南北中三大區域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全市經濟互動、協調的發展格局
2.3發展杏樹產業的制約因素
隨著退耕還林等補貼政策的實施,我市杏樹產業雖有所發展,但繼續做大做強杏樹產業仍需解決一些瓶頸問題:一是產業本身投入大、產出周期長,市場價格不穩定,林農生產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二是杏樹品種較多,必須經過試驗栽培才能選擇適宜的好品種。三是由于近年來農村年輕勞動力多數出外打工,勞動力越來越少,致使勞動力價格越來越高,生產成本也大大增加。
2.4發展杏樹產業的建議
2.4.1、以生態治理和農民致富為目的發展杏樹產業
我縣總土地面積7635平方公里,其中中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總土地面積374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9.1%,涉及萬鎮、賀川、沙峁、馬鎮、花石崖、太和寨、喬岔灘、高家堡、欄桿堡、神木鎮(解家堡、永興、西溝)錦界等11個鎮辦。該區內有林地 1828995畝,其中有杏樹近30000畝,耕地1244301畝,建設用地57349.5畝,不可利用地93757.5畝,溝壑面積2531047.5畝,占總土地總面積 45%,屬于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政府要統籌考慮中南部地區的土地資源優勢,將生態治理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選擇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的紅梅杏、甘肅省臨夏區東鄉族自治縣唐汪大接杏、甘肅省敦煌市的李廣杏作為鮮食品種進行發展。選擇新疆伊犁的小白杏、榆陽區選育的凱特杏、優選一號、圍選一號及山杏等作為仁用杏及兼用品種進行發展。
2.4.2以示范引領為基礎調動農民發展杏樹產業的積極性
選擇條件優越的地段,按照“一鎮一品,一溝一品”的思路,建設一到兩個杏樹品種示范園,引進全國各地的優良品種進行示范推廣,加大宣傳力度,讓老百姓從心里上接受自發主動發展杏樹產業。
2.4.3以重點工程、龍頭企業為主體發展杏樹產業
由于發展經濟林產業具有投資高、風險大、見效慢等特點,起步發展杏樹產業必須以林業重點工程為帶動,在形成效益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逐漸形成規?;?、產業化的格局。一是將每年財政投資的重點生態綠化工程向中南部杏基地傾斜,集中人力財力為基地建設打好基礎。二是將基地、農戶、龍頭企業作為重點進行引導,使他們成為杏樹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三是實施大龍頭戰略,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帶動區域發展,摒棄小規模、小作坊的經營模式,推進杏樹產業向規?;?、集約化、工業化方向發展。
2.4.4以項目資金扶持為保障發展杏樹產業
一是將杏樹基地的建設與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相結合,集中資金優勢,拓展杏樹基地建設;二是出臺扶植政策,調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造林大戶的資金參與建設杏樹產業基地;三是積極爭取以工代賑、扶貧開發等相關領域資金,用于杏樹產業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