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項新的遺產類型,涉及多種學科及領域,體現了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效應,近年來在我國的研究熱度逐漸升溫,但是農業文化遺產涉及多種學科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仍不夠深入,而垛田作為我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一,位于我國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江蘇興化里下河腹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僅形成了垛田這種特有的土地利用方式,還形成了以垛田生產為基礎的漁業和船業等的文化結晶,獨具一格的垛田地貌與豐富的精神底蘊,不僅風景怡人,而且物產豐饒,有著極高的經濟、文化、審美價值。
【關鍵詞】:興化垛田,文化景觀,農業文化遺產,遺產保護
江蘇興化垛田是江蘇中部興化里下河水網地區獨有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與農業景觀,是一種高出水面1米乃至數米的臺狀高地,當地人民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網狀深溝或小河的泥土堆積成垛,垛上耕作,形成垛田,垛田地貌特殊,土壤肥沃,景色秀麗,至今已有 600 年左右的歷史。興化垛田的形成和變遷,也是對興化人民智慧的肯定及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見證。
在江蘇興化垛田的研究方面,目前,國內有關垛田的研究持續升溫,成為政府、學界日益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對垛田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把握,本文以垛田這個獨具特色的農業地區文化景觀作為研究實例,通過對垛田的自身地理特征及周圍人文環境等的走訪調查,結合相關文獻理論,對其進行整體的深入研究,對其文化景觀價值進行合理的梳理和研究,也為其他農業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提供經驗和參考。
興化垛田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水鄉特征十分明顯,與此相對應的是垛田景觀層次不僅限于春季,而且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狀況呈現多姿多彩的景象,整個興化垛田區域內田青水秀,蔬菜飄香,不僅如此,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得當地各種淡水魚蝦聚集,有“江北淡水產品博物館”之美譽。
垛田是一個和諧、科學的農耕系統,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產物,充分代表了中華農業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傳統哲學第一,因地制宜的耕作體系。垛田是一個農林漁的生態系統,垛田地下水上升濕潤的“濕陣”線,對池杉、水杉等耐濕樹木生長十分有利,在垛田上發展林業,優勢明顯。與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相比,林下種植蔬菜不僅經濟效益高,而且營養價值高。林下以蔬菜種植為主,垛田土壤肥沃,養分含量高,利于蔬菜生長;河溝內則發展漁業,通過放養魚苗,充分利用水資源。這樣形成了“垛-菜-林-漁”立體生態體系。
此外,垛田四周被水環繞,是一種典型的濕地生態農業景觀。與單一的陸地耕地相比,這種獨具特色的水陸結合的耕地形態對穩定區域氣候,調節局部氣候有顯著作用。一方面,垛田的水體通過水分蒸發作用增加垛田空氣濕度,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誘發降雨,另一方面,水體中生長的綠色植物和藻類及泥炭沼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累積并貯存碳的作用。
目前,依托垛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地先后建成萬畝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萬畝貢禾牌優質大米生產基地、萬畝雙低油菜生產基地、五千畝蔬菜生產基地、千畝蠶?;?,生態農業迅速崛起。當地還大力開展旅游觀光農業,舉辦“油菜花旅游節”等活動,各類鄉村旅游活動蓬勃發展,農家樂、休閑垂釣、夏賞荷花等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雖然垛田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較高的學術價值,但是除了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描寫與抒情中,學術界對其的專題關注和研究卻寥寥無幾,而隨著現代文明的日新月異的演進,垛田在地形地貌、傳統技術、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受到較大的沖擊,甚至有消亡的可能,再加上粗放的旅游業使得垛田商業化氣息也越來越重,對垛田的研究與保護的腳步必須要刻不容緩。
本文認為:作為一個典型農業社區,興化垛田文化景觀遺產的形成與發展,圍繞著垛田耕作及垛田發展演變的順利、有序進行,當地人發展出了一系列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了“時空”一體的文化結構,形成了精巧復雜的文化體系。為實現對興化垛田的保護,必須從根本入手,合理調研垛田情況,然后再配合以尊重其文化空間深層結構邏輯為前提的垛田保護與傳承工作,在尊重興化垛田文化傳統的前提下配合發展其他產業,以實現文化遺產的有效、可持續保護。
【參考文獻】:
[1] (民國) 李恭儉.續修興化縣志[M].卷三.民國33年鉛?。?5.
[2] 劉黎明.景觀規劃[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69.
[3] 神奇垛田編寫組.神奇垛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213.
作者簡介:楊壘(1993.1~),女,山東省聊城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級碩士,設計藝術學景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