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步道是一個公園或景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需要有交通通達作用,更需要能夠將各吸引物貫穿起來,從而滿足游憩者游覽、健身、親近自然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以閩清江濱休閑步道(二期)工程為例,從設計過程中淺析城市休閑步道的設計要點。
【關鍵詞】:休閑步道;景觀設計;室外環境
【前言】:休閑步道主要指位于自然的、歷史的景區或公園等戶外場所,沿途有重要景觀和資源,能提供戶外步行活動需求或景點間通達的步行道。因2016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各縣區開展生態公園的建設,閩清縣將閩清江濱休閑步道(二期)工程(以下稱二期步道)納入閩清生態公園中的重要部分進行建設,本文以二期步道為例,從設計的過程中體現城市休閑步道建設的要點。
1、設計背景
1.1規劃背景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規劃綠道系統和規劃綠地系統以及用地性質規劃,對城市的整體大局進行了解才能結合現有的以及規劃的交通、設施等進行合理的設計。通過二期步道將梅溪舊城(進城路)與梅溪新城(正在開發的新區)連接,并能串聯江濱休閑步道一期以及大王侖公園,最終與梅城鎮(現縣城中心)的綠道對接,形成圍繞城區的完整步道體系。
1.2自然資源背景
自然資源背景主要包括項目自然地理環境(地形、地勢、風力、植被情況等)、景點資源分布(城市綠地、文化遺跡等)、景觀視線(景點之間的空間關系)等。如二期步道依水而建,呈帶狀分布,固化駁岸阻礙水體與濱水空間聯系,現場植物單一,缺乏生態環境多樣性,但景觀視線開闊,江濱景觀優美。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分析,最大利用放大有利條件,提升改造不利條件。
2、設計原則
2.1 生態化原則
保證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以生態理念貫穿于整個設計。通過保護、利用現有水域、山體等自然資源,有效利用資金,實現生態可持續景觀設計。
2.2安全性原則
安全是所有設計及施工亙古不變的原則。步道二期作為水陸相接的城市濱水開放性綠地空間,安全性也是最重要的原則。主要包括了防洪安全和市民游玩安全兩項,了解河道常水位和洪水位,合理布置場地豎向。
2.3鄉土化原則
二期步道樹種上大多選擇鄉土樹種,并選擇透水性強、堅固耐用的材料,以此達到低維護、高利用的目的。
2.4 人性化原則
人是步道的使用者,是步道的主體,所有的功能和資源都要為人服務,交通安全且便捷,設施布置需合理。
2.5文化性原則
休閑步道不應只是一個交通或綠化休閑功能,更應該賦予它文化靈魂,去展示城市的風采。二期步道結合了閩清當地的文化,包括梅花文化、禮樂文化、瓷文化、橄欖文化、竹文化等,特別是瓷文化,由閩清本地工坊燒制,繪制出一幅《閩清山水畫卷》展示于步道中,打造出閩清獨有的休閑步道特色。
3、總體設計
休閑步道的總體設計應從步道的路線開始,項目根據設計背景及現狀將二期步道分為5公里主線與3公里支線,總長8公里,建設面積約11萬平米。主線主接原有綠道及規劃綠道,全程6米寬無障礙通道,支線主要連接各城市干道,寬度為2.5~4米。
3.1步道平面路線布局
1 趨向式(多適用于濱水步道空間及帶狀空間)受景點非均質分布的特點影響,休閑步道在平面上呈現趨向景點分布的形式。此類平面形式適用于地勢較平坦且水面形狀為帶狀的空間。
2 環繞式(多適用于山體步道空間)受到立地條件的限制,步道沿山體等高線呈類似螺旋狀攀升而到達景點的形式,呈現具有一定向心性的平面布局,形成不規則的螺旋狀。
3 自由式(多適用于高差較小的步道空間)不具備特定的向心性和趨向性,以景點為牽引,深入景區內部的道路。強調游憩要素,主要體驗游覽情趣,道路蜿蜒曲折,形式豐富多變。
3.2總體理念
休閑步道的設計理念直接影響整體的設計方向。如二期步道的設計定位為打造成城市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結合科技的“新”型休閑濱水游步道。主要體現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生活、新景觀五個方面。
3.2.1新材料——采用新型材料運用于設計中,如發泡板、透水瀝青、陶瓷透水磚、硅纖瓷瓷畫等,又能夠結合環保節能的特點;
3.2.2新理念——融入雨水花園、海綿城市的新理念,通過雨水截流、生態滯留池、垂直綠化、雨水循環系統建設,實現區域雨水徑流的生態凈化,并在濱河區域性種植垂直綠化,對新城建設的生態狀況進行修復和提升;
3.2.3新技術——運用新科技,實現整個步道的智能化系統,包含全線無線wifi的覆蓋、智能路燈、電子導頻系統、電子涂鴉、水文監控系統等,實現時代特色,完善提高整個步道品質;
3.2.4新生活——引入現有流行的共享單車并引入共享童車,主線的綠道循環,更方便于市民需求與交通,并設置多個運動場地,引入運動設施,實現全民健身環保的新生活;
3.2.5新景觀——加入植物園的特色,構建了11個植物專類科普園,提出“一路一樹,一樹一景”的新型景觀特色,形成以結合植物科普教育為原則的新景觀。
3.3設計分區
二期步道總體設計以“一軸、兩帶、六園區”的結構方式串聯而成,形成一條動態景觀帶。一軸貫穿兩帶,帶出六個分區——綠林翠野區、書香禮樂區、花海繽紛園、瓷都新韻園、新城印象區、十里梅香園,每個分區根據定位與特色進行合理設計。
3.3.1綠林翠野區——位于閩江邊,保護利用原有的橄欖林,增加一些其他種類樹木、構筑物等,形成以自然風貌為主體的休憩賞景區。
3.3.2書香禮樂區——濃重的學教區氣氛,再設置文泉書吧及竹園,更增添了許多文化與藝術氛圍。
3.3.3花海繽紛園——以花階、花海為特色,結合分級擋墻設置開花類植物園(紫薇園、桃花園、花海園、風鈴園、茉莉園等),打造花為核心的四季花海園。
3.3.4瓷都新韻園——該區域主要展示瓷都文化,臺階踢面的陶瓷碎片以及制瓷工藝的展示,從材料及小品鋪裝上去突顯瓷文化。
3.3.5 新城印象區——新城印象區位于高架橋下,是高速出口至閩清最優視線點,能夠很好的展示閩清的形象窗口。此區設置了梅花雕塑、噴泉、閩清勝跡圖瓷畫等,不僅展示了閩清“梅”文化、“瓷”文化等傳統文化,還展示了閩清的城市新風貌。
3.3.6十里梅香園——該區域位于自然生態景觀帶的西段,為帶狀濱水綠地。在河流兩岸種植白梅、紅梅、粉梅等,形成一定規模的梅花園。
3.4空間節奏
空間節奏,設計合理的人性化體驗過程,根據休閑步道類型及人流量設置吸引點的間隔距離,并通過休閑步道串聯景觀節點。如二期步道主線5公里共設置25個節點,平均每隔200米一個節點,而支線3公里共設置9個節點,平均每隔300米一個節點,公廁輻射范圍都在500米內,1公里內至少有一個與城市干道連接的出入口,根據環境、交通、人流做一個合理的設置。
3.5細節設計
步道設計應首先從功能上合理后,再由細節上優化,重視處理技術與方法,加強整體步道品質。
3.5.1風格——設計風格必須統一,才能呈現舒適整體的效果。不僅是設計范圍內之間的統一,還必須與周邊環境協調。二期步道中統一采用現在自然風格。無論從材質、形式還是色彩的選擇上更多往生態自然靠攏。
3.5.2 材質——材料紋理采用天然材質能形成自然生態,堅固渾厚的感覺;采用現代景觀鋪地宜營造整潔明快的感覺。而因材質的不同產生的粗糙、光滑、冰冷、堅硬等的感官差異,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應根據所要傳達的設計意圖等去選擇材質。二期步道更多采用自然石材及木材,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更容易使人親近。
3.5.3色彩——色彩更多作用于人的視覺感官,通常色彩應與環境協調,講究對比中求協調,協調中尋對比,形成主從色調,達到或寧靜或熱烈或生態的種種效果。在需要突出強調的空間可以豐富鋪裝的色彩變化。
3.5.4尺寸——尺寸也是空間視覺的把握。大尺寸的鋪裝材料容易產生寬敞的空間感受;中小尺寸的鋪裝材料容易產生緊縮的空間感受,應該根據空間需要調整材料、構筑物等尺寸。
結語
二期步道是以“人、城市、生態、文化”多元共生為理念,形成兼具生態、休閑、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生態休閑步道。通過設計解析實現休閑步道的主要功能,包含交通通達、生態修復、游憩休閑等,同時還能夠進行文化體現、科普教育、體驗健身等。最終形成集生態、生產與生活休閑功能相結合的綠色開敞空間網絡,實現城鄉綠地資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參考文獻】:
[1] 許大為, 李萍. 淺談細節在景觀設計中的必要性[J]. 山西建筑, 2011, 37(1):3-4.
[2] 蘇冠華. 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系統設計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5.
[3] 卜文娟, 陸諍嵐. 濕地公園游步道設計的探討——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 人文地理, 2009(4):110-114.
[4] 李昌浩. 綠色通道(Greenway)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 南京林業大學, 2005.
作者簡介:
胡燕玲(1984-),女,漢族,籍貫:福建福州人,浙江工商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福建西典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中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