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健基
【摘 要】:園林,是一個城市經濟水平和文化底蘊的“窗口型”建筑,而且對于城市中大多數普通民眾而言,園林的景觀價值甚至超過了其實用價值。在園林設計及后期建設中,就必須將主體建筑與周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的景觀進行設計。植物從古至今都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素材和景觀構成的主要基礎。然而,如何應用植物造景,才能與園林整體建筑相得益彰,使游覽者從園林景觀中獲得雙重的審美享受,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話題。
【關鍵詞】:植物造景;景觀;設計;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城市中,種種現代化的設施和便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繁華的都市,通常與快節奏的生活和較大的工作壓力聯翩而至。此時,人們自然會希圖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一種放松、閑適和愉悅。所以,現代城市中的園林建筑設計,不能只考慮其實用性,同時也必須考慮其景觀性。
1、植物造景的設計基礎
植物造景,簡單說就是運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結合考慮各種生態作用,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美感,來創造出與周邊環境相統一、相協調的藝術空間。在設計實踐中,植物造景有多種類型和配置原則,而設計就是要根據項目實際靈活地選取和運用這些類型和配置原則。
1.1.植物造景主要類型
一般說來,植物造景有三種類型,即規則式造景,自然式造景和混合式造景。規則式造景多為幾何圖案形式.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中軸線,景物呈對稱或擬對稱布置,樹木配置以等距離行列式、對稱式為主,樹木修剪整形;花卉布置以圖案式立體花壇、模紋花壇和連續花壇群為主。規則式植物造景形式體現一種整齊、開朗,莊重的氣氛。自然式造景為不規則、風景林式,植物配置力求反映自然植物的高度錯落之感,樹木與花卉栽植不追求行列或等距,多用于表現自然、生動、活潑的氣氛。混合式造景是規則式造景與自然式造景的結合,形式富于變化,在景觀設計中最為常用。
1.2.植物造景的配置形式
植物造景的配置形式可分規則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兩大類。規則式配置是指選擇規格一致、枝繁葉茂的樹種,配置成整齊對稱的幾何圖形的配置方式,具體配置形式包括對植和行植。其中,對植又分為對稱對植和非對稱對植,區別在于所選用的樹木在品種、數量、規格上是否一致。自然式配置,多選擇樹形或樹體的其他部分美觀或奇特的品種,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進行配置,具體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叢植、雙植、群植等。
1.3.植物造景的觀賞特性
植物種類有很多種,它們的觀賞特性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對植物的觀賞是春觀花、夏觀葉、秋觀實、冬觀枝。當然,植物的觀賞特性并不是絕對的,植物所形成的景觀是動態景觀,所以植物的配置就需要考慮四季有景可賞。設計師要將相同季節不同季相的、不同季節不同季相的、花期不同的、觀賞特點不同的這些植物,進行合現、有序的配置。總而言之,在植物景觀中,其觀賞特性就體現在花、葉、果、枝中。此外,植物景觀的觀賞性還體現在與其他要素融合形成的整體景觀中,一枝紅杏出墻來,既要有墻,也要有墻頭紅杏,才能引起觀賞者對滿園春色的遐思。
2、園林設計中植物造景的種植要點
將植物造景落到實處,除了設計師的匠心巧思外,對植物的種植與養護也十分重要,離開了種植與養護,再精確的造景設計也是紙上談兵,鏡花水月,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就必須考慮植物的種植與養護的問題。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兩點:
2.1.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所謂因地制宜,是指要選擇適合的植物品種,除了要考慮氣候的因素以外,還要對土質情況和空氣情況進行了解,如有些地方的土質的鹽堿度很高,就要種植耐鹽堿的植物;有的地方污染較嚴重,就要選擇對這種污染有凈化作用,并適宜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植物。在植物的選擇和種植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科學原則,即充分考量物種的生態位特性,合理配置植物種類,使不同高度、顏色和季相的植物既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又避免直接性的競爭,既不浪費資源,又能形成賞心悅目的景觀,在設計時就應力求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
2.2.與設計要素相互融合
所謂與設計要素相互融合,是指植物造景不能只考慮植物本身,尤其是在城市景觀設計時,植物景觀只是設計要素之一,而且通常情況植物并不是主體景觀,而只是“配景”,因而在植物造景的設計和施工中,就必須充分與其他設計要素相互融合。植物造景的主要價值在于觀賞,實用價值相對較低,因而不能使植物影響其他設計要素的實用功能。
3、園林設計中植物造景案例分析
某園林坐落于城市的居民區中央,園林正門位于西北方向,建筑的西面南面均為居民區,交通便利。觀客從園林正門進入,兩邊還設有一個常規展區。其中建筑為兩個梯形的疊加。幾何圖形的設計不但實用,而且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更為重要的是建筑景觀與整體景觀相得益彰。
物造景設計景觀整體被四條馬路環繞,呈現一個直角梯形,中間是一個現代抽象派帆船的造型,通過景觀設計與植物造型的設計,以一個環湖式的通道設計,有一種江河入海的意境,共有四個主要的觀賞景點,包括:一是園林主入口景點,二是步行道觀賞景點,三是樹池觀賞景點,最后是汀步觀賞景點。主入口處采用低矮落葉灌木和常綠球形植物,形態相異并具觀賞性的植物景觀,曲折的石子小徑搭配高低層次錯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石子間間或有小植物點綴其間,兩邊是低低的小灌木要,由近及遠,植物造景讓視野隨著設計師的設計逐步走遠,延伸開去,讓人有一種曲徑通幽,豁然而開的感覺。
園林入口前的步道最宜設計為蜿蜒曲折的小徑,而不是寬敞的大道,世之奇偉、瑰麗、非常之觀,多在險遠,觀客從小徑進入園林,會無意中增加對展覽內容的期待,因為小徑更能激發人的探求欲。但是,也必須考慮,園林不是為一人而建,所以主出入口前必須是一片通途,為了彌補這一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落差,所以設計了次出入口,并將其與街道以汀步相連。
結論
園林景觀植物造景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功能與景觀緊密結合及其使用便利性。整個設計使建筑植被與周邊環境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它的獨特。以生態手法營造自然質樸的氛圍,人們通過小徑穿行其中,體味自然的純美感受。通過植物造景的連續性來加強地塊之間的整體統一。植物配景的運用要注意與主體建筑以及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體現主體建筑的風格,做到不突兀,不類似,以完美的植物造景來提升現代建筑品味和層次,真正做到景觀設計與主體建筑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吳良輔.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萊斯辛斯基.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