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油茶是三江縣經濟林支柱產業之一,三江縣作為全國油茶重點生產縣,目前油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處于廣西第一,全國排在前列。三江縣現有油茶林面積61.2萬畝,是一個覆蓋廣、受益面寬的農村古老基礎產業,油茶也是三江人民群眾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同時還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為了豐富三江縣油茶良種資源,促進該縣油茶良種不斷地更新換代,確保油茶生產高產高效,三江縣于2012年5月采取高位嫁接換冠方式引種多個省級以上認定的油茶良種,經過多年的撫育管理和跟蹤觀察,統計并對比不同油茶良種的生長勢、抗病蟲性能、果油率以及畝產量等,為適宜三江縣發展的油茶良種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三江縣;油茶良種;引種試驗;研究價值;
三江縣被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但由于諸多的原因,三江縣油茶良種率不足10%,80%以上為低產林,2001~2010年年均畝產油不足5公斤,導致油茶林的效益一直不高。為改變三江油茶低產低效狀況,針對油茶產業的科技需求,在自治區科技廳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1月立項開展“油茶優質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示范”的研究工作,貫徹相關技術標準3項,建立油茶優質高產栽培示范林4635畝,嫁接換冠改造試驗示范林213畝,撫育施肥改造示范林5530畝,建立油茶低產林綜合撫育改造核心示范區1個,面積1210畝,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三江縣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夏涼冬暖、熱量充沛,是油茶種植氣候的佳選。本文只闡述嫁接換冠引種試驗研究初步結果。
1. 油茶嫁接換冠引種試驗
采用通過國家或自治區審(認)定的優良品種無性系穗條,選擇林齡在15年~30年,林相整齊,植株生長較旺盛,常年畝產茶油5kg左右的小果油茶林進行高位嫁接換優。嫁接方法采用拉皮切接法。嫁接后樹體管理:嫁接后于9月中旬以后天氣變涼就可以斷第一次砧木,留樁約30公分(嫁接口以上),樁上適當留些營養枝,待次年2~3月斷完樁,斷口盡量平嫁接部位,斷口用植物傷涂劑涂抹。嫁接后注意觀察部分抽芽快的,待芽頂薄膜罩時應劃開薄膜罩,解罩在次年開春大部分發芽后解罩。到5~6月看抽梢情況適時解綁及綁扶并及時抹除砧木萌芽。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油茶品種抗病蟲性能檢測情況
根據不同油茶品種抗病蟲性能的檢測結果顯示,華碩、岑軟2號、桂普101以及岑軟24號等油茶品種的抗病蟲性性能總體是不錯的,只有岑軟11號抗病性差。
2.2不同油茶品種果油率統計情況
根據不同油茶品種果油率統計顯示,湘林4號的果油率最高,為9.21%;最低的是岑軟2號,為4.56%;其他品種的果油率比較接近。
2.3不同油茶品種通過嫁接換冠改造后平均畝產量統計情況
根據不同油茶品種嫁接換冠改造后平均畝產量統計顯示,平均畝產量最高的岑軟11號,其次是華碩和桂普32號,最低的是湘林XLC15。
3.結論
三江縣作為廣西油茶種植的重點區域,針對油茶良種引種試驗是十分關注且重視的,三江縣于2012年5月采取高位嫁接換冠方式引種多個省級以上認定的油茶良種,經過多年的撫育管理和跟蹤觀察,統計并對比不同油茶良種的抗病蟲性能、果油率以及畝產量等,可根據本次試驗檢測及統計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為適宜三江縣發展的油茶良種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彭邵鋒,陸佳,陳永忠,陳隆升,王瑞,王湘南,馬力. 油茶品種資源現狀與良種篩選技術[J]. 經濟林研究,2012,30(04):174-179.
[2]劉凌,澤桑梓,季梅,閆爭亮,周楠,陳福. 中國油茶林害蟲和螨類及其天敵研究綜述[J]. 西部林業科學,2013,42(01):96-104.
[3]孔文娟,劉學錄,姚小華,王開良,任華東,曹永慶. 4個油茶物種的光合特性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01):16-22.
[4]王斌,王開良,童杰潔,姚小華. 我國油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林業科技開發,2011,25(02):11-15.
[5]鄭道君,潘孝忠,張冬明,謝良商,曾建華,張治禮,葉航. 海南油茶資源調查與分析[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31(01):130-135+169.
作者簡介:侯立英,1973.2,漢族,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油茶良種繁育、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