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墨江縣新撫鎮脫貧攻堅工作實際為例,通過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起到哪些促進作用和如何起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生態補償;促力。
1、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新撫。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城鄉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組織形式,對加快新撫鎮城鄉建設、提高綜合競爭力、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和全鎮人民脫貧摘帽具有重要的意義。
2、生態文明建設對脫貧攻堅的促進作用
2.1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
近些年來,新撫鎮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扶貧先扶智”,脫貧致富不僅是經濟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物質和意識形態的雙重保障,才能正真意義上做到脫貧致富。
2.2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提升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
搞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既為改善廣大農民群眾居住和出行環境提供條件,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良好的環境衛生基礎,對于保護勞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質量,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是惠及廣大農牧民群眾的一件大實事。新撫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村內道路硬化等工程,全面解決農村居民住房、出行、用水和用電問題。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疏浚坑塘河道,改造,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水庫建設,合理利用秸稈、養殖糞便等生態資源,加強對村域的規劃管理,保持村莊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推進農村清潔工程,推動農村家庭改廁,建設村莊公共活動場所,推進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建設,整體帶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2.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形式
一是新撫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綠色、生態、安全、優質”的發展思路來推廣現代農業,建設高產穩產樣板基地,確保糧食產量穩中有升,2017年全鎮共兌現農業補貼資金397.99萬元。加大林政管理力度,有效遏制亂砍濫伐現象,嚴格報批征占用林地手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兌現生態效益補助資金17.73萬元,切實管護好生態公益林。緊緊圍繞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實驗示范區建設的機遇,抓住生態和氣候優勢,積極建設生態茶園、咖啡園,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砂仁茯苓、八角、重樓、草果、金銀花、三七等經濟作物,實現林下經濟綜合產值1600余萬元。二是通過生態公益性崗位得到穩定的工資性收入。設立生態管護員工作崗位,以森林管護為重點,讓能勝任崗位要求的貧困人口參加生態管護工作,實現家門口脫貧,在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
3、如何更好地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對脫貧攻堅的促進作用
3.1明確責任,全力推進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城鄉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組織形式,對加快全鎮城鄉建設、提高我鎮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作為抓發展的重點來抓,做到三保證,保證工作力量、保證工作經費、保證依法實施。要認真研究生態環境建設在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應發揮的作用,及時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美化人居環境
鎮黨委政府要準確把握生態環境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機結合,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當地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做到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嚴格把關。認真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產業建設、危房改造、公廁建設、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人畜共居改造、示范點建設、村級衛生室建設、行政村籃球場建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等十項重點工作。加強集鎮環境衛生整治,按照加大集鎮建成區綠化力度,開展綠化、亮化、潔化、硬化、美化工程。
3.3在全鎮深入推進以大氣、水、土壤為重點的污染防治工作
加強水源保護,不斷提高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大力開展 “潔凈水”行動,全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認真規劃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強生態文明細胞建設,積極創建市級生態鄉鎮,實施新村綠化;加強貧困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加大農產品產地重金屬防治力度,開展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廢舊農膜循環利用, 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對每個居民點開展以臟亂差治理、養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的環境突出問題整治,推進改廁、改圈 (舍)、改灶、改院和治棄、治污、治理亂搭亂建。
3.4狠抓落實,有序推進防災減災避災工作
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態體系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及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結合新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 開展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和避災移民搬遷。加大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強化地質災害隱患治 理,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建設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 預警體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蟲害防治和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力度,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4).
[3]李明明.生態文明倫理觀及其當代價值[J].懷化學院學報,2010(3).作者:丁立昊 張宇 單位:鄭州外國語學校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趙紅軍;女; 云南墨江人; 助理工程師; 從事農村能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