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
盡管按照河流學的界定,洱海充其量是一個高原湖泊。然而,在大理人的心目中,洱海豈止是一泓悠悠流淌的湖水。
她是大理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源
千百年來,洱海毫不吝嗇地傾其所有,饋贈給仰賴她過活的人們,不僅為他們源源不斷地供應飲用水源,默默地灌溉湖濱的萬畝良田,還慷慨地奉獻出棲生于她的水族,滋補了一代又一代的大理人。
她是大理人的生活大舞臺
與洱海朝夕相伴,是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說,洱海就是上帝贈予大理人的那只圣杯,人們從中飲入的是生活。平日里,人們或在湖中采菱角、摘海菜、撒魚網;或在沙灘上漫步、駐足,觀看湖中的乾坤變化……她無時無刻在激發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記錄人們勤勞奮斗的足跡,定格人們精彩生活的風景。
她是大理馳名于世的美好憑借
洱海和蒼山構成的壯麗山水畫卷,猶如天堂的翻版。大理人在這個美麗的空間里盡情地揮灑智慧和才情,創造出很多恢弘的詩篇,震古爍今,引世人趨之若騖。人們來了,或泛舟湖上欣賞天上舒卷自由的行云和璀璨紛呈的日月星漢;或停駐沙灘感受海風拂面的清爽,諦聽海水蕩漾的輕吟,暢想故國的風云掌故,沉醉在美麗的湖色里,體驗大理的極樂,享受人生的幸福。
她是一部流動的史書,孕育了璀璨的洱海文明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稻作文化,媲美中原文明;據史載,從漢代開始,洱海還一度成為了庇護本地人的天然屏障。她阻擋過漢武帝西擴的野心和腳步,演繹出“漢習樓船”的歷史傳奇;她成功地粉碎了大唐遠征軍的金戈鐵馬,在祖國的邊疆豎立起一座德化的豐碑,見證了南詔的戰爭與和平……她親歷過妙香佛國的繁榮盛景,目睹過大理國的風流興衰,見證了白州發展的日新月異,以及大理兒女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點滴努力。
她是一片充滿故事的海洋,是締造民族文化的搖籃
藝術源于生活,熱愛生活的大理人在洱海里發酵出了不計其數的民族民間故事。譬如,望夫云、公主的眼淚、杜朝選斬蟒,等等。這些婦孺皆知的故事,不斷啟迪著大理人的心智,豐富著白族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民族文化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最原始卻也最強韌的動力,在實現民族文化永續傳承方面可謂居功至偉。
她是大理人與神靈溝通的靈媒
人們在洱海里討生活,洱海從來沒有讓勤勞的人們失望。在人們看來,洱海就是獲得幸福生活的福地。因此,在眾神棲息的這方水土上,人們還賦予她與神靈溝通的使命。湖濱的很多村莊每年會定期舉行祭海會,在海邊虔誠地禱頌經文,感謝海神和飄海觀音賜給的吉祥,祈求他們繼續保佑人間清吉平安、魚蝦滿倉。
她是一部閃耀著精微智慧的生命哲學,暗藏了大理人的處世秘籍
臨水的生活,讓大理人深受洱海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塑造出了一套適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似水的生活哲學。譬如,從洱海收納百川的巍巍氣勢中,人們感悟到了虛懷若谷精神的包容魅力;從洱海水浪打浪浪浪騰飛的壯觀景象中,人們體會到“赫拉克利特河流理論”所暗藏的變化發展的哲理,明白所謂“機者如神,難遇易失”的意義,從而格外地珍惜每一次機會;從洱海無私饋贈給人們的水產和水電中,人們參悟到了奉獻的意義;從洱海水的淺吟低唱中,人們證悟到了善于聆聽的可貴和美好……
她是一本流淌著無盡鄉愁的詩集,是游子們魂牽夢繞的所系
漂泊異鄉的大理游子對故鄉的思念,就像洱海水一樣,無日不悠悠。洱海作為故鄉風物的具像代表,常入到游子的夢中,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和心靈安慰劑。由此還催生出來很多游子抒懷鄉愁的經典文字,成了大理文化史中的一道別致的風景。
……
總之,洱海不止是一個淡水湖,而是包羅萬象的。她的秀美顏值,讓大理風情萬種;她孕育的厚重文化,讓大理熠熠生輝;她蘊藏的豐富物產,讓大理人生活無憂;她潛藏的隱喻,讓大理人不論在哪里都心有所系……不管是粵若稽古從歷史中尋找淵源,還是考察當下生活的現實,它們都在昭示:洱海已經與大理締結成為生死相依的生命共同體。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洱海的命運正面臨嚴峻地挑戰。近些年來,關于洱海環境遭受破壞的消息總是不絕于耳,比如,情人湖被野蠻填埋,水葫蘆時不時泛濫,灘涂濕地被加速蠶食,優美的湖灣被密密麻麻的房屋侵占……無數事件表明,洱海現在的處境,可能比隱藏在其深處的暗流更加地湍急洶涌,更加地黑暗重重,更加地險象環生。這些壞消息牽動著每一個與洱海共命運的大理人,讓人們憂心忡忡,心頭有如喪考妣之痛。那該如何是好呢?拯救洱海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全民立即行動起來,為保衛洱海而戰。一方面,要讓大家從思想意識上高度認識到洱海的內涵,以及其攸關大理前途命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動員各方力量,從細微處著手,身體力行地投入到洱海保衛戰中來。
畢竟,保護洱海,就是保護大理人的生命源;留住洱海,就是留住大理人的鄉愁。心有所依,大理人才能有持續的內生力量去建設美好的家園,創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