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漠化是“石質荒漠化”的簡稱,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衰退或喪失,地表呈現巖石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田陽縣;沙漠化; 影響
1引言
田陽縣石山區十九世紀以來群眾生活燃料主要是薪材,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大量的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大面積的陡坡開墾,造成地表裸露,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積也在不斷加深和發展。石山區荒漠越來越嚴重,植被減少,不能涵養水源,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石山區群眾的人畜飲水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因此,田陽縣林業局經過實地調查,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以及封山育林綜合治理,制定出符合石漠化地區造林的樹種和治理方法,通過十幾年實踐,石漠化地區基本得到治理。
2田陽縣基本情況
2.1自然條件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東接田東縣,西毗百色市右江區,南鄰德??h,北屏巴馬瑤族自治縣,縣境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117公里??h境內有平原臺地、丘陵、山地三種地形,整個地貌為中間低、南北髙、東西狹、南北寬。北部為土山區砂頁巖,南部石山區為喀斯特溶巖地貌,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土壤大多數由石灰風化而成的棕色石灰土,屬中性微堿性,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低,土壤結構松散,土層淺薄,易受雨水沖刷,保水保肥能力差。
3石漠化成因
3.1自然因素
3.1.1.氣候條件的影響:田陽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夏熱冬暖 ,無霜期長,雨量偏少,蒸發量大,春旱時間長,干濕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8-22℃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9.2℃,極端最低氣溫-1.2℃。年均降雨量1100-1350毫米之間,且80%的雨量集中在5-9月份。這兩種因素往往導致土質疏松。暴雨來臨時,強度大,沖涮力強,易蝕的土壤往往被沖走,只剩下光禿的基巖。
3.1.2.地質條件的影響。田陽縣南部石山區屬石灰巖地區,成土母質多為砂頁巖、石灰巖、花崗巖、紫色巖,這些巖層風化形成的土壤,土質疏松,保水率差,退水即散,易蝕易沖,尤以花崗巖、砂頁巖發育風化成的紅壤,結構松散,抗蝕力差,在高溫多雨作用下,容易產生沙粒化,在水力沖刷下,極易產生水土流失,陡坡地則易發生溝蝕崩崗。
3.1.3.植被影響。植被覆蓋率低是產生水土流失進而出現土地石漠化的重要因素。
3.2人為因素
3.2.1.亂砍濫伐森林。解放以來,田陽縣森林資源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1958年大煉鋼鐵,嚴重的亂砍濫伐;1990年起田陽縣大力發展甘蔗產業,農民單純的為了追求甘蔗的生產量來提高經濟收入,過度毀林開墾,南部石山區的植被再次遭受嚴重破壞,石漠化區域不斷擴大。
3.2.2過度使用薪柴為生活燃料。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以及科學技術落后,人們的生活主要靠砍柴生火做飯,石山植被過度采伐難以恢復,一旦降雨徑流發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石巖裸出。
3.2.3開礦、采石、筑路,濫采亂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開礦、采石、筑路、建廠、搞開發區等基建工程逐年增多,群眾亂采礦等等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很嚴重。
4石漠化治理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4.1石漠化治理指導思想
中央對林業生態治理非常重視,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
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田陽縣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以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石山地區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群眾的生產生活為主導,以造林育林發展森林資源,保護、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覆蓋為主要手段,以重點地區治理和開發為突破口,把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處理好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促進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植樹造林,適地適樹;發展沼氣池建設,鞏固石山造林綠化;封山育林,綜合治理;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全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步伐。
4.2基本原則。堅持統一規劃、全面治理,先急后緩,分期實施,重點突破的原則。堅持“封育”、“植樹”、“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對輕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潛在危險很大的土地采取封育措施;對嚴重石漠化的土地實施治理措施。對已經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采取保護措施。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根據不同的地塊,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封補結合,喬灌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治理進程,嚴格項目管理,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資金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的統一。
5 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模式
5.1 荒漠地造林治理
5.1.1造林樹種的選擇
根據適地適樹,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田陽縣經過多年的實踐,選出了即適合石山區,又有良好的經濟價值的樹種:吊絲竹、雜交竹、雜條木、砍頭樹、蘇木、馬尾松、香椿和柏樹等等。
5.2 封山育林綜合治理
田陽縣石漠化治理措施封山育林工作從2001年開始實施。實施地點選擇在居民點周圍石山封育、鄉道石山兩旁可視一面坡封育,縣道石山兩旁可視一面坡封育,省道石山兩旁可視一面坡封育等。
5.2.1全封措施
全封就是在石漠化地點環境比較惡劣,坡度陡峭,造林難度大的區域進行全封五年,與當地群眾簽訂管護協議,聘請專職護林員,建立封山育林標牌,村規民約,禁止人畜進行踐踏。
5.2.2半封半造林措施
半封半造措施是石漠化治理區立地條件惡劣,上半坡度陡,山腳亦可造林,需經過補植補造才能達到封山育林成效。
5.3沼氣池建設
石漠化治理與發展沼氣池建設息息相關,要做好封山育林,首先要解決石山區群眾的生活燃料問題。南部石山區人口有17.4萬人,按每人每天平均用燃料0.5斤,那么每天消耗薪材87000斤,相當于每天砍伐20-30畝的石山灌木林。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加快荒漠化的進程。為做好石漠化封山育林工作,又要解決群眾生活燃料問題,田陽縣于1990年開始在南部石山區大力發展沼氣池建設,到現在已建成沼氣池32581座。
6石漠化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6.1生態效益 田陽縣石漠化綜合治理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從1999年二類調查成果到2016年數據更新相比,林地面積發生了巨大變化:林業用地增長:70481.2公頃,有林地面積增長5725.44公頃,灌木林地增長61180.91公頃。2001至2016年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區完成封山育林19185.1公頃,人工造林3477.5公頃。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二類調查的35.65%到2016年數據變更增加25.15個百分點,進一步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改善了生態環境,涵養了水源,有效遏制了石漠化進一步蔓延的同時,緩解了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6.2 經濟效益
6.2.1 竹子造林1999-2002年我縣在石漠化治理中,經過對五村鄉大路村竹子的考察和走訪當地群眾,決定在石山地區進行推廣竹子造林,并得到廣大石山地區群眾的認可和實施;
6.2.2 蘇木造林2002年,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考慮到石山群眾的經濟收入問題,縣領導、縣林業局領導以及林業專家通過認真考察評定,決定在南部石山區試點種植適合當地的樹種——蘇木,到2006年開始大力發展蘇木造林,全縣現有蘇木面積683公頃,7年后每公頃可產蘇木藥材6噸,總產量為4098噸,產值為2049萬元;
6.2.3馬尾松造林 從2002年到2016年,經過10多年的實踐,結合退耕還林造林、珠防林造林、石漠化造林等工作在南部石山區選擇馬尾松樹種造林974.07公頃,目前,長勢良好,林相整齊。其中,2010年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在坡洪鎮新屯村布堯屯種植馬尾松30公頃,目前長勢優良,7年樹齡高達7.5米,平均胸徑6.5厘米。
6.2.4柏樹造林
2008至2016年度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我縣開始在巴別鄉和坡洪鎮試種柏樹1050.1公頃。其中,2015年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在巴別鄉安寧村多六屯種植的柏樹143公頃,目前長勢優良,2年樹齡平均高達2.8米。
6.2.5 封山育林
2008至2016年度的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區完成封山育林20412.17公頃。植被覆蓋率增加7.1個百分點,進一步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改善了生態環境,涵養了水源,有效遏制了石漠化進一步蔓延的同時,緩解了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題。
6.2.5社會效益
石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因林草植被喪失、土地石漠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得到控制,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改善了巖溶地區生態狀況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保障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社會效益明顯。
7. 石漠化治理對策與建議
一是加強對治理工作的領導;二是加大投入,全面實施綜合治理;三是科技支撐,努力提高治理成效;四是整合項目,進一步加快治理步伐;五是關注民生,努力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應加大整體研究與管理工作力度,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合理使用綜合化治理方式進行研究與協調,總結豐富經驗,利用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方法提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在項目中還需關注民生與人本化發展,創建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確保每項工作都能滿足當前的時代發展需求。
參考資料:
[1]劉旭, 徐興利. 淺談石漠化治理對策及造林措施[J]. 中國林業產業, 2016(8).
[2]藍家程, 肖時珍, 楊龍,等. 石漠化治理對巖溶作用強度的影響及其碳匯效應[J]. 水土保持學報, 2016, 30(3):244-249.
[3]黃信. 中國脫貧攻堅中石漠化治理的對策研究[J]. 改革與戰略, 2017(2):71-75.
[4]張信寶. 貴州石漠化治理的歷程、成效、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 中國巖溶, 2016, 35(5):497-502.
作者簡介:岑美紅(1965年-),女,廣西田陽縣人,大專,中級工程師,工作研究方向是營造林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