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峰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類,并分為地質災害、資源毀損等4個方面,綜合分析了各問題的危害,為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非金屬;地質環境問題;分類
1 前言
長期以來,由于非金屬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發了各種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隨著社會經濟對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需求和消耗日益增大,大范圍、高強度度的礦業活動,將使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的演變愈來愈烈,引發的地質環境地質問題也日益突出。
2 非金屬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2.1非金屬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類
國內不少學者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均作了不同的類型劃分[1,2],本文參考前人研究分類成果,將非金屬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分為4類:地質災害、資源毀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和環境污染[3],見表1。
2.2 地質災害
2.2.1崩塌和滑坡
非金屬礦山中人為擾動的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尤其在露采場邊幫處置不當造成的邊幫、采空區塌陷引起地表陡坡失穩、固體廢棄物堆放不當引起的堆積等均會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2.2.2泥石流
由于人為介入和采礦擾動,露天礦山,因滑坡、山體崩塌而形成的泥石流,沖進露天礦坑,會造成重大損失;另外崩落法開采的地下礦山,當崩落范圍貫通地表時,地表泥石和水極易從崩落通道涌入地下采場作業面而形成泥石流。
2.2.3地面塌陷、地裂縫
我國非金屬礦山亂采濫挖在礦山周邊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區,成為導致地面塌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局部區域還發育伴生的地裂縫。
2.3 資源損毀
2.3.1土地資源壓占和破壞
非金屬礦山采礦活動侵占和破壞大量的土地,其中包括采礦活動所占用的土地,為采礦服務的交通設施所占用的土地,采礦生產過程中堆放大量固體廢物所占用的土地。
2.3.2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多出現在坡度為15~30°的丘臺斜坡上,誘發非色金屬礦山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1)礦區的施工便道、臨時工程等將占壓部分土地和地表植被,使局部地區降低或喪失水土保持功能;(2)非金屬礦山新建工程致使土地暴露面增大,防護工程尚未形成前,將加劇水土流失。
2.3.3水資源的浪費與破壞
礦業活動對水資源的破壞包括地下水疏干、區域水均衡破壞、水資源量減少等。礦山在建設、采礦過程中的強制性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區上部塌陷開裂使地下水、地表水滲漏,嚴重破壞了水資源的均衡和補徑排條件,導致礦區及周圍地下水位下降、泉流量下降甚至干枯。抽排的地下水除少量綜合利用外,其余就地排放,造成地下水資源的大量浪費。
2.3.4植被破壞與生態環境的惡化
非金屬礦山開采剝離和采礦廢石、廢渣等廢棄物產生,在壓占土地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另外,固體廢棄物(尾礦、廢石等)的堆放和塌陷地,毀壞了原生植被,使其覆蓋率降低且種類減少或永遠消失,使得礦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3.5礦產資源浪費與破壞
由于中小礦山企業采礦技術、工藝設備落后,亂采濫挖、采厚棄薄等掠奪式開發,導致礦石回采率低,共生、伴生組分未利用或利用率低的礦產資源浪費嚴重。
2.4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2.4.1采空塌陷破壞
在地下開采中,大量的礦石從地下被采挖出來,形成的地下空間坍塌,因而容易形成地表塌陷坑、裂縫。
2.4.2露天開采產生礦坑、挖損
挖損是露天礦開采破壞土地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露天采礦必須砍伐植物和剝離礦產資源上的覆蓋層(包括巖石和土壤),礦石采完后形成的采礦廢棄地往往形成深坑,或常年積水,或形成濕地。
2.4.3排土場和固體廢棄物堆砌
露天采礦剝離的表層土堆積形成外排土場,以及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破壞、壓占了土地,廢石堆等廢棄物堆積成山,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改變了礦山的原有地形和地貌。
2.4.4人文景觀、地質遺跡的破壞
在非金屬礦山露天開采過程,會破壞人文景觀、地質遺跡等資源,尤其是沿路開采的許多小的建材礦山,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非常嚴重。地下開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直接或間接威脅著名勝古跡。
2.5 環境污染
2.5.1水污染
水污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礦山附近地表水體,常常作為廢水、廢渣的排放場所,成為納污水體,而遭受污染。礦井水及選冶水等除部分用作農灌外,其余大多直接排向附近河流或塌陷區,使礦區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5.2土壤污染
礦山廢水經雨水長期淋濾,滲瀝出含污染物的酸性廢水,外排后聚集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pH值,明顯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破壞農田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5.3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了嚴重污染。廢渣、尾砂的長期堆放,以及大量的含有硫化物和多種有害化合物的廢巖經雨水的淋溶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土壤,或通過入滲污染地下水。還有些廢石土含有害物質,如開采黑色頁巖礦床時,由于圍巖和夾石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會產生放射性污染。
3 結論和建議
本文總結了非金屬礦山常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并合理分為4個大類,具體分析了各類問題的危害。本文建議管理部門應該加強有關查處、評價、立法等方面的工作,督促非金屬礦山企業盡快實施恢復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武強, 陳奇.礦山環境問題誘發的環境效應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8,5(10):81–85.
[2]徐友寧,袁漢春,何芳等.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地質通報,2003,22(10):829–831.
[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3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