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玉良(1895—1977),民國初年留學法國、意大利,是我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畫家、雕塑家。作為我國現代繪畫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無論是在藝術理論創新還是藝術實踐方面,在中國現當代繪畫史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長達四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潘玉良始終潛心鉆研,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藝術風格幾經轉變,起初以寫實油畫為主,后來她把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構圖法則融入了油畫創作,再到后來把西方繪畫中的造型方法、背景處理方法、西畫色彩引入中國傳統繪畫。潘玉良的人生經歷、作品特色風格的轉變過程、油畫的民族化表現及藝術創作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影響潘玉良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
1.1坎坷的人生經歷
潘玉良,女,生于1895年,原名陳秀清,江蘇揚州人,后改名為張玉良,1913年與潘贊化結婚,改名為潘玉良。是中國著名的畫家、雕塑家。潘玉良自幼父母雙亡,八歲時成為孤兒,十四歲時被賣入青樓,在一個偶然機會中,她奮力爭取,被安徽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解救,隨后與其結婚,為二房太太。潘玉良1917年隨鄰居一上海美專色彩教授洪野學美術,1920年入上海美專,受傳統禮教壓力,1921年為繼續學藝,出國留學。1928年回國任教于上海美專,受傳統禮教束縛、受辱。1930年任中央大學專職西畫教師,再受傳統禮教束縛、受辱。1937年再度出國,寄居國外,由于種種原因,回國遙遙無期,客死他鄉??部廊松洑v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她既軟弱自卑卻也堅韌獨立。
1.2藝術師承的影響
潘玉良一生中受到兩位老師的指引,早期潘玉良隨她的鄰居教授洪野學畫。洪野是一位自學成才的美術教育家,融中西畫法于一體的畫家。洪野擅長油畫和水彩畫,在創作上注重吸取國外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也常以西洋畫法在中國宣紙上作畫。他在該校創辦的《美術》雜志第一期上發表論文《我之旅行生觀》,以其自身的繪畫體會和美術教學經驗,闡述野外寫生的重要意義。受洪野的影響,潘玉良在學習期間也常違女子應居家相夫的古訓,多次與上海美專的師生一起外出寫生,模擬自然。1918年潘玉良考取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主要師從王濟遠。王濟遠,曾任上海美專西畫系主任。他學貫中西,尤其擅長水彩畫。在藝術觀方面,王濟遠既反對一味模仿,也反對過分的標新立異,他試圖尋求一條中間道路,將二者融合。其中油畫作品中有法國后印象派特色,畫面色彩豐富,造型結實,筆法硬朗,富有獨特的形式美感。
2. 潘玉良繪畫作品的獨特韻味技法
2.1線條的運用
潘玉良作品的最大特點是以線造型。她的長期的大量的速寫功底,使得她的線在她的作品中如行云流水,輕重緩急、或暢或曲、或直或鉤、信手拈來,自然天成。在她的筆下,人體、靜物、風景、寥寥幾筆,簡煉概括,筆簡而意濃,線止而意連,惜線如金,潘玉良對于物象的形狀、結構的處理相當熟練,對形狀、結構的表現游刃有余,游走于二維與三維空間之間,轉換的渾然一體,尤其是人體速寫、油畫和彩墨中的線,有人稱她作品中的線為“鐵線描”,用線如宋朝畫家李公麟的“龍眠手法”。在潘玉良的國畫作品中,尤其是人體作品中,以線為主,也強調了人體結構,這也是對傳統國畫中的一大突破。就國畫人體題材而言卻是一種質變,這之前中國畫家很少表現人體題材,他們注重外在的形狀,強調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而忽視了人體結構的探究,這是中國畫、尤其是人物畫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相關。在潘玉良的彩墨人體中,她的線最大程度的發揮了表現力,成為彩墨畫中的最大亮點,其中通過線的干濕濃淡、輕重緩急、曲直轉折、頓挫,把人物的性格、質感、生命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潘玉良筆下的線被注入情感、賦予生命,似在蠕動、游弋。尤其是彩墨作品更加豐富了線的表現力,線既是藝術造型(形)語言又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信息載體。
2.2 主觀性色彩
潘玉良油畫作品色感強,色彩純度高,卻又不失穩重。畫面不去刻意的強調空間,層次分明,色彩對比協調,艷而不俗,不張揚,具有裝飾性傾向。潘玉良擅于通過色彩對比突出畫面主體人物、花卉等。擅長通過背景主體物之間的色彩關系來烘托畫面氛圍。油畫作品色彩簡煉而概括,簡煉中不失豐富,對背景、主體物的細節描繪上,色彩變化微妙而統一,讓觀者一目了然,同時又讓人留戀,給人一種直觀的色彩畫面,有一種直接的秀氣與純真,發揮了受西方印象派影響后物象的“印象色彩”,還原給人以較為真實的場景畫面。同時,在潘玉良的油畫作品中,色彩僅僅是表現物象的手段,而非目的。潘玉良在刻意追求畫面人物、景物、花卉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具有一種文人畫的浪漫氣息,融入了作者較為豐富的主觀情感。
2.3 中西元素的融合
每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有其各自的特征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并與其他民族的藝術相區別。潘玉良在對西洋美術進行傳播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去轉換自己的造型觀念,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和油畫創作。潘玉良以一個中國人的理解方式去學習西方的繪畫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浸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創作西畫的同時也加重了中國畫的創作,潘玉良開始中西融合之路。從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中西融合嘗試的她在國畫創作中使用了歐洲繪畫的技巧,在油畫畫面中表現出了中國畫中隱藏的意蘊。她用西方繪畫的創作方式來表現中國題材,將歐洲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等人善用純色、色彩對比強烈的繪畫技巧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借鑒了中國畫的線條勾勒和民間繪畫富于裝飾性的表現手法,在潘玉良的成功之路上,她的女人體作品和她創造的東方女子形象,具有鮮明的東方特征,
代表了潘玉良在藝術探索中達到了最高的水準。
結語
潘玉良一生勤奮多產,全部作品有 4700 多件,主要作品 2000 多件??梢姡擞窳籍嫯嫴缓喓唵螁问撬龔氖碌氖聵I,而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的姿態,是她生活的本身。她的這種生活方式有別于中國傳統的女性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終其一生的范式,而是主動的選擇了孤獨寂寞的繪畫生活,在這孤獨寂寞中成就了自己。
【參考文獻】:
[1]石楠.一代畫魂潘玉良[M]. 作家出版社,2006.
[2]馬起來.潘玉良女人體繪畫藝術的魅力[J].載收藏界;2003(12).
[3]賈德芳,劉文揚,姚征帆.潘玉良油畫修復保護[J].載《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2).
[4]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石楠.畫魂潘玉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6]崔慶忠:現代派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姓名:代麗萍 專業:藝術設計 學校: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