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炯權
主持人/鹿兒 關注郵箱:jinqiuluer@126.com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老年人群,如何讓他們健康養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此進行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近年來,各地空巢老人意外事故頻發,不斷刺激著公眾敏感的神經,也引發社會對空巢老人養老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如何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考驗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智慧的時代課題。近日,一幅標題為《獨生子》入選全國26屆攝影藝術展覽的作品引起關注。照片中兩個病榻上的老人和一個辛酸獨孤的“獨生子”背影,折射出當代獨生子女面臨的父母養老問題。
“很心酸,但又無奈。”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也關注到了這張照片。他認為,國家應完善養老體系,并加大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和對獨生子女的政策傾斜力度。社會要正確面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問題,群策群力進行解決。
“現在已經進入了銀色浪潮,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趙皖平認為,居家養老更適合中國人的生活觀念和養老方式,“國家應該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發展社會服務組織,并對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擴大覆蓋面。”
“不僅要對獨生子女父母多關注,對承擔巨大壓力的孩子們也應該給予適當政策支持。”趙皖平表示,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往往是“四二一”式的家庭結構。也就是說,這一代獨生子女今后面對的是結婚后兩個人要贍養四個老人甚至更多,還要至少撫養一個孩子,這對獨生子女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建議可以給獨生子女在假期、薪酬方面多一些政策支持,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更好條件陪伴和照顧父母。
許多代表委員認為,盡管機構養老具有良好的適老化硬件和服務,但其實質則是將老人從社會群體和家庭中分隔出來,帶來的結果是老年人對家庭歸屬感缺失,容易引起老年人恐慌,產生強烈的被遺棄感,心理失衡,不少老人易患抑郁癥,其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都不理想。相比之下,居家養老模式能很好地照顧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會化屬性。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瑞典、日本等都大力推廣居家養老。在國內,居家養老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中國人關于“家”的傳統價值觀。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制度,在中國延續幾千年,大家庭所造就的養老觀念,成為維系中國養老制度最強有力的精神紐帶。居家養老模式認可度高,但適老硬件和服務往往不匹配。
“目前很多鄉村都在建養老機構,但調研發現,一方面存在標準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將孤寡老人高齡老人集中在一起,雖然他們有個吃飯聊天住宿的地方,但在精神慰藉層面上,養老機構還存在很多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夏濤建議以居家養老為基本,養老機構兜底,在居家養老過程中充分發揮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作用,利用現有的信息化手段,將整個社會基層組織全覆蓋,有針對性地了解各方面人群的養老需求,發揮社區接地氣的作用,同時做好居家養老的配套。
全國政協委員楊正國認為,國家要結合當前科技能力,從政策層面建立空巢老人精準關愛機制,同時還要加大老年人健康檢查監測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開發價格親民、易于穿戴、可實現適時定位、緊急呼叫、自動報警、心率測量、健康管理等功能的智能終端監測設備。通過“綁定聯絡人”的方式,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建立服務機構、空巢老人及家屬聯動機制,為空巢老人提供遠程保護服務。
代表委員們認為,一些常見的老年病、慢性病,也是新時代下的健康老齡化需關注的課題。全國政協委員王國濤指出,我國目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總數達到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醫”和“養”的需求巨大。
“發展健康持續的醫養結合產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挑戰是,如何提振市場需求。”王國濤稱。他認為,要提高我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首先要做到“兩個整合”,即整合評估和整合照料;在政府層面,則應該做好“四個統一”,即統一管理部門、統一配套政策、統一服務標準及評估和統一信息化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陳彪認為,醫養結合的“最后一公里”是解決誰來干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如何調動醫護照料人員的積極性。他指出,對于患者來說,沒發病之前誰負責,發了病誰負責,照料護理誰負責,這些都應該建立起一個全程的管理體系。建立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將醫護服務輻射到家庭,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轉診服務。很多重病在養老院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到了養老院再轉到醫院,不如直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區。陳彪建議,建立全程醫療管理體系,一是要解決醫生的獨立執業分級診療問題;二是要解決醫護照料的聯動問題。通過保險保障機制,讓大家有積極性動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王立祥表示,在老年人所患的慢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心腦血管疾病最大的并發癥就是心臟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以往的搶救方法是壓胸,也被稱為“胸外按壓”。但是,由于老年人鈣流失嚴重,骨質疏松,如果沒有運用正確的搶救方法,在進行胸外按壓時很容易出現胸肋骨骨折,不但無法保證按壓的力度,還會因為骨折刺破臨近器官帶來負作用,使心肺復蘇搶救效果大打折扣。對此,應探索更加有效的搶救方法,并進行傳播推廣。
代表委員們認為,慢病管理尤其是老年性慢病管理重在基層,如何在基層把慢病“截”下來,如何規范診療流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這些都非常重要。
“如果將錢投在老年人得病之后的治療上,或者投在手術本身,不如將預防和康復納入醫保。”代表委員們表示,將慢性病的預防康復納入醫保體系,表面上看似乎是多投入了錢,但是卻能節省二次手術或者大型手術的支出,不僅病人受益,對于整個國家也是有利的。
全國政協委員霍勇指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去年底覆蓋超過9億人,解決我國養老最基本的保險保障這一問題,離不開中央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對養老產業的合理布局。隨著服務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未來涉老產業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首先,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隨著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區養老社會化是城鎮工作的重點,社區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越來越迫切。這個體系的建設,要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目標,圍繞“五個老有”的要求,加強疾病醫護、生活服務、精神慰藉、文化體育、老年參與社會等硬件和軟件的建設。
其次,加快政策體系構建。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制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確立了政府保基本、發揮社會力量主體作用、建設多元化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的政策框架。與此同時,一些借鑒國外、富有創意的新型養老模式在我國悄然興起,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但是,由于我國養老事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社會上對這些新型養老模式也存在種種擔憂。如“時間銀行”存儲的“時間”未來能否兌現,“抱團”養老再過10年乃至20年如何持續,共有產權的養老房在以后如何繼承或租售等等。因此,要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推廣各種類型的養老模式,改變養老全靠政府的不合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