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麗萍

我的祖爺爺是從山西臨猗來到西安的,他是做小買賣的晉商,所以就落腳在當時商賈云集、社會名流薈萃的西安西大街。我的父親出生于1941年,甜水井的井、老城墻的磚、鐘鼓樓的鐘鼓、西大街的城隍廟、春發生的葫蘆頭、同盛祥的羊肉泡、德懋恭的水晶餅是父親對老西安的童年記憶。在父親五六歲的時候,我的爺爺不幸離世,留下了奶奶、姑媽、父親和一個小姑,幸好有父親的姑母一家接濟,為他們孤兒寡母買下了2畝6分土地和19間房屋,使他們得以收取房租養家糊口。接著,我的小姑也在17歲時因病離世,就剩下了我的姑媽和我的父親姐弟倆。
奶奶含辛茹苦把我的父親和姑媽送入學校讀書學習,姑媽考上了女子護校,畢業后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先后在西安醫院、蘭州醫院服役。父親勤奮好學,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文體等方面也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曾參加過西安市的體操、游泳比賽,并取得較好的成績。多年后,父親還說:“我的好身體與原來在學校時愛好體育鍛煉有很大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奶奶被推舉為居委會的干部,為支援國家建設,奶奶無私地將16間房屋上繳給了國家,這一舉動也為后來在歷次政治風波中姑媽能在部隊安心服役、父親可在單位無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到了1979年國家開始落實有關政策時,我們曾提出過那16件房屋的事情,當時房改辦的回答是:“你們的房屋是主動上繳的,不屬于落實政策的范疇”。從那以后,全家再未提起過此事。
也許是我爺爺和小姑的過早離世,促進了我父親和姑媽的相互依戀和姐弟情深。姑媽比父親大4歲,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姑媽不但長得漂亮,性格開朗,青春時尚,而且待人熱情,工作積極,穿著一身英姿颯爽的軍裝得到很多人的羨慕。她嫁給了同是山西老鄉的軍醫王鴻森。姑伯畢業于南京中醫大學,業務強,人也長的帥氣,曾被評為全軍優秀知識分子,退休時是蘭空榆中醫院的院長,享受副軍級待遇。姑媽、姑伯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靠背景和后臺,而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勤懇踏實和努力苦干,所以他們是我人生的學習榜樣。
姑媽在部隊工作很忙,所以她的3個孩子出生后基本上都是由我的奶奶、父親、母親把他們相繼哺養到上幼兒園或上學,然后才被接回蘭州,回到他們的父母身邊。我們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姊妹們也情同手足,從老大到老小在年齡上只相差8歲,姊妹7人站在一起時,鄰居說我們像樓梯臺,一個比一個低一個臺階。雖然那時生活條件差,父母辛苦工作每月的工資也只有70來塊錢,但由于父母和奶奶持家有方,而且姑媽每個月都給孩子寄來奶粉錢,所以7個孩子沒有受過什么大苦。那時候是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即使已經磨得綴上了補丁,小的穿在身上也沒有怨言。那時三四分錢一斤的西紅柿和黃瓜是我們最好的營養品,有時一個蘋果要切開幾瓣姊妹幾個分著吃。姑媽家的小兒子,一直稱呼我的父母為爸、媽,他回到姑媽、姑伯身邊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改了口。
由于姑媽工作早,部隊工資也比地方高,所以姑媽工作不久就給父親買了輛自行車。那時候的自行車屬于大件,相當于現在的“私家車”,對此父親至今都念念不忘。這輛車陪伴父親從上學、工作到結婚有孩子,它承載過全家3個大人、7個小孩的出行任務。每逢假日,父親都想方設法地為我們改善生活,不管是去兒童公園、興慶宮公園游玩,還是去春發生吃葫蘆頭,父親推著車子,車橫梁上坐兩個,車座上坐一個,在車后座上坐著的奶奶再抱一個,就連腳踏板上都要站一個,媽媽領著大點的跟在車子后面,那情形就像一個雜技團在街上表演,引得行人都駐足觀看。如果路遠,父親就先送幾個人到前面等,再回頭接后面的人。父親是個細心人,那輛車子用了近20年,為我們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父親是街道上大家公認的孝子,在奶奶面前唯命是從,從來不頂撞,不指責。作為這個家庭唯一的男子,他肩負著更多的責任與擔當且無怨無悔。據說當年為了陪伴照顧奶奶,他放棄了報考大學的機會,入職到西安人民大廈掙錢養家??上棠逃?977年初因高血壓引起的半身不遂而離世,終年僅62歲。父母親常念叨說:“孩子都大了,她該享福了,卻走了。要是放到現在,醫療技術這么發達,肯定能多活幾年的”。
父親勤奮好學,能寫會畫。他常帶我們去游覽名勝古跡和逛圖書館、博物館,而且每次都帶著一個速寫本,他說畫畫就像記日記,既練習了畫的表達,又是一個詳實的記錄。父親的這些特長得到了西安人民大廈各屆領導的重視與重用,他也多次代表單位參加書畫展覽和比賽。由于工作關系,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的支持引薦下,父親有幸接觸到了陜西乃至全國各地的諸如何海霞、方濟眾、康師堯、趙望云、關山月、程十發、蔡鶴汀、張仃、舒同、費新我、黃胄等書畫名家,為西安人民大廈和這些老藝術家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榮幸地被長安畫派代表人何海霞先生收為關門弟子。為了紀念建廈65周年,已退休16年的父親還被請回單位協助編輯出版《西安人民大廈藏畫集》等系列活動。
就像父親熱愛他曾經工作過的單位一樣,姑媽對西安這片故土也深深地眷戀著。她和姑伯退休后就定居在了西安,姐弟倆又可以像兒時那樣相聚在一起。姑媽回到西安后,對我們家及父親的關愛更是無微不至。家里無論大小事,只要我們說給姑媽聽,她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我們。我的妹妹考民航空乘時,是姑媽陪著她進行體檢;我在無錫居住時,姑媽和大表姐親自去看望我和孩子;我的父母有了病痛,他們會及時給出合理的治療建議并盡其所能加以幫助。兩家人隔三差五打電話致問候,節假日相約外出,姑媽的體貼周到和父親的謙卑恭讓,使兩個家庭和睦相處、其樂融融。作為下一輩,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和氛圍中,我們深感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