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男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近年來,思維導圖已經被許多教學實踐證明,它不僅是能夠輔助學習的思維工具,更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有研究者對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參照“學科類別分組詞”,對優秀博碩學位論文及期刊進行檢索。統計篩選來自“外國語言文字”、“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職業教育”、“醫學教育”及“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等多級子庫的相關文獻。并進行重復文獻的刪選之后,共得到思維導圖應用于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的相關文獻116篇[1]。
根據這些教學研究與實踐表明,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詞匯,那么它在日語詞匯學習中是如何應用的呢?本文將簡要概括思維導圖的特點與作用,從《伊呂波歌》的詞匯聯想入手,對日語詞匯學習中的思維導圖應用模式進行探討。
思維導圖是英國學者托尼·巴贊首創的思維模式。它的基本模式是將一個主題或多個主題設置在方框或圓圈之中并以線條或鏈條的形式將有關的概念銜接,各概念之間有一定的意義關系。人類的大腦有其具體的分工,例如人類右腦的想象、圖像、空間、顏色和整體以及左腦的順序、條例、文字、邏輯和數學。思維導圖的特點就是調用左右腦的這些因素,聯合左右腦的機能,根據人類記憶的規律,利用圖表來組織和闡述知識,并將知識和思維過程可視化。思維導圖的創設與使用,提高了人們的學習效率,開啟了人類大腦無限的潛能[2]。
思維導圖的作用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習者通過思維導圖這一有效支架迅速地將學習內容組織整合,建立框架。將復雜零散的信息利用思維導圖整合成便于記憶的知識框架,這種以圖像形式的信息處理方式,將更加長久的儲存在大腦中。思維導圖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搭建腳手架來輔助學習,它也在學習者設計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幫助學習者深刻體會并主動探索認知規律,最終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認知主義理論者認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是學習者。學習者是在已有認知結構(認知圖式)的基礎上,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下,使用各種策略儲存和提取知識,并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3]。布魯納認為認知結構是一種內在編碼系統,是學習者對環境信息加以分類和組合的方式;奧蘇貝爾認為認知結構的同化過程是通過下位學習、上位學習、組合學習這三種方式進行的;加涅認為經過精細加工和組織等編碼,信息被轉移到長時記憶中儲存。也就是說,學習者組織較好的編碼策略,更有利于信息的獲得和儲存。
如上所述,思維導圖的創設是有其認識論理論基礎的。理論來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隨著教育學、認知心理學理論的深入研究,以及外語教學實踐的不斷發展和深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產物——思維導圖,已經在具體的學習與教學中應用。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為學習者搭建腳手架,并在有意義的學習中進行知識的自主意義建構,實現語言認知發展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思維導圖將零散的知識以圖式的方式表現出一定的相關關系。在外語學習中,思維導圖所展現的這種相關關系既可以作為學習準備前的預習支架,也可以作為學習后的總結框架。本文試以《伊呂波歌》的詞匯聯想為例,探討日語詞匯學習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模式。
《伊呂波歌》來自日本的平安時代。據考證推斷,最古老的文獻見于《金光明最勝王經音義》。它按照傳統的七五調格律創作而成的,并以前三個假名取名“いろは歌”。用古代萬葉假名書寫便是“伊呂波歌”,用漢字訓讀書寫即為“色葉歌”,類似于日本的字母歌。全歌「いろは匂へど、散りぬるを、我が世誰ぞ、常ならむ、有為の奧山、今日越えて、淺き夢見じ、酔ひもせず」共有47個假名,包括現已不用的“ゐ、ゑ”。在二戰后,因為五段十行排列整齊的五十音圖更便于人們記憶,就逐漸隨著時代的變遷取代了伊呂波序。伊呂波歌的特點是不僅僅含有假名,且具有實際含義。因此,以《伊呂波歌》的詞匯聯想為例,來討論日語詞匯學習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模式。
相同或相似范疇內,屬于上下義關系的詞語。例如歌中:いろ、匂、散り、奧山。這四個詞的意思分別是:顏色、氣味、飄散、深山。 另外,“色(いろ)”雖是名詞,本義為“花色花香”的“色”,但這里用來代替以“色、香”為其特征的“花”這一名詞并暗喻一切美好的事物[4]。那么我們不難總結:深山與花是同一范疇的;深山的下位概念中又包括花,深山還可以包括魚蟲鳥獸、花草樹木等等。那么另外三個詞:顏色、氣味、飄散,都是花的特點,是花的下位詞匯。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圖1的思維導圖模式。層次清晰的圖式,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并記憶具有上下位等級關系的詞匯。
圖1 詞匯等級圖
圖2 詞匯中心輻射圖
中心輻射圖由中心詞向四周輻射,很多學者也稱之為氣泡圖(Bubble Map)。它應用廣泛,絕大部分語義關系都可以用中心輻射圖來整合歸納。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即不能表達更進一步的關系,例如含有順序關系的結構等。中心輻射圖主題明確,在學習中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可以激發學生聯想,形成記憶鏈條。如圖2所示,歌中是以「いろ」為主題來建構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利用中心輻射圖的發散性功能記憶有關顏色的詞匯。這種模式可以廣泛應用于語言的聽說讀寫之中。中心輻射的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結合,促進知識的綜合建構。
平衡圖是被平分成兩個部分的圖式。圖式兩側既可以是同義詞語,也可以是反義詞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平衡圖經常用來比較和對照。利用平衡圖來記憶單詞,左右兩邊的記憶相輔相成,記憶單詞從正反兩個方向展開,學習者在回憶這些單詞時,單詞成對出現,效率更高,且更易于提取。歌中的「淺き」用作修飾「夢(ゆめ)」。「淺き夢」就是“短暫的夢”。如圖3所示,利用平衡圖的功能成對的記憶形容詞,對詞匯的比較和對照學習有很大幫助。另外,在親屬稱謂的中,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類稱謂都是成對出現,這時我們便可以借助平衡圖來輔助記憶詞匯。
圖3 詞匯平衡圖
圖4 詞匯鏈式圖
鏈式圖適用于具有順序關系的一類詞中。例如數量名詞和時間名詞等。這種順序關系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因果關系等。鏈式圖就是將這些含有順序關系的內容串聯起來。鏈式圖的內部也可能同時包含著等級關系,因此,在使用鏈式圖時也可以與等級圖結合起來使用。歌中「今日越えて」提到的「今日」就是時間名詞,由此,我們可以補充帶有順序的時間名詞鏈條,來輔助記憶詞匯。那么“今日”又可與星期或者具體時間點聯系起來,這就是同時具有等級關系的圖式。隨著圖式的不斷擴大,詞匯量也將擴大,大大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本文以《伊呂波歌》的詞匯聯想為例,整理了四種較為基本的思維導圖的應用模式。并將歌中詞匯以思維導圖的應用模式進行具體的自主的意義建構。為初級日語詞匯的詞匯學習提供一些參考。在思維導圖的利用上,學習者應該把重點放在“構圖”而非“畫圖”上,模式可以千變萬化,但構圖要反映其內部關系結構,而非雜亂無章地將各類詞匯拼湊在一起。設計思維導圖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者主動思考和自主建構,并不斷提高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最終實現知識建構的完整化、系統化,從而提升詞匯記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