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球再次偉大”,這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句名言。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作為《巴黎協定》的東道主,法國想將自己樹立成“氣候領袖”,而眼下的高溫酷熱天氣則給它提出現實挑戰。
法國輿論高度關注高溫問題,每天都有大量與酷暑有關的信息傳播。媒體首先關注怎么應對熱浪。法國電視二臺自酷熱開始時就提出一系列建議,如避免外出、使用電風扇等。醫學專家紛紛現身說法,講解酷熱帶給人體的影響。
受大西洋暖流影響,法國夏季通常氣溫不超過30攝氏度,但近幾年來超過35度的天數大幅增加。由于過去夏天氣溫不高,加上巴黎等重要城市對建筑物的外觀有嚴格要求(如禁止在外面晾曬衣物等),除了地中海沿岸地區,大部分法國城市居民不安裝室內空調,外面也沒有地方安裝空調室外機,因此電風扇就成為對抗炎熱的主要工具,媒體能建議的抗熱方式也不外乎白天拉上百葉 窗、多喝水等。
面對高溫,法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利用各種官方網站來傳播可靠信息,如衛生部的網站對酷熱天氣進行報道,告誡什么人可能有危險,并設立“酷熱信息電話熱線”,讓人們隨時可以咨詢。法國公共衛生最高委員會發布一份完整指南,供所有民眾參考;勞工部出臺一系列通知,讓企業界關注受薪人員的健康。法國政府還與媒體聯手推出每個地區的高溫預報圖表與信息。
其實,今年的酷熱并非沒有先例,法國人至今對2003年的酷暑記憶猶新。那年8月,熱浪導致約1.5萬名法國人喪生,其中老人居多。“德國之聲”稱,這場百年不遇的“災害”使得歐洲開始改變思維,“對氣候變化袖手旁觀的時代過去了”。相應的防備措施隨之出現,比如歐洲各國氣象局不拘條文,自行建立溝通網絡,以便盡早對熱浪出現發布警告;在建養老院時,適應今后氣溫變化也被納入其中。還有人建議改變生活習慣,推廣午休。
但解決問題的根子在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此,過去幾年,法國有過一些大動作。比如,以減稅、補貼等多種形式推動建筑熱能改造,但收效并不顯著。不過,現任政府已決定繼續把住房節能改造作為國家重點,去年出臺的相關規劃稱,要在10年內根除被視為“熱能漏勺”的不合格住宅。此外,推動全民清潔出行,減少污染較大的老舊汽車的保有量,鼓勵民眾通過數字服務等了解所購買產品消耗的能源,從而養成有責任的消費習慣等,都在推行之中。
去年9月,法國生態轉型部部長尼古拉斯·于勒宣布出臺法令,要在2040年之前逐步停止化石燃料生產。該舉措使法國成為首批禁止勘探開采化石燃料的國家之一,也被視作法國采取的實質性舉措。盡管如此,有環保組織認為該法令的覆蓋面依然有限,而且法國只有1%的化石能源來自國內。
總體而言,應對全球變暖,法國在往低碳經濟轉型方面依然挑戰巨大。而今年的熱浪無疑對其原先的減排目標提了個醒。眼下,法國針對酷暑做了大量應對工作,但政府的干預力有限。法國大眾科學雜志與電視節目最近推出大量分析高溫天氣與全球變暖關系的文章,絕大多數科學家與專家認為這是地球氣候惡化的征兆,希望法國與各國當局緊急采取措施進行有效應對。▲
環球時報20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