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鵬
摘要:祁連山保護區森林資源清查,通過理論與專業技術方法的支撐,將祁連山水資源涵養以及生態系統的問題進行分析,建立對生態系統以及森林資源的保護機制,采用科學的管理對策以及方法,促進其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更好的服務與生態建設計劃。
關鍵詞:祁連山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現今發展狀況;策略探究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典型山地森鈴,其位置在窩溝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坡、新疆內蒙荒漠的教誨地帶,是走廊綠洲生態系統的源泉。因此如果我國的西北地區沒有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的調價、供給。那么該地區很有可能因為內陸河的問題,出現季節性河流、冰雪消融以及澇災多功能,祁連山森林中的綠植枯竭死亡,整個生態系統的保障條件喪失。由于祁連山所在地區涉及到我國幾百個礦工業與龐大的當地居民,當地的生態資源以及物種多樣化。進而由水源涵養林而形成不同的森林類型。由于現代化的建設步伐加快,對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本文將對其結構與功能轉變進行探究,針對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保護對策。
一、祁連山保護區的狀況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的甘肅,占據整個甘肅省總面積的5%左右,海拔是3000~4000m,氣候條件就是大陸性氣候與高性氣候綜合的性質。該地區的氣溫變化很大,降雨量常年不均。降雨量與溫度都是隨著該地區的海拔高度呈現出垂直梯度狀態,主要是按照東西、南北的次序降低,那么降雪量則是出現增高的狀況。森林生態的海拔則是在2500~3000m的海拔,該地區的降水量以及平均溫度起伏較大,受階段性階段天氣的影響以及溫度變化,該地區的濕度、年蒸發量都是非常高的。由于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的天然降水以及冰川較多,水資源、野生動物、植物種類豐富。
二、森林群落的基本類型以及所處位置
從祁連山的森林性質分析來看,其主要類型就是水源涵養林。森林的群落通常是青海云杉、祁連圓柏、高山實行灌木林、中低山陽性灌木林、楊林、樺林等。青海云杉一般都以純林的形式分布在陰坡或半坡位置,高山草原以及灌木則是在陽坡,祁連圓柏則是呈零星分布的狀態。現階段通過探索發現干性灌木林在2300m以下的地理位置中分布較為常見,荒漠草原與喬木林的過渡森林,能夠將小氣候進行改善,給喬木提供足夠的生長條件基礎。部分灌木林能夠接受長期的無光照,不同種類以及性質特點的林木綜合,能夠形成一種在高海拔地區抗寒耐冷的優質森林群落。
三、森林資源的基本特征
(一)喬木林增加
通過近年來對森林資源持續的調查,發現在祁連山眾多的森林資源當中,涵養林喬木存在的公頃數是非常大的,該保護區內的森林覆蓋率較高,整體的森林發展狀況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與現階段的探索,發現喬木林的面積處于一種逐年增長的趨勢,生存能力以及適應力很強。
(二)人工干預少
喬木林是森林保護區水源涵養構成主體,一般占據到整個涵養林面積的25%左右,又因為喬木林多半以天然林木為主,人工種植面積較低,所以從現階段祁連山的森林群落類型構成來看,人工對該地區的干預較少。
(三)不適宜持續經營
祁連山保護區的森林一般都是中齡樹木,面積占森林整體的半數以上。接下來則是接近成熟的林木以及成熟林木。當中的幼齡林木以及過于成熟林木數量較少。因此從其未來的發展狀況來看,由于幼小林木的支撐不足,那么樹種組成分化很容易形成單一的形式,其森林整體成長的穩定性比較差不敢保證能夠長期進行持續性的經營活動。
四、祁連山森林生態的現階段發展狀況
(一)后期儲備以及更新資源不夠
上文論證過祁連山保護區的喬木林逐漸增多,如果該地區加上青海云杉的增加那么將整個地區的遮陰效果安吉達,那么天然環境很容易受到動物或病蟲侵害之后受凍嚴重不能及時更新。在這種條件之下,幼苗不能及時接受光照活動事宜的生長溫度,造成后備更新資源的嚴重不足。
(二)林木矛盾問題,灌木林的退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各個行業產業都是同期進行的,從畜牧業的發展狀況來看。牧場需要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加,從而導致在生態區內的放牧時間增長,尤其是不同季節交替的情況之下。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很有可能成為牧民的第二牧場。通過統計與調查分析當地的畜牧單位逐年增加,但草地分布以及數量不能滿足該產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常常會對森林系統中的低灌木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操場的數量顯著增多。
(三)病蟲害產生幾率較高
祁連山地區的森林培育、枯枝處理、腐壞防治等內容激烈之后,導致其中的生態衛生情況惡化,出現病種災害蔓延的速度非常快,進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森林災害。尤其是通過采樣發現病原物存在的種類非常多,有害性的鼠兔種類也很多。水源涵養林發生病蟲害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由于游牧民族的頻繁活動,該地區管理很大容易形成火災或病蟲災害
五、保護對策與建議舉措
(一)創建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穩定該地區保護成果
我國在對祁連山保護區停止任何形式的采伐之后,其中喬木林的發展速度加快快。因此現階段需要建立保護機制,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的主要矛盾,按照《保護區管理條例》將天然林木保護工程向公益性轉變,建立法律控制的制度,對該地區管理以及保護行為進行規范。
(二)考慮將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減輕內部系統壓力
對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影響較為嚴重的還是人為因素,尤其是在當地人口增多與森林資源需求量加大的背景之下過度放牧,減少森林資源。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采取管理與教育工作,重視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減輕森林系統的壓力。
(三)開展人工造林,擴大森林面積
開展人工造林工作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的海波特征選用適合的林木。尤其是在光照比較差的地區,適當選用抗旱與抗陰能力較強的樹木進行種植保證林木的成活率。
六、結束語
本文通過將祁連山地區的生態環境條件進行分析,對不同的環境采取針對性的建設方法,從而將內部與外部的環境統一,促進保護區的生產力為其可持續發展帶來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有耋,郭生祥,汪杰,等.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J].中國沙漠,2013,33(6):1905-1911.
[2]張永稱,劉海,張成俊,等.生物多樣性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9):218.
[3]宋秉明.淺議祁連山保護區草原保護與執法[J].甘肅林業,2016(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