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軍
摘要:濕地公園有生態及游憩雙重功能,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開展濕地旅游活動,與周邊的鄉村旅游形成聯動。本案融合了多專業合作成果,通過保護與恢復濕地資源,滿足防洪排澇,優化水環境,設置多樣旅游產品,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濕地景觀質量,使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多專業;規劃模式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2004年6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濕地公園是中國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創新性地提出了濕地公園的概念,豐富了中國濕地保護形式。作為濕地公園,首先需要發揮一定的生態價值,有保護的要求,同時又承載一定的人類活動,有建設需求,二者矛盾對立且相互依存,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創造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前提,而開展濕地生態旅游所產生的收益又可反過來支持濕地生態保護的實施,如何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濕地公園規劃建設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一、濕地公園開發模式研究
在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中,不同的開發模式帶來不同的綜合效益。一般來講有四種開發模式,第一種是生態觀光型,這種開發模式以生態保護和修復為主,同時兼顧適當的濕地觀光游覽,能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第二種是科普教育型,這種模式的濕地公園主打學生、學者、濕地愛好者和一般觀光游客的市場,能帶來較多的生態和社會效益。第三種是城市休閑型,此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與城市公園無異,只是在生態價值較高的地方進行了更嚴格的保護,所能開展的活動方式也更加多樣。第四種是復合發展型,此開發模式大多是在大景區或者全域旅游概念內存在,濕地公園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生態旅游節點,與周邊其他的旅游業態形成良性互動,其業態的設置也更加具有參與及體驗性。
二、項目背景研判
安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巢湖市北部半島定位為世界級大湖慢生活體驗區、山水觀光與田園旅游度假基地的國際健康城范圍內。本次規劃設計的核心區面積約為574hm?,目前主要以農田、魚塘、河道為主,具備一定的濕地恢復基礎。在空間規劃層面,本項目是落實巢湖半島國際健康城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生態保護層面,是濱湖濕地生態廊道重要節點,旅游提升層面,本項目將豐富半島旅游產品,引領高端度假休閑產業發展,經濟發展層面,可以帶動周邊產業聯動發展。
三、規劃模式闡述
在多專業結合的規劃模式中,需要各專業分工明確又密切配合,每一個問題,都需要兩個或多專業綜合解決,在濕地公園的規劃中,尤其如此,例如防洪排澇需要水利和生態專業結合,又需要考慮景觀效果,水系設計需要水利、生態和景觀專業結合,水質處理需要與科普教育活動相結合,生境設計更是需要綜合水利、水環境、景觀、植物、動物、旅游等多個專業。
本案綜合地質地貌、水網林田、雨洪排澇、生物資源、城市發展、交通聯系、視線結構等各方面因素,建立GIS評價模型對場地進行綜合分析,得出適宜性評價,形成生態功能分區,在此基礎上,各專業完成相應的規劃設計工作,水利專業需要考慮防洪排澇安全,計算水量,貫通水系,和生態專業一起根據不同水鳥及魚類對水深的棲息要求,對場地不同區域水體的深度進行調整改造。水環境專業需要分析整個流域內的水質情況,針對不同的污染源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生態專業需要分析區域生態格局和場地內的生態資源,恢復生態斑塊,重構動植物棲息環境。在生態環境修復的基礎上,規劃、景觀、旅游專業置入活動,利用優勢資源規劃業態,選址建設配套設施,最終使濕地公園實現生態保育、濕地觀光、創意式互動活動、生物與生態學習體驗的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四、生態專項規劃
(一)適宜性評價
利用綜合評價模型,對場地規劃范圍內濕地恢復進行適宜性評價。由此得出適宜保護和恢復濕地的區域,適宜開展生態旅游的區域。
(二)分區布局
規劃五大生態功能分區。濕地保育區,是濕地公園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恢復重建區,開展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棲息地恢復等活動為主。宣教展示區,是濕地公園內開展濕地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合理利用區,合理利用濕地自然景觀及區域文化資源,開展以濕地為主題的休閑、游覽活動。配套服務區,建立濕地公園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三)生境恢復策略
分別針對關鍵性鳥類棲息地和魚類棲息地進行生境恢復,通過對植物群落、水環境等的設計改造,營造適于鳥類的棲息場所,通過利用水閘進行水位控制,形成適于魚類棲息繁殖的空間。
五、水利水環境專項規劃
(一)防洪排澇規劃
防洪措施包括加固已達標提防,新建不達標提防,并對所有提防進行生態化景觀化藝術化改造。排澇措施包括計算集雨面積和排澇流量,對現有的澇區進行排澇泵站的設置,并兼顧引水灌溉。
(二)水資源利用措施
計算流域內水資源總量、上游可供水量,濕地公園需水量,利用河道、塘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汛期水位的調節利用,建設引水泵站和控制水位的主河道翻板閘。
(三)水環境治理
從控源著手,建設河岸緩沖區和生態河道,針對農村生活污水采用“厭氧塘—曝氣養魚塘—菱瓜塘”的工藝流程處理,針對面源污染采用植被緩沖帶和人工濕地削減。
六、旅游專項規劃
本案周邊鄉村定位為新田園主義文創旅游拓展區,包含了萬畝花海,有機農業,鄉村樂活,鄉村文創等業態。作為提供核心生態旅游產品的濕地公園,定位為濕地科普主題休閑領地,包含了生態科普樂教、魅力運動暢玩、濕地人文體驗、生態拓展實戰等業態,將與周邊的鄉村旅游進行無縫對接,包括了業態的互補和聯動,交通及服務設施的共享。
七、結語
在濕地公園內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很容易進入大開發大建設的弊端,如何保護場地內的優勢資源,最大化的考慮生態效益,延續場地的文脈,這個時候就需要多專業結合的規劃模式,理清場地現狀及各方訴求,尋找綜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