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珍
近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深化農村改革作為重點工作,中央一號文件都將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列入每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雙灤區從2012年開始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實現了產權清晰,農民當股東,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目的。本人一直在基層從事此項工作,并進行了認真總結思考,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有了些認識。
一、背景
近年來,因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對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雙灤區對土地收儲使得大部分城郊區農民變為失地農民,他們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人員,他們將來如何生存成為人人關心的問題;另外,農村和農民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補償款,如何有效利用這大額的土地補償款(特別是歸村集體的部分)實現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也成為農村發展的焦點問題。如何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就迫切需要一個有效途徑來解決這些問題,根據考察調研得出實行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基本情況
2012年,雙灤區在承德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并取得了成功。隨后先后出現了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和資金、資產、資源綜合入股等三種模式。2015年,被農業部、中央農辦、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成為全國第一批29個改革試點縣區之一。近幾年來,雙灤區委、區政府按照國家、省市改革要求,積極探索、穩慎推進,試點先行、分類實施,舉全區之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向縱深邁進。截止2017年底,全區63個村村集體資產改革全面鋪開,61個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注冊公司15家。量化資金2965.29萬元,資產4343.87平方米、304.2萬元,土地荒山等資源2.57萬畝、26.8萬元。6.7萬名村民入社成為股民,發放股權證20892本。
三、工作成效
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雙灤區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紅利充分釋放,成效集中顯現,實現了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
一是喚醒了沉睡資產,集體經濟更活了。通過改革,對村集體“家底”進行了一次徹底盤點,有了一筆“明白帳”,集體產權歸屬不清晰、保護不嚴格、流轉不順暢的問題得到了根本化解。長期“沉睡”的資產被全面喚醒,成為“盤活(激活)”集體經濟的“強心劑”,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投資合作等方式,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的滾動(保值)增值,達到了集體資產家底清、底數明、看得見、摸得著、能盈利、可分享的改革目的。自2015年至今,全區34個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全部甩掉了“窮帽子”。
二是優化了資源配置,產業發展更快了。通過改革,流轉土地1.5萬畝,實現了由“分散種植”到“集約經營”的轉變。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市場規則配置生產要素、開展經營活動,積極發展現代都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種植水果、中藥材、錯季蔬菜、有機雜糧等經濟作物2.85萬畝,興建采摘園30個、星級農家游36家、農業龍頭企業10家,打造了“民訫綠色農業”“福臥龍田”等一批知名品牌;通過注冊“成龍建筑”“鼎合創業投資”等公司,積極承攬建筑施工、綠化美化、物業服務、物流儲運等業務,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三是實現了村民自治,民主意識更濃了。通過改革,“主人翁”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得到明顯增強,村民自治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過去召開村民代表會,挨家挨戶請都不來,現在則是“不請自來”,而且做到了真評真議真決策,大事小情“都較真”,農民對集體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切實保障。
四是增加了財產收入,農民生活更富了。通過改革,破除了農民對集體資產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實際很難享有的怪圈,形成了農民持股享有、真正所有的良性局面。現在,農戶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進入股份制企業勞動掙薪金,“三資”入股分紅得股金,增收致富渠道明顯拓寬,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全市股改第一村肖店村,2013年來累計分紅264.7萬元,戶均增收3500元。雙塔山鎮白廟子村三年累計分紅474.95萬元,戶均增收6000多元。截止2017年底全區10個村實現盈利達1305.2萬元,累計分紅1022.8萬元。
五是化解了矛盾糾紛,社會大局更穩了。通過改革,減少了因產權糾紛引發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使外來戶、農轉非、農嫁女等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及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涉及成員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民主決策,由過去“替民做主”變為現在“由民做主”,村官腐敗現象從體制上得到治理,農村政治生態得到極大凈化。同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征占集體資產補償的分配更加有章可循、公平公正,有效避免了因分配不均產生的矛盾糾紛,農村更加和諧穩定。
六是加強了黨的領導,執政基礎更牢了。通過改革,村民對基層組織更加信任和擁護,多個村的村“兩委”成員在換屆中滿票或高票當選,極大地增強了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15年來,11個村被列為省級農村社區建設試點,3個改革成功村獲評省市區優秀基層黨組織,進一步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四、思考和建議
一是制定中長期規劃,確定發展方向。改革后發展較好的先進地區有好多都根據本村區位和特點制定了中長期規劃,明確了將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如北京鄭各莊村制定出了《鄭各莊村21世紀生態莊園規劃》藍圖。雙灤區二興營村制定了以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為主的“六區一環”建設規劃。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助推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好壞影響著一個地方的發展速度,因此要想發展首先要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二興營村利用美麗鄉村等項目對道路進行了擴寬和修整,肖店村進行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三是提升管理隊伍,持續長久發展。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主體在市場經濟中運營,就需要有一支懂經營、善管理的管理隊伍。第一讓村里這樣的人不斷充實到管理層,充分發揮他們的管理能力;第二管理層要加強學習,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第三聘請善于管理的人進入管理層,幫助合作社規范經營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