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輝
摘 要:二十一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新世紀,社會不斷進步,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空間,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人們高質量的生活從居住的地方開始體現,現代的建筑設計不僅能夠滿足人們最基本的住房需求,而且同時兼容環保,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生態環保需求。本研究在分析生態文明建筑的前提下,總結出了幾點生態建筑設計的特點。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筑設計;生態建筑
前言:時代的發展進步,總是伴隨著環境上的污染,污染導致了大規模的土地荒漠化,全球變暖,物種加快滅絕等問題。環境問題現在備受關注,為了解決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建筑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設計的質量,減少能夠造成環境污染的廢物的排放,從而達到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1.滿足生態環保需求的建筑的種類
1.1節能、節地型的環保建筑
節能、節地型建筑在使得人們工作與居住得以滿足的基礎之上,通過力求降低建筑在施工生產期間所利用的產能來實現對物質材料的循環利用, 從而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節能、節地型建筑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生產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沼氣,新型能源太陽能、風能與生活中的廢棄物,增加建筑材料的種類,減少傳統的消耗型、有污染的材料的使用。除此之外,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大膽地進行創新型設計,在滿足人們居住的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建筑的占地面積,節約土地用于綠化。
1.2新型的生土建筑
生土類型建筑是一種新型的生態型建筑,它運用覆土的方法有效地為建筑物保溫,進而減少冬季供熱能源——煤的消耗。煤的燃燒能夠產生眾多污染性氣體,造成空氣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生土建筑的大量使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
1.3高技術建筑
科技不斷發展進步,新型的高科技材料不斷地出現,為現代建筑提供了眾多的選擇的機會,高技術建筑也應運而生。它能夠通過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高科技,使得固定的建筑外圍結構能夠變成能夠與氣候協調實現自我調節的結構形式, 變成建筑工程工程的“皮膚”,降 低對電、水、天然氣等資源的利用,實現節能和保護環境的功能。
2生態文明視域下有關建筑設計的整改措施
2.1在設計中植入人性化的理念
一個好的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人的觀念,滿足人們的需求。遠古時期,人類不熟悉自然而畏懼自然,人們當時的需求僅僅局限于生存,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每日需外外出打獵,尋找食物,同時還要避免毒蟲猛獸的入侵,所以當時的建筑設計就是山洞,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需求。進入封建時期,每一朝的建筑設計根據當時統治階級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也符合當時人們的需求。進入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文明從傳統的農業文明進入近代的工業文明,機械化、高效率是近代人們的追求,建筑設計再也不能局限于農業文明時期低效率、低質量的建筑,而要追求高效率、高利用率、低建筑面積的建筑,但是高速發展的工業也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所以在現代的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追求生態建筑,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是生態建筑的設計要從人的角度入手,逐步將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功能和意義納入建筑中。這樣做能夠減少盲目地追求減少能源消耗而忽視人們的需求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避免華而不實的無用建筑的出現。無用建筑就是一種鋪張浪費,沒有起到原先想要的效果,反而做成了更多的能源的消耗,對現代見證生態文明社會有害無利。因此,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建筑工程一體化設計
針對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生態建筑是為了減少廢物的排除,保護生態環境,達到節約減排的目的,因此針對這一目標, 現代的建筑設計中要重點引入“綜合設計” (IDP) 的理念,實現最大程度上的一體化。為達到此目標,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科學地處理好人、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為人們創造出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同時,也要關注和保護人們周圍的環境,讓人們和自然和諧地相處,進而達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此外,在進行一體化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考慮采用新型的高科技環境友好型材料,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建筑材料對人體造成的輻射, 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電磁波與氣體等方面的污染問題,而且設計師可以考慮采用吸收太陽能的材料,將太陽能有效地轉換成為人們所需要的能量,同時又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一舉兩得。同時運用自然通風、溫度控制、濕度控制等措施使得室內環境可以滿足人體的需求;充分運用自然景觀, 使得其和建筑工程之間能夠協調, 而且確保建筑與自然間的過度具備一定的自然特征,讓人們在居住的過程中,能夠和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接觸,體驗與居住在水泥墻內枯燥的生活不同的趣味生活,切身感受大自然帶來的舒適,同時又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降低建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生態,一舉兩得。
2.3加大生態化建筑的使用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環境 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向往自然環境的人也逐漸增多,將生態循環圈融入建筑設計中是當代建筑設計急需的,生態化的建筑設計要求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對建筑施工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和氣候變化情況等 因素進行了解的基礎上,對建筑設計所進行的優化。具體來說,設計者在設計建筑的過程中要對自然懷揣一顆尊重的心,對實際的氣候、溫度、水文等自然條件進行充分地調研,綜合性地考慮建筑場地的地形地貌,順應自然、風向和當地的布局,從而得出最佳的建筑設計。生態化建筑是順應自然的動態化建筑,每一個地方的生態建筑都會因當地的自然情況不同而發生改變,如北方多為高原,沙土較多,風沙較大,相對濕度較低,而且冬季寒冷,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多考慮防風抗旱的材料,以適應北方的氣候;而在南方氣候多屬于熱帶氣候,相對濕度比較大,而且溫度較大,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主要考慮抗濕性較好的建筑。多使用和自然能夠有機性結合的材料,能夠更好地達到材料的再生和再利用,增強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交互和促進利用。具體來說,可以多使用采光系統,盡可能多使用太陽能,用太陽能可以當作熱能用來做飯,熱水;創設足夠的通風對流結構系統,建立起完備的自然通風系統,可以降低空調的使用率,減少電能的損耗和空調廢物的排除;采用新型材料,如液態壁紙、陶瓷薄板、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節能門窗和節能玻璃;天然資源的回收利用,如天然的雨水可能不經過加工沒有辦法變成生活用水,但是雨水可以用來作為衛生間用水,用來沖洗馬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加快水資源的循環。生態化建筑富有蘊意,它尊重了自然,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規律,同時又讓人們從建筑工程之中感受到自然環境帶來的和諧與愜意。
結語:根據上文所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與以往的傳統設計不同,它更加符合現代的情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時又能夠相應當代國家和社會可持續建設的號召,減少廢物的排放,降低能源的消耗,加大資源可回收再利用率。為了建設生態建筑新型資源的使用和自然課再生資源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人們也要樹立環保的意識,盡可能選擇購買生態房,對建設更高層次的生態建筑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一凡,張微. 探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4( 19) 145-146.
[2]季維平,段海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 14)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