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用道德是經濟社會精神支撐體系之一,社會的組成是多元化的,因而就對應的產生了不同對象的不同信用道德要求。信用道德體系不完善導致經濟社會信用缺失的問題,早已屢見不鮮。本文試從企業倫理角度出發,結合企業的經營涉及的相關對象,以及現如今企業的信用缺失現狀,對企業的信用道德體系建設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企業倫理;信用;道德;市場經濟
一、企業倫理的相關內容
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社會是一個多元化有機組合體,涉及到很多構成要素,在社會的不同層次中,涉及到不同的社會關系,構建出相應的倫理體系。
企業倫理,是從企業為出發點,進行有關倫理層面的構建。著眼點在企業,那么與企業有關經濟活動參與者,以及企業日常涉及的關系和行為,都包含有倫理問題。
倫理的發展是和人類發展同步的,不僅在早期的相關的歷史書籍中,還是在生產經營現實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倫理的概念擴大化演變,細化延伸到不同領域。
二、企業的社會關系構架
企業具體的社會關系組成,可以從企業的財務報表角度剖析。企業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分為內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內部使用者包括所有者、經營者、企業職工等,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競爭對手、社會公眾等。
企業具體的社會關系組成,可以從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考慮。企業的活動分為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進一步細分,可以體現為存貨、貨幣資金、非貨幣資產等等。甚至還有一些無法以確定金額計量的企業責任。
三、企業倫理的具體體現
(一)會計信息角度
對于財務報表的內部使用者,所涉及的企業倫理,與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所有者脫離實際管理,而變為經營者的受托責任?;诖肆惺镜臅嬓畔ⅲ瑹o論是在計量方法的選擇,還是在相關金額的反映,必須遵循企業的實際經營,必須真實可靠,才能正確的規劃企業的發展情況。如果經營者為了顯示自己業績,而對企業經營的相關信息進行不真實的操作,則會誤導所有者應有的判斷,給企業帶來危機,與所有者給予受托責任相違背。
對于財務報表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企業倫理的是基于決策有用觀。對于投資者而言,依據企業業績優劣增資撤資。企業潛在投資者,通過企業經營業績,判斷是否進行投資。債權人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能否按時還本付息。企業資金的外部來關乎于企業的正常經營周轉,如果企業信用道德缺失,引發的財務危機,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二)經營活動行為角度
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體現為企業的價值鏈。價值鏈涉及供應商、企業職工、顧客等對象。企業的倫理道德產生的相關效應是隨著價值鏈不斷轉移和疊加的。
企業增大利潤的方法之一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方式之一是減少庫存量,這需要與供應商之間建立足夠的信任。如果企業信用道德缺失,原材料等物資無法及時供應,則無法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
企業的運行需要職工提供勞務來保證,企業倫理在企業員工身上體現為企業的文化效應,企業文化給予員工歸屬感,員工對企業的高忠誠度,可以使企業集聚人才,更好的發展。如果企業缺失信用道德,會造成效率低下,人才流失等不良后果,企業發展潛力不足。
企業的價值鏈最后運轉到顧客環節,企業信用道德體系在顧客環節體現為產品的質量和提供的相關服務。在市場經濟中,行業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可以使企業立于競爭中不倒。如果企業無法保證產品和提供相關服務的質量,那么必然會損毀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需求萎縮、企業收入來源降低,企業將難以生存。
(三)社會責任角度
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企業信用道德體系建設關鍵的一部分。企業一味的追求高利潤,排污而不治污,忽視環境和生態的循環、毫無節制的過度使用資源、企業以降低工人勞動保護標準降低成本等等,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四、企業倫理對企業信用道德作用
企業倫理,與法律法規等不同。企業倫理是自律性的,更多的是源自于自身內在的修養和良知,沒有強制力和他律性?,F如今很多企業對于企業的信用道德存在誤解,認為企業在信用道德建設中付出了沒有必要的精力和成本,而沒有得到可觀的利益收入。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也有自己的“道德觀”。在市場上,這私與公的博弈會使企業利潤不斷地螺旋上升,如果我們不為別人做一些事情,是無法獲得信任和贊譽的。利人才能利己,在為別人實現價值的時候,自己的價值也得到了實現。企業必須端正對于信用道德的認識,更不能用不道德的方式去賺取利益,否則將會被市場所淘汰。
四、企業信用道德構建措施
(一)樹立公平交易觀,實現互惠共贏
市場經濟中,壟斷的成分較小,很大程度上都是同行業多企業間的經營。企業應當樹立公平交易的觀念,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惡性競爭雖然短期內可能產生企業想要達到的結果,但是長遠來看,對于企業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加強企業間的合作,無論是形成特定產業的區域經濟,還是彼此競爭的企業也以一定的方式合作實現利益的共贏,都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加強信用道德建設,提高責任意識
信用道德體系的約束力,來源于執行者的自身。更好的進行企業的信用道德建設,需要企業不斷提高自身對于企業倫理和企業信用道德的認識,充分認識到信用道德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缺失信用道德給企業帶來的相應后果。積極主動的去承擔企業的一系列責任,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利益相關者。
(三)加強信用道德和法律法規的銜接,降低損失風險
信用道德和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的空隙過大,也是導致很多企業忽視信用道德體系建設的原因之一。雖然很多企業在違背信用道德之后受到了一定的懲罰,但是很難做到及時的限制,因而讓很多的不良后果繼續蔓延,造成更大程度的損失。加強信用道德和法律法規的銜接,讓自律性和他律性有機結合,可以及時的對企業的錯誤行為進行預警,更正錯誤,降低損失。
(四)監管機構提高參與性,改善信用道德環境
我國現有的三級十等信用評級制度,是對企業信用道德一種衡量。企業的評價絕不能僅限于評定等級,而是伴隨企業運行的整個過程的。監管機構可以細化相應的考核機制,例如針對于企業的不同類型、企業所處的不同生命周期等等。監管機構的參與,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讓企業對違反信用道德的行為進行規避,雖然在初始階段,會有人力財力等各方面成本的支出,但是當社會經濟大環境得到信用道德的凈化,相關成本就會不斷減少,社會進步的步伐就會加快。
五、總結
企業違背信用道德,早已經是屢見不鮮,很多企業也因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企業只有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用道德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倫理的相關作用,才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儒家思想與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研究[J]王鶴翔.商場現代化.2017(04).
[2]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分析[J].辛明東,萬山紅,龐艷葆.時代金融.2017(11).
作者簡介:
梁瑩(1993-)女,內蒙古自治區包頭人,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