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平平
摘要:農村扶貧開發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相對于“寬散”的傳統扶貧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農村精準扶貧模式將是我國未來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路徑。本文對農村精準扶貧及其實踐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創新策略。
關鍵詞:農村;精準扶貧;困境;路徑
引言
“精準扶貧”理念最早由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湘西調研扶貧工作時提出。精準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我國扶貧開發事業進行了幾十年,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傳統粗放的扶貧方式與當前扶貧形勢已不適應,面對繁重的扶貧任務,需要創新扶貧方式,探索科學的扶貧機制。同時,深入精準扶貧的具體運作過程,發現這一戰略舉措在實踐中面臨諸多困境。基層干部、基層社會在落實這一政策時能否做到工作的細致化、能否找準真正的貧困戶、能否找到致貧的根本原因、能否提供對癥下藥的脫貧措施,而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有賴于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
1農村精準扶貧簡析
精準扶貧的關鍵是“精”、“準”、“扶”。其中,“精”是指精密部署、精確執行,精細安排,頂層精密設計,基層精密實施,政策精密制定,藍圖精密規劃,從而達到精確扶貧,精確脫貧;“準”是指準確識別,準確判斷,準確識別幫扶對象,準確判斷真貧困、假貧困,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扶”是指幫扶,“扶”之為“輔”則為“輔助”,即政府幫扶只是起到精準扶貧的輔助性作用,要想脫貧致富其根本還是貧困群眾自身的努力奮斗,在政府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基礎之上,貧困群眾加強自身技能與素養。確保扶貧工作的精準有效是我國能否在2020年完成全面脫貧任務的關鍵,深入挖掘精準扶貧在實施初期所出現的問題,理解精準扶貧在理念上的轉變、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的工作模式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
2.1扶貧對象識別的困難
精準扶貧首先要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確識別,然而從當前的實踐來看,識別真正貧困的對象本身就是難點,扶貧對象中“假貧困”的現象依然存在?;蛘哒f,為了能夠更快地見到扶貧成效,管理者往往將有限的扶貧資源向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傾斜,而在某一村莊內部這些扶貧資源又有逐漸向村莊精英集中的趨向,從而出現了“救富不救貧”的怪相亂象。出現扶貧對象“假貧困”現象的原因很多:一是貧困指標的分配方式有其內在矛盾性;二是扶貧對象的篩選機制和操作方面流于形式。
2.2扶貧管理“粗放化”
精確管理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各地精準扶貧實踐中管理粗放化、不規范的現象時有發生。第一,扶貧資金的使用管理不規范,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出現了扶貧資金被擠占挪用、虛報冒領、平均使用、閑置未用等現象;第二,扶貧項目管理不規范,國家為了保障扶貧項目的精準落地,建立了一系列扶貧項目的管理制度,然而這些制度的落實不夠到位,項目施工進度遲緩、工程質量低劣、項目資源采購價格偏高等問題層出不窮;第三,扶貧信息管理不規范,不少地區仍然沿用“指令+動員”的信息搜集方式,其弊端在于制度化程度低、隨意性強,無法做到科學的信息采集和管理。
2.3精準考核不科學
精準考核是精準扶貧的重要保障,是對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效果的量化考核,目的是為了督促各貧困地區的地方政府把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每年省政府將脫貧計劃逐級下達到各市縣,并作為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和仕途升遷的關鍵指標,加之“短期內出效益”的政績訴求,各地方政府傾向于打造扶貧示范點,以此來撈取政治資本。調研發現,當當年的計劃指標與實際情況脫節時,當地官員就會產生壓力,出現虛假瞞報、數字脫貧、超前完成脫貧計劃、脫貧質量不能得到保障等現象,造成脫貧實際成效大打折扣。
3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創新
3.1完善識別機制
做到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需要在識別的機制和程序上下功夫。從機制上看,需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退出的正向激勵機制,堅決追究在扶貧對象的識別上弄虛作假、張冠李戴或以權謀私者的責任;同時,一旦脫貧就要通過正向激勵鼓勵其及時退出貧困人口信息庫。從程序上看,首先,對貧困標準要做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理解,然后進行科學嚴謹的調查走訪,準確無誤地搜集整理相關數據,初步確定貧困對象的范圍;其次,以地域相近的原則在自然村成立相應的貧困工作理事會,充分發揮群眾的民主參與、民主評議與民主決策作用,確定貧困農戶的名單,并經過多輪比選和公示,對最終評議的結果予以張榜公布;最后,考慮到貧困狀況的相對性,盡量在一定行政或地域范圍內統籌使用貧困指標。
3.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大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加項目總量,著力改善貧困村居民的出行條件和飲水安全,優先在貧困地區實施建制村道路建設工程,提高水質達標率和自來水入戶率;二是推進易地搬遷、“走出窯洞”項目,加快扶貧搬遷的步伐,以縣城及其附近等有就業機會的區域為主,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采取整體搬遷、靈活安置的方式,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增加貧困戶就業機會;三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資金整合方式,提高補助標準,增列專項扶貧預算,強化金融支持,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扶貧行動,改革金融貸款貼息辦法和程序,探索新型農村貸款抵押擔保辦法,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切實解決貧困農戶的資金需求。
3.3創新精準管理機制
第一,引入市場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建立東西結合、山海合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貧困村長效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的引領作用;第二,創新各主體之間信息共享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精準扶貧工作就是扶貧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合作,但同時彼此之間存在著一些價值觀、義利觀、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因此,要加強扶貧工作者之間,扶貧工作者與政府定點部門之間以及不同定點部門之間的信息、經驗的交流與共享,充分挖掘信息的最大價值;第三,創新精準扶貧資源配置機制,進一步優化整合扶貧資源,統籌金融、財政、社保等政策設計,形成扶貧合力,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扶貧效益、扶貧成果的最大化有賴于各項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套,以彌補政策疏漏。
3.4改善精準考核環節
針對精準考核在實踐中的困境,一是要健全扶貧績效評價體系,嚴格執行貧困縣黨政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大幅提高減貧人數和減貧率指標在實績考核指標中的權重,探索建立獨立第三方評估制度和群眾監督舉報制度,開展貧困地區群眾扶貧滿意度調查,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加大責任追究力度;二是要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適當精簡考評程序和相關評審程序資料,提高考核效率,著力加強精準扶貧工作督查力度;三是大力引進大數據平臺建設專業人才,降低數據統計與更新的難度和復雜度,提高工作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當前扶貧形勢已十分嚴峻的背景下,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總目標則需要我們進一步準確把握“精準”的扶貧理念,推動精準扶貧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從而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模式,推動當下扶貧開發工作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建偉,王云龍.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兼析云南省精準扶貧調查[J].當代經濟,2017(02):7-9.
[2]鐘曉華.可行能力視角下農村精準扶貧的理論預設、實現困境與完善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6(08):69-76.
[3]王文彬.協同治理視角下農村精準扶貧路徑探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6(0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