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真”這一指導思想出發,緊緊圍繞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論述了德育課程改革的實踐體會及幾點做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需要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保證。要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德育課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為了提高德育課的教學質量,筆者嘗試著進行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進,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把握時代脈搏,做到教學目標新、教育觀點新、教學資源新
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緊緊圍繞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新”字上下功夫,我嘗試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新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學生理解、認同和擁護國家政治制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學校要想達到全課程育人體系,就要始終如一地堅持貫徹德育的總目標。各個階段的具體目標應該涵蓋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以保證各階段德育要素在各階段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發展。
德育內容的設定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而確定和安排的,德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是由德育目標所決定的;德育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是受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發展水平制約的;德育內容的針對性是從學生品德存在的問題與社會迅猛發展迫切要求出發的。因而,在德育教學實踐中要逐漸確立三個關注和三個一體。三個關注是: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三個一體是:教書與育人為一體,知識與素質教育為一體,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為一體。
2、教育觀點新
德育課應突出時代性,將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觀點融會貫通于課堂教學中。如:在對學生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培養禮儀意識時,我上了一節德育實踐課,根據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和禮儀教育的目標創編了朗朗上口的文明禮儀三字歌,用以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并采用不同教學形式明理明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明確了如何將禮儀融入日常的行為點滴中。
3、教育資源新
大數據時代要求德育課教學還應掌握各種教育資源,通過不同途徑獲取資源,補充最新動態,做到生動有趣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具有一定吸引力。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我設計了《團結合作 成功在握》的德育實踐教學,利用動物世界中團結合作一起擊敗敵人的視頻喚起學生興趣,接著設計了呼拉圈游戲,在游戲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把校本資源雷鋒精神貫穿于課的始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點滴校園生活之中,讓學生的合作意識得以激發。
二、發揮“小主人”課堂,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1、情感激發 在上課伊始可以“先發制人”,想方設法地去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樂學、愛學。通過各種方式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提問質疑、案例描述等等,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情感融合 學生的學習情感被激發后,再因勢利導,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地準備。
3、情感內化 情感體驗應貫穿始終,在授課結束時要趁熱打鐵,將學生在德育課上所獲得的理性認識,道德情感體驗加以鞏固、深化,注重體驗與回顧。還應有課外的延伸與拓展,讓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去生活中感知,如:查資料、閱讀相關書籍等,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調研活動促進其情感的內化及升華。
作者簡介:霍焱1996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中共黨員教師,市級數學骨干教師,校本課優秀課例《雷鋒精神伴我成長》由中國教育電視臺播發,所撰寫的德育論文《學法指導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意識》在《教育探索》和《黑龍江教育》,并有多項科研成果獲獎國家、省、市級一等獎。